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也可說是 武術流派之一。現在大凡習拳的正宗傳人、 或矢志研究太極拳者, 都駐足在套路介紹,技擊劃解。
實際上,技擊是推手,為太極拳技擊理論的又一驗證方式,它和太極拳是有區別的。
太極拳主於演練,它的目的在於表現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和演練者自己對這些思想的主觀態度 。因此,我們可以以此來發現某一風格的太極拳對太極拳理論的態度體驗,這是太極拳的思想性。
另外,太極拳的思想意識是主要利用直觀的技術動作來為人感知的,我們只有通過演練者身體技術造型的表化,認識到太極拳的理論,以及演練者自己對此認識的深度和賴以拳術演練表現的人體造型變化 。
然而, 演練者的演練過程中個性孕育生成,演練在此又成為演練者個性表現的媒介, 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練同一拳術,而賞析者卻因人而異的獲得不同的視覺效果, 產生深度、廣度不同的愉悅審美心理變化。
站、坐、行,健康者人皆有之,但我們不僅此,還可以分析出最佳姿勢。那麼,這個最佳就是人們審美尺度的衡量結果。
太極拳的形體變化,遠比這些豐富的多,我們觀賞一位太極演練者演練時, 因技術變化的結果和我們自己運用我們的思維去審視這一變化時,產生 「邁步如貓行」、「用力如抽絲"等的情感反映,無疑說明造型技術變化的另一功能 。即演練者——技術動作——審美者在技術動作這一環節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美的創造和美感產生的活動。
總括起來,諸如,思想性、個性、美感均不是技擊理論所能析解的 。那麼,又應如何理解這些現象呢, 我以為以美學的觀點來解釋討究倘不無悖處。
一、說創拳者的指導思想
就武術的起源、太極拳的起源大家眾說紛紜,真正進行一些考證的工作尚未成為風氣 。要說明的是「創拳者指導思想」不同於社會上 「道士"「僧人''「夢囈」始拳, 而著重於從人的主觀及對美的創造、側重於哲學邏輯的推論。
太極拳成拳較晚。任何一種拳術 「聚集」 成套,將意味著對散雜的技術加以選擇,這一選擇的指導思想由對實戰理想化的再現。這種「理想化的再現」就「物化"成套路。因為,實際搏擊技術是極為精簡的,更是隨機的。
無論陳、孫、楊、吳、武各式,套路都是單一演練的 。但要求演練必須有 ''假想敵」,即所謂技擊意識。 實際上,這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 。套路演練是「理想化''的搏擊,那麼,這個「理想化''的指導思想就是「聚集''散雜技術成套路的指導思想 。
諸如《簡化二十式太極拳》, 二十四個動作來自諸風格不同的太極拳,然而「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的技術組合是在什麼樣的指導思想的作用下完成的呢?我以為它除了表現出「理想化" 的技擊同時,還有一個指導思想是與這一指導思想並行的,同時,也是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就是美學思想。因此,套路中搏擊指導思想固然存在,更多亦應是美的哲學思想。
一個套路的組合,從宏觀上是搏擊,就微觀的技術組合所考慮的更多的是美的範疇 。
「白鶴亮翅''和「如封似閉」組合會是什麼樣的技術變化呢?是不是和諧,這很關鍵,關係到技術變化的和諧,我們不能說這種組合就不和諧。實際上''白鶴亮翅'和「左右野馬分鬃」的承上組合為大家接受了。臻習者對這一組合有協調感,並由此產生愉悅之情,欣賞者通過感官對這一技術造型變化感到和諧。加之自''野馬分鬃」上步、雲掌、自中左手下劃、右手上分的技術變化,創造舒放的線的變化韻味,這些無疑都是美的,促成這練習者的 ''愉悅'',欣賞者的「美感」,其指導思想就是與理想化技擊意識指導思想雙向作用於套路形成的。
在這樣雙重指導思想的作用下,太極拳的形成既有技擊的一面,同時也有美的內含, 所不同的就是技擊指導思想在太極拳套路中為人顯性的認識,而美的指導思想卻為人因前者而忽略了。
忽略的原因我以為在於人們把套路一味地拖入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下,實際上太極拳演練中的指導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創造美,創造太極拳的美 。
''尾間中正''、「沉肩墜肘''、''邁步如貓行」、「發力如抽絲」這些和「決勝於眨眼之一瞬'' 的技擊理論是相悖的 。但正是這種相悖性,才表現出人們對武術的一種新認識。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客觀上擺脫了搏擊對手,置身於「靜化」 的搏擊領域內,充分的表現太極拳的搏擊思想,以及演練者自己對太極拳在演練方面的個性化認識,客觀上套路演練相應帶有演練者的精神內在。
從美學原理來說,這個利用客觀的視覺形象表現人的自身,客觀物體「異化」了人的精神內在,人們通過對客觀的審視中,認識到演練的精神內在,二者因表現和認識同時得到一種愉悅之情,這就是一種美的認識、創造、審視過程。由此看來,指導演練的思想,除了培養、表現技擊意識的同時,太極拳套路演練也在表現太極拳的意識、 造型、風格的太極拳之美。
二、淺說太極拳動作
動作對於武術套路的審美來說是不可少的審美媒介,對於太極拳亦然如此。
一個「獅子抱繡球」,從技術造型上分析, 無非是軀幹自然垂直,一腿微屈支持, 另一腿成點地的「丁字步",手臂上下置胸前偏下成似圓狀,常稱 「獅子抱繡球」。這一象徵性的技術造型,僅這一點它已具有鮮明的美的特徵。
模仿是藝術美的手段之一,模仿程度的逼真性是衡量美的標準之一 。相對模仿美的創造表現則是抽象美,抽象一般在象與不象之間施展手法,創造出一種更富有啟示性的美感信號。
那麼「獅子抱繡球" 它即是模仿獅子與球的生態變化,同時又在象徵性的抽象的表現這一現象。因為人畢竟不是獅子,雙手抱的是一個虛化了的「球"。從表現上講已具有抽象的藝術概括與升華的美感內質,它可以使演練者和審美者產生各自想像,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滿足,連想到一個自然的現象,或者雜技藝術的異地表象。
「獅子抱繡球」美感特徵的另一境界,它不是機械地模仿,實質上它表現了一種人的內在精神。從造型藝術上看,它有抽象的模仿美;從技擊來說,技擊技術的防守技術;又是「獅子抱繡球」的本質。
雖然我們說套路是技擊技術的選擇、修飾,但絕不能否認技術的技擊痕跡 。在這裡我們更多的能審視到的是人對搏擊的一種信念。在這穩、緩、寬、舒的技術變化中,打破了常人對搏擊的一般概念,從中領略到了一雍容大度的美 。倘若從線性變化的藝術美來審視這一動作,可以說是立體的,動態的諸線和諧的組合,而且每條線都富於舒、寬韻意。
三、餘論
從我個人的臆解,太極拳的美感,真如同書法藝術美一樣。一字有美,一章有美,甚至一筆就是美的領地 。一個太極拳指導思想中有美,演練中美的表現更為豐富,一個動作就可以引起幾種美感,這一點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戈漠)
1,論太極拳的松與柔
2,何為太極拳走架的正確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