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演講談成才:敢於挑戰學術權威—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選擇了生命科學研究這條路之後,我會將這條路走到黑」。4月4日晚8點,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與華農學子暢談他對「成才」的體會。

 

身入科研二十餘載,施一公用「熱衷」一詞來詮釋了自己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做生物本身就是excellent,我對它充滿了享受與欣賞。」提及在國內外的求學成長之路,施一公回憶起在清華大學學習生物學以及之後在國外讀博士、博士後的故事。「曾經的我對生物並無很大興趣,也曾想過行政和經商,但這些路被現實一次次堵死之後,我仍舊繼續著我的生命科學研究,並要將這條路走到黑。」

 

「我只希望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告訴身邊人,把我篤信無疑的心裡話告訴身邊人,所以這個偏見也是我個人主觀性的看法,對大家僅僅是一個參考。」關於培養學生成才問題,施一公有自己的看法。「能夠成才的人是一個『外圓內方』的人,既能順應外界與人融洽相處,又能有自己的個性堅持自身觀點。」施一公總結了「成才」四要素: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挑戰學術權威、做一個有脾氣的人。

 

「時間的付出會比我們想像的還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要享受這個奮鬥歷程。我絲毫不覺得博士後的生活很苦,人若有信念的支持,只會感到充實。」

 

在談及方法論的改變,施教授解釋:「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去利用,而是學習思維方法,當今研究生、博士生培養應注重培養思路。」

 

現場有同學詢問他是如何挑戰權威的。施教授向大家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他讀博士時的導師兼系主任Jeremy Berg身高193公分,體重一百公斤,充滿激情,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一次組會時,Berg興奮地做了滿滿一黑板推演,最後得出「熱力學第二定律不成立」。「如果這是一個普通人,我們可能只會認為他是一個瘋子。」施一公笑談,「可這是一個學術權威做出的論證,當時其他幾個博士生都面面相覷,不敢做出判斷。」由於在清華打下的紮實物理化學基礎,施一公看出了推導過程中的錯誤。於是他指出了導師的錯誤,雖然當時Berg非常尷尬,但會後Berg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高度讚揚了施一公。「公然鼓起勇氣,用自己所學糾正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的學術錯誤,這次經歷在我科研路上給予我無限自信,至今對我仍有很大影響。」

 

而做一個有脾氣的人,並不是讓大家像一個情緒化的人發脾氣,「對待科研,要有一種執著追求的脾氣,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追求。」(原題:施一公與華農學子共話「我對成才的偏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他認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要有挑戰學術權威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以及長期堅持是三項必備素質。在接受人民日報的採訪中,在施一公說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他看來,實驗室就像是「家庭」,帶學生就像是「生養孩子」。
  • 央視《新聞聯播》介紹施一公全職回國工作—新聞—科學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國夢,我的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是一個有夢想的人。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施一公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是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以及源自於他對生命科學由衷的熱愛與堅定的信念。在80年代國內生物學類專業剛剛興起還未形成相應的科研氛圍,前途未卜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生物學,心無旁騖投入到了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還是因為教授的學術成就嗎?這些都難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統一答案。一個教授的課程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還是在於教授的思想內容和講課方式。就像獲得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高度評價的兄長「饒毅」教授一樣,他沒有當選為院士,沒有那麼多頭銜,但是他能夠挺直腰杆做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理想,保持學者的率真風範,敢於直接批判科研文化的不當之處,所以學生多比較追捧饒毅教授這樣的老師。饒毅和施一公教授一樣,在國內的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都是聲名遠揚的學者。
  • 敢於挑戰權威的伽利略
    《敢於質疑挑戰權威的伽俐略》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權威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10千克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體快10倍。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存在,也就要求科研人員,要敢於質疑權威,不迷信權威,更不能盲從既有的學說,要做到大膽質疑,仔細求證。當然,搞科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要帶著開放的心態,注重合作和交流,要能夠通過多元文化,碰撞出智慧的花火。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施一公坦言,自己曾經也是迷茫的研究生,博士三年級才進入科研狀態,在博四、博五才發現了科研的樂趣。他總結: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刻苦努力、改變方法論和挑戰學術權威的批判性思維以及長期堅持是三項必備素質。「作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從一開始的屢屢被導師施一公「嫌棄」,到後來成為導師口中的「我的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施一公的慧眼識珠和柴繼傑的刻苦努力,成就了一段千裡馬遇伯樂的佳話。關於他的成長經歷,施一公院士經常在公開演講時提到,以此用來鼓勵大家。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現場 曾曉峰/供圖 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於 9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吸引了超過450位國內外顯示領域著名專家、學者、青年才俊參加。
  • 看看施一公如何建議
    我們一起來看看施一公給出什麼樣的建議!近年來,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還有學生對於自身要求的提高,報考研究生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省份報考研究生的人數每年都在急劇增加。去年我國的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達到了290萬,相比2018年的考研人數增加了52萬人,今年的研究生報考人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迅速展開,它們之間的交叉演變出了新的形式:神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正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大數據分析,並提出有關大腦的新的研究問題;仿生計算力圖模擬大腦的能源效率和適應性;越來越多關於生物計算和人工計算之間相似之處的新想法和看法隨之出現;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的進步不斷挑戰著生物有機體與人造工具相交和協作的界限。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凡是經常瀏覽科學新聞的人,一定會記得兩個如雷貫耳的科學家的名字,一個是施一公,一個是饒毅。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二者都是心目中的偶像、「男神」,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的前輩。我曾經在百度做過志願者,認識很多人文、科學類的吧主,其中有一位化學吧的女性吧主就對我說,施一公是她的「夢中情人」。而饒毅的魅力也未遑多讓,同樣是很多學子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榜樣。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凡是經常瀏覽科學新聞的人,一定會記得兩個如雷貫耳的科學家的名字,一個是施一公,一個是饒毅。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二者都是心目中的偶像、「男神」,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的前輩。我曾經在百度做過志願者,認識很多人文、科學類的吧主,其中有一位化學吧的女性吧主就對我說,施一公是她的「夢中情人」。而饒毅的魅力也未遑多讓,同樣是很多學子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榜樣。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同樣是在2007年,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也已經開始正式運行。在第二年的時候,施一公也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全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並負責規劃人才培養路線,以及引進人才的事宜。在此期間,清華大學的顏寧教授就是施一公培養的眾多優秀學生之中,傑出的科學家精英之一。
  •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9日凌晨0時,《細胞》(Cell)發表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
  • 施一公的導師為什麼拒絕見諾貝爾大佬?聽完答案後讚嘆不已!
    在2018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會上,施一公院士介紹了自己導師尼古拉的學術經驗,聽完後很有啟發,這裡分享給大家。施一公演講施一公做博士後的單位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學術講座,常常會請來自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大牛」演講。
  • 本庶佑:別迷信權威!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新聞—科學網
    然後,你需要有勇氣(Courage)去挑戰(Challenge)重大問題。這3個「C」對於科學家的研究生涯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從事科學研究還需要其他才能。比如,堅持(Continuation)很重要;然後你必須專心(Concentrate);最後,你才會獲得一些信心(Confidence)。因此,這3個「C」也很重要。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首屆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IFARM-2020)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