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斷絕漢脈,拳門隱秘傳承,講究暗語
宋時,由少林福居禪師整合天下拳法,匯宗太祖秘要,後戚繼光又修編為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吸收了各家長短打法,分為三部:中堂、地堂、上堂。是漢脈古傳實戰拳法根本。
清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召集天下武術好手,匯集拳譜,整合拳學,事成之後,又頒布禁武令,指派血滴子殘殺武士,以絕漢脈武學。有武士帶拳經出逃,隱入民間。
民間禁止習武,刀兵入庫,行走江湖可以攜帶的兵器,也就是短棍、拐子、懷揣走線銅錘。武人交往,也開始隱秘起來,論交講究暗語,套路表現以禮起首。
比如在頭一式亮出本門特色,也是本門暗語,有聯絡同門之意。是同一門,一看動作便會相認。別門不識。因為這種江湖智慧,隱含著就形成了龐大的脈絡。門派特點也由此而分。而且武術之中,也包含著文韜武略,傳統文化。有拳論三堂,拐分四門之說。
以拐為例:
孫臏拐在太祖拳中,傳說是孫臏回國,一路感慨,見一景物,思一典故,便創造一式,有了孫臏拐三百六十式。以防守為用,以躲避為能,用的是袖裡乾坤護身錘,即是雙拐棒。
天下拐法有四家,都以孫臏拐為名,孫臏拐以拐帶腿,以腿帶拐,打鬥起來手腳並用,就叫做玉環步鴛鴦拐。前人說書,講武松醉打蔣門神,用的就是鴛鴦拐腿法。它是陰陽配合,出入有方,前打後掛,拐隨身行,要害不是拐法,而是身法。手上熟悉了手感,隨身法自行。
拐有單雙、長短之不同,最長是仙人拐,又叫李公拐,就是仙人鐵拐李那拐。是一長拐帶橫橧,是個「下」字。再短一點是達摩拐,達摩拐名拐而實為杖,是帶牛角橫梁的杆棒,兩手橫握。再短一點是丁字拐,丁字拐更像一「卜」字,也可兩頭互換,是袖裡拐,配短刀用。
之外又有牛心拐、牛角拐,是拐形棒槌,孫臏拐便是這種。拐子卻都以孫臏為名,餘外還有奇門拐,比如鉤槍拐,是兩根橫把,兩頭帶槍。孫臏拐又分四門:洪門、柴門、孫門、奇門。
雙拐是短兵器,又不能拆伴兒,即上不得馬,又盤不了地,是個冒險的兵器,有句老話叫做「捨命的拐子,救命的鐮」。圍繞這個特點,就會有拐子的技擊特性與文化特色。
作為十八般兵刃排名末尾的器械都這樣,其他主流兵器的技術與文化是如何豐富細膩,就可想而知了。
民間禁武,必然杆棒、暗器流行
有句話叫千日拐子百日棍,是說這棍三月可成,拐三年可成,拐法一共是十六母勢,應著五臟、九竅、手足,外加奇門十六勢,合三十二勢。手法非常簡單,都是身法帶的。從創立的時候,就是護身器物,不求進攻,雍正之後,武人以杆棒隨身,這才開始流傳。
河北形意門有奇門兵器麟角刀與孫臏拐,是梅花牛心拐一路,就是袖子裡踹個暗器。少林門的雙拐,打得是太祖拳形,羅漢拳勢,身似擺柳,行如波浪,是左右斜勢把走雙拐撇身錘。水滸門的一路,也有這個特點,但是身架較為正,講究左右呼應,上下旋風。孫臏門是拐裡夾刀。
孫臏長袖舞,袖裡藏拐,是為三截胳膊二截腿,因為是活把橫握,不影響兩手僕地,起身摔打,順勢而為。練成之後,是以腿為拿,以臂為打,跟常人正好反過來。而破器械時,又是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又正過來。正反各十六勢,變化無窮。是為地堂拳法。
這些兵器都是防身短兵,都是雍正年追殺武人之後的器物。通常拐子與鐮都是配走線銅錘,後來也演變為疊鞭,又叫甩頭一指定乾坤。過去武術界,肩上扛條槍,腰裡挎橫刀,身上纏飛龍,袖裡揣鐵球。拐子、銅錘與疊鞭,三樣總得揣一樣。
銅錘又有流星與繩鏢之分,有繩索的,有鐵鏈的,有帶鞭的,又有不同。疊鞭可以破拐,換成銅錘就不方便。北方的民間門派,基本都有疊鞭,也就是九節鞭。
傳統武術門派提祖師爺,本意不為吹牛皮
雍正時召集天下武士,反而把許多高手湊在了一起,而雍正針對要剷除的,就是太祖門傳人。宋朝時候,漢脈學術差點斷了,是王重陽等人想出了隱學術入道教的辦法。雖然保存了上三代的學問,但因此也非常晦澀,而另外一部分學問,就隱藏在武學中,是為內家、外家,又叫文家、武家。過去拜的那個牌位,後邊襯著畫像,是允文允武、內家外家字樣。
太祖門即是外家門,滅太祖門,就是要斷絕漢脈傳承。血滴子也有傳人,太祖們玩拐子流星,他們玩繩鏢飛抓,都是兵器譜中末尾的器械。
拐是「丁」字,那個拐棒實際是個棒槌,橫把在手裡是個活的,這樣在手裡搖轉起來,一會護在小臂下,一會端在大臂上。通常是兩種藏棍法,也就是蓄勢法,一是腋下藏,一是肩上扛,但這玩意野心不小,卻是破槍用的,妙是妙在奇門十二勢,是鉤鐮法,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杆。
地堂門手腳並用,有鬼腳迷魂陣,是空手入白刃的功夫。會了刀、拐、鞭,外家拳就算是入了大成!因為拐是個活把,所以空手跟它打,就會感覺詭異難防,有連枷之能。長袖藏拐,玩的就是個三節戲法,後來著裝變了,這才見了天日。
拐子冒險,所以技法不在多,而在精,學一路烏雲罩頂地堂拐足夠了。地堂一脈說法上也出自孫臏,這一脈不容易。孫臏受至親同門殘害,裝瘋賣傻,假痴不癲,匍匐而行,豬馬同槽,吃的是苦中苦,以最卑下之勢態,創至無上之學問,奇門心法,講究得就是應勢而變,如水如風。
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所以武術流派在傳承之中,必然要提及相關信息,鼓勵門人苦心勵志,行走江湖又要小心謹慎。本意並不是為吹牛皮,跟現在完全不同。
這些知識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中國武術不單純為打鬥技法的文化特色,而富含有道德、文化、處事智慧、精神修養等等方面的內容。才有了今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