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了生命科學研究這條路之後,我會將這條路走到黑」。4月4日晚8點,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與華農學子暢談他對「成才」的體會。
身入科研二十餘載,施一公用「熱衷」一詞來詮釋了自己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做生物本身就是excellent,我對它充滿了享受與欣賞。」提及在國內外的求學成長之路,施一公回憶起在清華大學學習生物學以及之後在國外讀博士、博士後的故事。「曾經的我對生物並無很大興趣,也曾想過行政和經商,但這些路被現實一次次堵死之後,我仍舊繼續著我的生命科學研究,並要將這條路走到黑。」
「我只希望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告訴身邊人,把我篤信無疑的心裡話告訴身邊人,所以這個偏見也是我個人主觀性的看法,對大家僅僅是一個參考。」關於培養學生成才問題,施一公有自己的看法。「能夠成才的人是一個『外圓內方』的人,既能順應外界與人融洽相處,又能有自己的個性堅持自身觀點。」施一公總結了「成才」四要素: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挑戰學術權威、做一個有脾氣的人。
「時間的付出會比我們想像的還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要享受這個奮鬥歷程。我絲毫不覺得博士後的生活很苦,人若有信念的支持,只會感到充實。」
在談及方法論的改變,施教授解釋:「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去利用,而是學習思維方法,當今研究生、博士生培養應注重培養思路。」
現場有同學詢問他是如何挑戰權威的。施教授向大家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他讀博士時的導師兼系主任Jeremy Berg身高193公分,體重一百公斤,充滿激情,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一次組會時,Berg興奮地做了滿滿一黑板推演,最後得出「熱力學第二定律不成立」。「如果這是一個普通人,我們可能只會認為他是一個瘋子。」施一公笑談,「可這是一個學術權威做出的論證,當時其他幾個博士生都面面相覷,不敢做出判斷。」由於在清華打下的紮實物理化學基礎,施一公看出了推導過程中的錯誤。於是他指出了導師的錯誤,雖然當時Berg非常尷尬,但會後Berg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高度讚揚了施一公。「公然鼓起勇氣,用自己所學糾正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的學術錯誤,這次經歷在我科研路上給予我無限自信,至今對我仍有很大影響。」
而做一個有脾氣的人,並不是讓大家像一個情緒化的人發脾氣,「對待科研,要有一種執著追求的脾氣,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追求。」(原題:施一公與華農學子共話「我對成才的偏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