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拳到大成拳——憶先父王薌齋的武術生涯
(王薌齋之女 王玉芳)
先父王薌齋是大成拳的創始人,原籍河北省深縣魏家林村,生於一八九〇年十月二十九日,於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二日在天津病故。
先父自幼習武,十四歲時,正式拜在郭雲深老先生門下,學練形意拳。郭雲深是中華武林中久負盛名的拳法大師。先父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深受郭老器重,遂將形意拳之心法秘授於先父,先父潛心用意,深有所悟,數年後即獲得郭老之拳學三昧。自郭老作古之後,先父遵先師遺訓,遍遊大江南北,再訪武林各派名家高手,鑽研切磋,取長補短,使先父對中國武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拳術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終於在四十年代初 期,在北京創立了大成拳,為總結和發展中華武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先父創立大成拳後,受到當時武術界和各界人士的重視,被譽為「大成拳一代宗師」。在此前後,家父曾經擊敗過不少世界著名的搏擊家和大力士,如匈牙利的拳擊冠軍英格,歐洲拳王義大利籍的傑姆士, 日本籍的柔道家八田一郎和澤井健一等多人,當時被人們當作佳話傳詠。在國家遇受外來侵略,人民飽受欺凌的舊時代,先父與其他一些武林志士,以精湛的中華武技,屢次擊敗外國拳師,振奮了民族精神,在大敵當前顯示出中國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氣概。
大成拳的創立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先父數十年心血的結晶。
大成拳源於形意拳,形意拳源於心意拳,相傳為宋朝名將嶽飛所創,並著有《嶽武穆拳譜》,後來拳譜被明代武人姬際可於終南山所得,按譜鑽研,朝夕苦練,定名為「心意六合拳」。所謂六合,乃是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就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姬際可傳予曹繼武,曹傳予戴龍邦,戴又傳授了得意門生李洛能,戴將「心意六合拳」改為「心意拳」,李洛能因感到「心意」二字與拳路內容並不十分相附, 故將拳名更為形意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戴系山西人,因「心」與「形」的發音相近,故「心」「形」二字未分,形意拳乃心意拳之音誤。李洛能傳給郭雲深, 而先父王薌齋隨郭老學的就是形意拳。所謂「形意」, 即是以形取意,也就是模仿動物在搏鬥時的神態。另一種說法認為「形意」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
二十年代初期,先父在上海教授門徒時,發現有人只注重形式招法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鍛鍊,深感如此本末倒置將有礙拳術發展,為時時提醒學生起見, 遂將自己所習的形意拳改稱為意拳,其意是為了強調在鍛鍊中,每個動作都要貫穿以相關的意念活動,而不應追求單純外形的訓練,也就是先父所說:「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當時先父將形意拳改為意拳的本意並不是為立拳名,而是為了強調意念的訓練。.
但是,在以後授徒過程中,先父又發現有一些人過分追求意念活動,而忽略了形的鍛鍊,先父認為過猶不及,矯枉過正,況且拳術中的功法訓練,決不僅僅是一個「意」,而是包括「神」、「形」、「氣」、「力」、「意」和「法」六個方面,另外,以「意」為名的拳種 在很早以前已經存在,如近來刊物中所介紹的山西太行地區的「意拳」即是。鑑於以上種種原因,先父認為自己所授的拳,名為「意拳」似有不妥。在此十餘年期間,先父又遊歷大江南北,訪名家,會益友,使自己的技藝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拳理和訓練方法上都更加臻於完善。他不拘一格,破除門戶之見,吸取各家拳術之長,熔為一爐,推陳出新,創立了一種以站樁功為訓練基礎,沒有套路的新型拳術,因為是博採眾長,集各家之長而成,所以先父將這種拳定名為大成拳,即先父所著「大成拳論」中總綱首句所下的定語:「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大成拳與意拳(即先父二十年代期間所言之意拳),並不完全相同,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意拳的提法是在先父拳學生涯的中期出現的,可以說「意拳」是先父將形意拳發展為大成拳的過渡階段,意拳基本上還未脫離形意拳,只是在此基礎上強調了意的訓練,而大成拳則是神、形、意、力、氣、法六項並重,在訓練功法中雖然起始於形意拳,卻兼收並蓄,吸收了少林拳法中的立禪功,太極拳中的柔化力,八卦拳中的身法與步法,以及內外家諸家拳術之長,所以大成拳較是意拳在拳學理論和實踐功法方面都大大前進了一步,即不同於形意拳和意拳,也不同於任何它種拳術,形成具有獨特風格、養、練、用三者並重的新拳種。
它即不同於「五形拳「的重形,也不同於「意拳」的重意等等單純強調、片面側重的拳術。所以在大成拳中,神、形、氣、力、意、法是並重的。另外,大成拳學的理論同其他拳種理論也不同,它主要是以站樁為基礎,從而調節體質,恢復本能,是由靜到動,由慢到快的訓練過程。在練和用中,要求神、意、氣、力、形、法的高度統一。當然,在功法練習的不同階段中,各有側重。但作為大成拳整體來說,.這些都是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大成拳在練和用過程中不允許出現單重現象,例如步法中沒有單重的弓步,技擊中沒有雙重的馬步等等。大成拳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 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氣貫全身,法合自然。
大成拳的功法包括站樁、試力、步法,試聲、發力、推手和實作七種鍛鍊功法,稱為大成拳中的「七妙法門」。
大成拳站樁分為養生和技擊兩大部分,養生樁主要是通過松、靜以達到舒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祛疾治病,使身體由弱轉強;技擊樁法的鍛鍊卻可以使身體恢復本能,具備一種特殊的技擊功力。
試力是作為樁功的輔助功法,基本上每一種樁法都有一種相應的試力功,從靜到動,體現內在力量的存在與形體的配合變化。
摩擦步與其他步法,是步法的試力功與應用功。
發力功和試聲功,是為了配合上項基礎功訓練,以提高其功法作用和實作威力的進一步功法。
推手即是實作的初級功法,又是斷手的高級形式,而實作則是技擊功法的實際應用,也稱為「斷手」。
七妙法門構成了大成拳功法的練和用的整體,每一步實際功夫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偏廢。
大成拳總結了以往的拳學理論,使之有了顯著的提高,創造了一套嶄新的練功方法,無論是在養生方面還是技擊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這與以往拳術中以套路為主要鍛鍊方法的途徑截然不同。大成拳的訓練功法收效極為迅速,所以,大成拳無論是在養生和技擊方面都有更好的應用價值。
先父在創立大成拳之前,曾對醫學和力學作過研究,所以,他所倡導的養生功是通過養生樁等訓練, 使人體中樞神經得到休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功能,以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營養全身潤澤,機體旺盛,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而在技擊功法中,則包括有力學中的爆發力,槓桿力,彈性力等形式的力,以及角度、位置、長短、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等等因素及技擊中時間與空間的正確判斷與合理使用。所以,大成拳是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的,因而, 先父能夠在教授養生功時使許多人受益,在同他人進行技擊較技中也從未遇過敵手,就是由於大成拳是一門科學拳術。
本人是王薌齋的女兒,自幼隨父學拳,數十年言傳身教,受益匪淺。因先父生前所授門徒甚多,由於各自理解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見解,或一訛傳訛,或以大成拳一部而代替其整體。我想藉此通過本文與一些歷史事實,全面地介紹一下大成拳的脈絡,並從理論上解釋大成拳功法真諦,恢復其本來面目,告慰先生,以正視聽,啟迪後人,使大成拳得以發展和提高,為我國的武術事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