如今的孩子面對著繁重的課業壓力,家長們既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又擔心他們年紀輕輕就患上近視眼。於是,選購一臺護眼燈就成了家長的必修課。
採訪發現,國標並沒有護眼燈的定義,不少家長購買護眼燈也是跟著商家的宣傳走,所購的燈究竟能不能「護眼」,不少家長心裡並沒有底。
□記者 王永安
關鍵詞 糾結
張口就讓人推薦
家長跟著「概念」走
「你給我推薦一下,哪種燈護眼效果最好?」在商場、超市的燈具櫃檯,不少家長脫口而出的往往是同一句話。
記者在部分大型超市及商場燈具櫃檯採訪發現,「護眼燈」佔到了檯燈銷售的半數以上。「護眼燈」不僅品牌眾多、造型各異,價格相差也比較懸殊,從三四十元到四五百元不等。
「我們這款燈發出的光,最接近自然光,最保護視力。」在花園路一家大型超市,某知名燈具品牌的營銷人員介紹說,這款燈使用了變頻技術,每秒閃爍5萬次,閃爍的速度超過了人眼的神經反應速度,人眼根本感覺不到變化,在這種燈光下學習、辦公,人們會覺得眼睛比較舒服。
記者注意到,這些「護眼燈」在說明書和外包裝上幾乎都醒目地標註著「無頻閃」、「自然光」、「保護視力」、「解疲勞」等字樣,有的甚至還印著「無輻射」、「健腦護眼」、「預防近視」……
「雖然護眼燈稍微貴些,但為了孩子,多花點錢值!」幾位選購護眼燈的市民都是為正在上學的孩子購買,而且在買燈時不太在意價格,張口就要護眼效果最好的。這些家長大都被營銷人員出示的資料所吸引,但記者注意到這些資料都是廠商自行印製的,並非國家相關部門出具的可保護視力的檢測報告。
護眼燈沒有國標
六指標衡量效果
採訪發現,目前,我國沒有出臺護眼燈國家標準,但根據國家、國際相關標準的要求等,檯燈要達到護眼效果,至少要涵蓋6個方面指標。
省質監部門有關人士稱,市場上的「護眼燈」大多數是從防頻閃角度考慮的,把日光燈每秒100次低頻閃變成每秒幾萬次,使眼睛感覺不到燈光的頻閃變化,但光解決頻閃問題是不夠的。根據國家標準《讀寫作業檯燈性能要求》、CIE國際標準《室內工作場所照明指南S800-2001》等,要想達到護眼效果,至少要符合6個方面的要求:
要有均勻的光分布,燈光工作面均勻度推薦值<3.0。
要去除直接眩光,要在眼睛高度為400mm,平行距離為600mm觀察,不能看到檯燈的光源。檯燈要達到護眼效果,需設置透鏡、格柵等,防止直射光線形成眩光,燈泡外露絕對不能要。
無頻閃。根據CIE國際標準《室內工作場所照明指南S800-2001》推薦,檯燈的頻閃頻率應高於25000rpm,但要選擇滿足國家EMI/EMC電磁輻射檢測的檯燈。
高顯色性和合適色溫,顯色性應大於80%,檯燈色溫為3300K~5300K比較合適。選購時注意螢光燈管上的標誌:rr為日光色,rn為暖白色,這兩種顏色能起到護眼作用;而rl為冷白色,rb為白色,沒有護眼作用。
過濾紫外線。目前大多數檯燈使用螢光燈泡,螢光燈泡長期使用老化後會有紫外線產生。考慮到長期伏案寫作,檯燈的燈罩如果帶有紫外線的濾光膜則效果更佳。
減低反射眩光。閱讀銅版紙上的文字時,經常會有鏡面一樣的眩光,這種光叫反射眩光。反射眩光的亮度很高,進入眼睛後可能損傷晶狀體和視網膜,長期會讓青少年患上近視、老年人得白內障的機率上升。在檯燈上加偏振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選購時要留意是否有這方面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