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拳到大成拳——憶先父王薌齋的武術生涯

2020-12-06 我的武林

從意拳到大成拳——憶先父王薌齋的武術生涯

(王薌齋之女 王玉芳)

先父王薌齋是大成拳的創始人,原籍河北省深縣魏家林村,生於一八九〇年十月二十九日,於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二日在天津病故。

先父自幼習武,十四歲時,正式拜在郭雲深老先生門下,學練形意拳。郭雲深是中華武林中久負盛名的拳法大師。先父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深受郭老器重,遂將形意拳之心法秘授於先父,先父潛心用意,深有所悟,數年後即獲得郭老之拳學三昧。自郭老作古之後,先父遵先師遺訓,遍遊大江南北,再訪武林各派名家高手,鑽研切磋,取長補短,使先父對中國武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拳術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終於在四十年代初 期,在北京創立了大成拳,為總結和發展中華武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先父創立大成拳後,受到當時武術界和各界人士的重視,被譽為「大成拳一代宗師」。在此前後,家父曾經擊敗過不少世界著名的搏擊家和大力士,如匈牙利的拳擊冠軍英格,歐洲拳王義大利籍的傑姆士, 日本籍的柔道家八田一郎和澤井健一等多人,當時被人們當作佳話傳詠。在國家遇受外來侵略,人民飽受欺凌的舊時代,先父與其他一些武林志士,以精湛的中華武技,屢次擊敗外國拳師,振奮了民族精神,在大敵當前顯示出中國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氣概。

大成拳的創立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先父數十年心血的結晶。

大成拳源於形意拳,形意拳源於心意拳,相傳為宋朝名將嶽飛所創,並著有《嶽武穆拳譜》,後來拳譜被明代武人姬際可於終南山所得,按譜鑽研,朝夕苦練,定名為「心意六合拳」。所謂六合,乃是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就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姬際可傳予曹繼武,曹傳予戴龍邦,戴又傳授了得意門生李洛能,戴將「心意六合拳」改為「心意拳」,李洛能因感到「心意」二字與拳路內容並不十分相附, 故將拳名更為形意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戴系山西人,因「心」與「形」的發音相近,故「心」「形」二字未分,形意拳乃心意拳之音誤。李洛能傳給郭雲深, 而先父王薌齋隨郭老學的就是形意拳。所謂「形意」, 即是以形取意,也就是模仿動物在搏鬥時的神態。另一種說法認為「形意」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

二十年代初期,先父在上海教授門徒時,發現有人只注重形式招法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鍛鍊,深感如此本末倒置將有礙拳術發展,為時時提醒學生起見, 遂將自己所習的形意拳改稱為意拳,其意是為了強調在鍛鍊中,每個動作都要貫穿以相關的意念活動,而不應追求單純外形的訓練,也就是先父所說:「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當時先父將形意拳改為意拳的本意並不是為立拳名,而是為了強調意念的訓練。.

但是,在以後授徒過程中,先父又發現有一些人過分追求意念活動,而忽略了形的鍛鍊,先父認為過猶不及,矯枉過正,況且拳術中的功法訓練,決不僅僅是一個「意」,而是包括「神」、「形」、「氣」、「力」、「意」和「法」六個方面,另外,以「意」為名的拳種 在很早以前已經存在,如近來刊物中所介紹的山西太行地區的「意拳」即是。鑑於以上種種原因,先父認為自己所授的拳,名為「意拳」似有不妥。在此十餘年期間,先父又遊歷大江南北,訪名家,會益友,使自己的技藝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拳理和訓練方法上都更加臻於完善。他不拘一格,破除門戶之見,吸取各家拳術之長,熔為一爐,推陳出新,創立了一種以站樁功為訓練基礎,沒有套路的新型拳術,因為是博採眾長,集各家之長而成,所以先父將這種拳定名為大成拳,即先父所著「大成拳論」中總綱首句所下的定語:「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大成拳與意拳(即先父二十年代期間所言之意拳),並不完全相同,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意拳的提法是在先父拳學生涯的中期出現的,可以說「意拳」是先父將形意拳發展為大成拳的過渡階段,意拳基本上還未脫離形意拳,只是在此基礎上強調了意的訓練,而大成拳則是神、形、意、力、氣、法六項並重,在訓練功法中雖然起始於形意拳,卻兼收並蓄,吸收了少林拳法中的立禪功,太極拳中的柔化力,八卦拳中的身法與步法,以及內外家諸家拳術之長,所以大成拳較是意拳在拳學理論和實踐功法方面都大大前進了一步,即不同於形意拳和意拳,也不同於任何它種拳術,形成具有獨特風格、養、練、用三者並重的新拳種。

它即不同於「五形拳「的重形,也不同於「意拳」的重意等等單純強調、片面側重的拳術。所以在大成拳中,神、形、氣、力、意、法是並重的。另外,大成拳學的理論同其他拳種理論也不同,它主要是以站樁為基礎,從而調節體質,恢復本能,是由靜到動,由慢到快的訓練過程。在練和用中,要求神、意、氣、力、形、法的高度統一。當然,在功法練習的不同階段中,各有側重。但作為大成拳整體來說,.這些都是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大成拳在練和用過程中不允許出現單重現象,例如步法中沒有單重的弓步,技擊中沒有雙重的馬步等等。大成拳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 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氣貫全身,法合自然。

大成拳的功法包括站樁、試力、步法,試聲、發力、推手和實作七種鍛鍊功法,稱為大成拳中的「七妙法門」。

大成拳站樁分為養生和技擊兩大部分,養生樁主要是通過松、靜以達到舒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祛疾治病,使身體由弱轉強;技擊樁法的鍛鍊卻可以使身體恢復本能,具備一種特殊的技擊功力。

試力是作為樁功的輔助功法,基本上每一種樁法都有一種相應的試力功,從靜到動,體現內在力量的存在與形體的配合變化。

摩擦步與其他步法,是步法的試力功與應用功。

發力功和試聲功,是為了配合上項基礎功訓練,以提高其功法作用和實作威力的進一步功法。

推手即是實作的初級功法,又是斷手的高級形式,而實作則是技擊功法的實際應用,也稱為「斷手」。

七妙法門構成了大成拳功法的練和用的整體,每一步實際功夫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偏廢。

大成拳總結了以往的拳學理論,使之有了顯著的提高,創造了一套嶄新的練功方法,無論是在養生方面還是技擊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這與以往拳術中以套路為主要鍛鍊方法的途徑截然不同。大成拳的訓練功法收效極為迅速,所以,大成拳無論是在養生和技擊方面都有更好的應用價值。

先父在創立大成拳之前,曾對醫學和力學作過研究,所以,他所倡導的養生功是通過養生樁等訓練, 使人體中樞神經得到休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功能,以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營養全身潤澤,機體旺盛,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而在技擊功法中,則包括有力學中的爆發力,槓桿力,彈性力等形式的力,以及角度、位置、長短、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等等因素及技擊中時間與空間的正確判斷與合理使用。所以,大成拳是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的,因而, 先父能夠在教授養生功時使許多人受益,在同他人進行技擊較技中也從未遇過敵手,就是由於大成拳是一門科學拳術。

本人是王薌齋的女兒,自幼隨父學拳,數十年言傳身教,受益匪淺。因先父生前所授門徒甚多,由於各自理解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見解,或一訛傳訛,或以大成拳一部而代替其整體。我想藉此通過本文與一些歷史事實,全面地介紹一下大成拳的脈絡,並從理論上解釋大成拳功法真諦,恢復其本來面目,告慰先生,以正視聽,啟迪後人,使大成拳得以發展和提高,為我國的武術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從雷雷到馬保國,為何武術大師總被按在地上摩擦?
    中國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的日常防禦與狩獵行為。在防禦猛獸的攻擊和圍獵獵物的過程中,拳腳和棍棒發揮出的致命作用,令武術雛形誕生之初就蒙上了求生,求存的色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資源的搶佔與掠奪步伐逐步加快,彼此之間暴力衝突日益頻繁。這進一步加快了武術的成熟。這一過程,正式賦予了武術以戈止戈,以戰消戰的軍事性功能。
  • 海陸豐民間「虎獅」以及武術文化
    其中,汕尾舞「虎獅」有一大特色,為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所以在「虎獅」舞的第四節中加插了天上玉皇大帝派來降獅仙童帶著降「虎獅」法寶到人間,收伏「虎獅」並帶上天庭鎮守南天門的情節。「虎獅」舞完後便由徒弟們表演自家門派的武術套路,即拳術套路、刀套路、棍套路、鐵尺套路、半砍刀套路(雙刀)、滾藤牌(盾牌)。各套路徒弟們演畢,師傅就出來「煞拳尾」。
  • 心意拳的七拳釋疑
    心意六合拳內動無形,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足,長短互用,相助為友。今釋其秘,供好者參考。 頭歌訣:共工怒觸不周山,大業欲成膽為先。 鞠躬豈計遭蹉跌,頭打一點毀坤乾。 釋義:心意拳肘打法與其它拳種不同,鮮有單獨運用肘技者,多以肘手互用克敵制勝。虎抱頭為肘打之典範,俗稱盤辮子。昔心意門前輩姚連山慣用此藝,常笑臉迎敵,雙手似理鬢,瞬間變雙剪手而下,對手即面北矣!若此勢起手撩陰不中,則豎肘施磨擦之勁創擊敵人心胸,頗為實用。 註:據上海心意拳研究會會長井森金先生介紹,姚師承何人不詳,以擅心意拳聞名於世。
  • 當武術遇上「慣性」,用好了就是絕技,胡亂用就是笑柄
    作為一名科普作者,也是一個武術粉,本文的目的是通過武術技法講述物理知識。物理概念有很多,這裡僅就慣性這個物理概念與大家進行一下武學上的探討。平動慣性對武術的影響主要有:第一,如果一個人的體重大,就是質量大,那麼這個人的移動速度就慢。這一點在拳擊比賽中非常明顯,小級別的比賽中,雙方你來我往,令人眼花繚亂,而大級別比賽,基本上是拳拳到肉,很難見到非常漂亮的閃避和快速的組合拳。
  • 武術套路為何以禮起首?為何總要提及祖師?其實是雍正搞出來的
    ,講究暗語宋時,由少林福居禪師整合天下拳法,匯宗太祖秘要,後戚繼光又修編為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吸收了各家長短打法,分為三部:中堂、地堂、上堂。清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召集天下武術好手,匯集拳譜,整合拳學,事成之後,又頒布禁武令,指派血滴子殘殺武士,以絕漢脈武學。有武士帶拳經出逃,隱入民間。民間禁止習武,刀兵入庫,行走江湖可以攜帶的兵器,也就是短棍、拐子、懷揣走線銅錘。武人交往,也開始隱秘起來,論交講究暗語,套路表現以禮起首。
  • 武術'二分法'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 「武術兵器」渾天無影傘
    鐵傘門從南宋初年經過七百餘年的傳承到清同治13年(1874年),鐵傘門的武術傳到了四川峨眉山前山頭關帝廟人稱「醉仙劉」的劉浩然道長手中。民國8年,「醉仙」劉浩然道長赴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府上化緣,得遇時任曹錕衛士長的郭壽臣。
  • 為何古語說:眼無神,拳無魂?
    拳諺有云:眼無神,拳無魂!在武術運動中,都講究「眼是心之苗」,眼神能夠表達出許多,比如攻防意識和武者的個性!而這些正是武術技擊中的精髓,或者說是靈魂!武術中有「八法」之說,是指武術運動中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這八種運動方法。其口訣是 「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賽粘,精要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宜純」!眼法是武術中最重要的一環,眼法練好了,無論技擊還是套路,都能體現出非同一般的氣勢和威力!
  • 拳打歐羅巴,腳踢美利堅,巔峰期的中國武術有多強!
    說完,在我的眼皮一個開合的瞬間,笙爺「啪」的一下打出一拳,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他的拳在攪動空氣後產生的風。我估計他的拳速至少是一般形意拳拳速的兩到三倍,而且沒有任何明顯的啟動措施。「所謂的功,就是把最簡單的拳法,每天打上千百次,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練出功夫來」。笙爺伸出他的兩隻手給我看。
  • 套路,只是武術當中的一個角!
    而認為學完了套路,就學會了這趟拳了。其實,只練了套路,如果不好意思說那是極其空洞、幾乎等於是零;起碼也要說,他在三角形中,只做了一個角。他當然可以自娛、娛人。也有朋友失望了,不免回頭說武術的壞話,說是虛空的;或者說:所有東西都失傳了,反正也練不到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三角形下面,其實還有兩個角。其中之一是攻防;武術畢竟是講個攻防。不能夠說今天的時代不同了,有了槍炮。其實豈止是槍炮,我們已經進入到按鈕戰爭、太空戰爭的時代了。
  • 還得歸功「峨眉武術」
    要說峨眉派的起源,還得回歸到「峨眉武術」。據《中國武術史》記載,「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四川武術大全》記載,「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樂山志》中也載:「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也就是說,當時司徒玄空隱居山中,長期與峨眉靈猴相處,模仿猿猴動作而創編了"峨眉通臂拳",並廣收門徒。因常著白衣,徒眾稱之為"白猿祖師"。
  • 2020年登封市三大武術學校放假時間?
    少林塔溝武術學校2020年放假通知放假時間定於公曆2021年1月8日(農曆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五),共分三個批次:第一批:放假時間為公曆2021年1月5日-6日(1)青少、少套、少散、少傳、少拳、少跆、少護、足球、冰球、女少、女足、女冰、藝少各隊。
  • 南道門內家拳派單氏徵南十三路(費華勝)傳承工作室在寧波市鎮海區...
    為了大力弘揚武術精神,做好南道門內家拳派單氏徵南十三路的傳承與發展,同時為培養鎮海及寧波的武術人才作出積極的貢獻,近日,南道門內家拳派單氏徵南十三路(費華勝)傳承工作室在鎮海區蛟川街道成立。成立儀式上,南道門弟子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武術表演,費華勝老先生還親自為弟子們授功(意功五手),活動現場氣氛一片祥和歡樂。作為集武、醫、兵於一體的華夏南道門內家拳派單氏徵南十三路武學,經幾千年曆練流傳至今,已成為鎮海武術界一張靚麗的名片。
  • 羽毛球和武術,渾圓樁防守、三體式進攻!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筆者學習羽毛球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技術上或者戰術上的問題,總能通過練習武術的時候得以解決,發現兩者之間是一理貫通而相互啟發的,其中有很多樂趣,與諸君共享。
  • 明代武術專著《耕餘剩技》:「唯一存世的武功秘籍」
    《耕餘剩技》的問世,成為繼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之後,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武術專著,對後世的武術發展影響極大。其中的《長槍法選》,更成為研究少林槍法的寶貴資料。關於書名的起源,作者在序言中交代:「此餘草莽之臣耕餘所得」,所以謙虛地命名為「耕餘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