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藥家鑫彈琴殺人論」的女教授系自學成才

2021-01-11 溫州網

很清楚,李玫瑾在進行「鋼琴習慣動作」分析之前,並沒有從專業角度做功課。這也是心理學素養不夠專業的表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藥家鑫彈鋼琴強迫殺人說」一出,引來漫天口誅筆伐。為此李玫瑾五次在自己的博客上發文答辯,一次接受媒體專訪予以澄清,仍未能平息輿論的憤怒。為什麼會鬧成這樣?

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暫且不談,本文簡單分析一下技術問題。

李玫瑾解釋稱,她對藥家鑫案的點評,是從專家視角和專業角度,研究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的關係。言語間頗有不被普通大眾理解的幽怨。但我覺得,李玫瑾恰恰在專業問題上出了錯。

李玫瑾的核心觀點是:「他(藥家鑫)的行為是在沒有任何殺人示範、也沒有相似的訓練(如特種兵可能有相似訓練),幾秒鐘內,一下子就是八或六刀,這種動作方式難道與他平時練琴無關嗎?」

她如何研究出這個結論的?李玫瑾後來這樣回答:

「……在進演播室之前,我只看到了網上的材料,知道庭審上他說的一些話。進了演播室,我看到了視頻錄像,聽到他給我的答案。他說他從小很痛苦地練琴,為了練好鋼琴,曾經被父親關在地下室裡……」

很清楚,李玫瑾在進行「鋼琴習慣動作」分析之前,並沒有從專業角度做功課。她本人並不會彈鋼琴,沒有研究過彈鋼琴的動作要領;她對藥家鑫八刀如何出手也心中無數。

法庭材料呈現,受害者身中八刀是:腹部一刀,前胸一刀,背部三刀,雙手三處刀傷。可見,當藥家鑫捅刀時,受害人有抵抗、有躲閃、有翻滾、有掙扎,並非像鋼琴那樣一動不動,藥家鑫不可能以一個動作把八刀一氣呵成——假如李玫瑾事先研究過這八處刀傷,並與彈鋼琴的手法進行對比研究,我相信她不會輕率地得出「彈鋼琴習慣動作」的結論的。

眾多網友的憤怒,還集中在一點:李玫瑾稱藥家鑫為「這孩子」。李玫瑾對此解釋說:「這確實是我的職業習慣。因為我研究犯罪人,經常與他們見面並談話……我與嫌疑人面對面時,我從不將他們視為魔鬼,只有將他們視為人時,他們才會把自己視為人與我一起審視自己的內心邪惡一面……」

這個解釋是有道理的,何況李玫瑾還透露,她自己也有一個彈鋼琴的兒子。

但問題是,公眾聽到李玫瑾稱「這孩子」時,她並非是和藥家鑫進行私下溝通,而是在面對公眾說話。——作為心理學家,不了解、不體會大眾心理,不懂得談話應該區分場合,只由著自己的性子信口開河,這也是心理學素養不夠專業的表現。

據李玫瑾履歷資料,她1958年出生,是「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專業是哲學,畢業後到公安大學任教。「文革」中,中國的中學教育幾乎癱瘓;1977年時的大學哲學系,學的也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可見,李玫瑾後來成為心理學家,走的是「自學成才」之路。但要彌補專業的欠缺,惟一的辦法是嚴謹、嚴謹、再嚴謹。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再度點評藥家鑫案:看到懸崖必須喊出來
    作為國內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無疑正處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不久前,在電視臺的一檔節目中,李玫瑾對連日來沸沸揚揚的藥家鑫激情殺人案件進行了自己專業領域內的點評,其中提到「由於平時情緒不好時會用手指砸鋼琴鍵盤來發洩,藥家鑫連扎受害人8刀,是他的一個習慣性機械動作」。
  • 自學成才?十歲女孩輟學回家,學父親研究人體磁場,現狀令人唏噓
    自學成才?十歲女孩輟學回家,學父親研究人體磁場,現狀令人唏噓!在十多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群家長,他們反思系統的學習,崇尚自由教育,而這裡面就有李婧磁餓的父親李鐵軍,只有初中學歷的李鐵軍,在女兒上四年級的時候,帶著女兒輟學回家,並且固執的認為是學校的教育不適合自己的孩子,是浪費時間,於是決定通過「家教、自學」使女兒成才。
  • 藥家鑫死刑的三個疑問(圖)
    記者:3月23日藥家鑫故意殺人案開庭審理時,藥家鑫的辯護人提出,藥家鑫撞人後殺人的行為屬於激情殺人。請問,對此問題如何認定?  法官:激情殺人一般是指由於被害人的不當言行引起被告人的激憤而實施殺害被害人的行為。本案被告人藥家鑫是在開車撞到被害人張妙後,因擔心張妙記住其車牌號,為逃避法律責任而實施的殺人滅口行為。
  • 藥家鑫被以注射方式執行死刑 其父親微博引關注
    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拖著手銬和腳鐐,緩緩走出監房。他的身後,是兩名蒙面刑警。  在這個「激情殺人者」22歲生命的最後一天裡,他終於脫下囚服,換上了自己的黑色白條紋T恤衫。這與他喜歡的鋼琴鍵盤是同樣的顏色。他的人生也涵蓋了截然相反的兩部分——黑色殺手,以及純潔的音樂系大三學生。
  • 藥家鑫身後未了局
    輿論萬箭齊發,聲討的怒火滾滾而來,藥家鑫一家微弱的辯解聲完全淹沒在風暴中,平心靜氣不帶偏見的討論變得十分困難,被視為代表精英表態的李玫瑾教授「藥家鑫連捅8刀是彈鋼琴的慣性行為」說,由於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被視為替殺人者開脫的中央電視臺),不僅惹火燒身,招來鋪天蓋地的嘲諷和謾罵,也更加強化了公眾對殺人兇手藥家鑫的憎惡感及喊殺聲。
  • 沙市中山公園松鴉會說話 師從八哥自學成才
    沙市中山公園松鴉會說話 師從八哥自學成才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社會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17-04-17 16:57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範振宇)鳥類中鸚鵡、鷯哥最會說話了,大家可知道,荊州市中山公園動物園的一隻松鴉,最近也開口說話了。  這隻名叫松鴉的小鳥,棕色的羽毛,藍、黑相間的翅膀,喜鵲般大小。
  • 上學期間的13份獎勵,可以救藥家鑫的命?
    上學期間的13份獎勵,可以救藥家鑫的命?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11-3-23 15:29:36) 來源:四川在線-麻辣燙評論   3月23日,藥家鑫故意殺人案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 華羅庚是靠自學成為傑出的數學家的嗎?
    靠自學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論文,是當年任清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熊慶來「慧眼識英雄」,把華羅庚邀請到清華大學。後來一舉成名。事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不錯,華羅庚是有自學經歷的,那是他初中畢業以後失學到 1931 年之間的一段時間,他一方面替父親照看雜貨鋪小買賣,一方面自學。
  • 藥家鑫父母接受央視專訪 張妙父親:同情藥家
    案發後第三天,藥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他以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判處死刑。6月7日最高法院覆核裁定下達之後,藥家鑫被執行死刑。之後遇害人張妙也入土安葬,藥家鑫案已成歷史,但它留下的影響和思考卻遠未停止。央視《看見》節目8月14日播出了柴靜專訪《藥家鑫案中的父母》。
  • 接受央視主持人柴靜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有話說
    案發後第三天,藥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5月,藥家鑫以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判處死刑。6月7日最高法院覆核裁定下達之後,藥家鑫被執行死刑,之後遇害人張妙也入土安葬。藥家鑫案已成歷史,但它留下的思考卻遠未停止。近日,中央電視臺柴靜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展現事件背後的兩個平凡而悲劇的家庭。
  • 這個星球最聰明的人說:零來了 擺脫人類自學成才
    而這一成果的取得全部源於其自學,沒有任何人類介入,沒有使用任何歷史數據。圖片來源:DeepMind紅星新聞記者將是否自食其言的問題拋給Deepmind團隊,哈薩比斯對此解釋道,「新版阿法狗『零』的得名正是解釋了新狗與老狗的區別所在——零(Zero),即完全不依靠人類數據和任何歷史經驗,完全依靠人工智慧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
  • 自學成才?澳洲水鼠學會獵殺毒蟾蜍,精準剖腹專吃「無毒肝臟」!
    「自學成才」變身蟾蜍「開膛手」! 目前團隊還不清楚,澳洲水鼠究竟是沿用了獵食澳洲本土青蛙的技能,還是演化「發現並掌握」了安全食用蔗蟾蜍的本領,不過團隊偏向於它們是「自學成才」的
  • 自學成才?新版「阿法狗」迅速成為圍棋霸主
    人工智慧(AI)領域再次出現驚人突破——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論文報導,一款新版的「阿法狗」(AlphaGo)電腦程式能夠從空白狀態起,在不需要任何人類棋譜輸入的條件下,自學圍棋,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 從和縣田埂上自學成才的國際一流數學家,曾證明世界性難題波戈莫洛夫猜想
    張壽武教授是當今國際一流的數學家。為什要說起張壽武,因為張壽武是咱馬鞍山市和縣人,他是在和縣農村的田埂上自學成才的。
  • 勵志的楷模 在艱難中磨礪,逆境中成才的人們
    這種落第後,自謀職業,勵志成才者,從古到今不乏其人。自學苦讀,夜以繼日三丶自學也成才在學校系統學習,有老師教課、輔導固然好,自學,業餘研究和實踐使他不僅成為偉大的畫家丶雕塑家,而且又是工程師、建築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哲學家。愛迪生曾被認為是"低能兒" ,因此原因,只入學3個月就被校方勸退回家,此後再也沒有進過學校大門。但由於他從小熱愛科學,勤奮自學,刻苦鑽研,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報、電影等1328種正式登記的發明,被稱為世界發明大王。
  •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如何妙用數學語言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學生記者 李延欣)3月23日下午,第20期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在人文圖書館未央廳開講。本期主講人單芃教授、吳昊教授均來自清華丘成桐數學中心。
  • 施一公演講談成才:敢於挑戰學術權威—新聞—科學網
    4月4日晚8點,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與華農學子暢談他對「成才」的體會。 身入科研二十餘載,施一公用「熱衷」一詞來詮釋了自己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做生物本身就是excellent,我對它充滿了享受與欣賞。」提及在國內外的求學成長之路,施一公回憶起在清華大學學習生物學以及之後在國外讀博士、博士後的故事。
  • 會「彈琴」的蛙長什麼樣?
    誰知,航航略作思忖,便說:「這是彈琴蛙!書上說了,彈琴蛙叫起來就是『給、給』,標準的普通話發音!」我一拍大腿,是啊,我怎麼沒想到!自己不久前剛買的關於臺灣兩棲動物的書上不就這麼說的嘛!在臺灣,彈琴蛙被稱為「腹斑蛙」,黃一峰等臺灣生態攝影師形容這種蛙的叫聲很像「給、給」。女兒常翻我的書,所以她看到了這些描述。我倆隨即循聲爬上溪流的堤岸,發現上面有一個小果園。
  • 每天了解一個人——麥可·法拉第,自學成才,發現電磁感應效應
    1825發現苯1831年10月17日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10月28日發明人類第一個發電機1834年總結出電解定律1838年提出電力線1843年證明電荷守恆定律1845年發現「磁光效應」1852年提出磁力線自學成才
  • 涉詐領補助款 臺北科大女教授50萬元交保
    檢廉獲報,臺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林姓教授涉嫌以不實發票核銷臺教育部門計劃補助款,金額約百萬元(新臺幣,下同)。臺北地檢署昨天約談林女等人到案,今天諭令林女以50萬元交保。    為執行2017年教育部門補助技專校院推動學生參加國際性技藝能競賽,臺北科大辦理一件文創工藝與數字藝術工作坊計劃案,由經營管理系林姓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