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套路為何以禮起首?為何總要提及祖師?其實是雍正搞出來的

2020-12-05 武作家論武術界

清雍正斷絕漢脈,拳門隱秘傳承,講究暗語

宋時,由少林福居禪師整合天下拳法,匯宗太祖秘要,後戚繼光又修編為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吸收了各家長短打法,分為三部:中堂、地堂、上堂。是漢脈古傳實戰拳法根本。

清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召集天下武術好手,匯集拳譜,整合拳學,事成之後,又頒布禁武令,指派血滴子殘殺武士,以絕漢脈武學。有武士帶拳經出逃,隱入民間。

民間禁止習武,刀兵入庫,行走江湖可以攜帶的兵器,也就是短棍、拐子、懷揣走線銅錘。武人交往,也開始隱秘起來,論交講究暗語,套路表現以禮起首。

比如在頭一式亮出本門特色,也是本門暗語,有聯絡同門之意。是同一門,一看動作便會相認。別門不識。因為這種江湖智慧,隱含著就形成了龐大的脈絡。門派特點也由此而分。而且武術之中,也包含著文韜武略,傳統文化。有拳論三堂,拐分四門之說。

以拐為例:

孫臏拐在太祖拳中,傳說是孫臏回國,一路感慨,見一景物,思一典故,便創造一式,有了孫臏拐三百六十式。以防守為用,以躲避為能,用的是袖裡乾坤護身錘,即是雙拐棒。

天下拐法有四家,都以孫臏拐為名,孫臏拐以拐帶腿,以腿帶拐,打鬥起來手腳並用,就叫做玉環步鴛鴦拐。前人說書,講武松醉打蔣門神,用的就是鴛鴦拐腿法。它是陰陽配合,出入有方,前打後掛,拐隨身行,要害不是拐法,而是身法。手上熟悉了手感,隨身法自行。

拐有單雙、長短之不同,最長是仙人拐,又叫李公拐,就是仙人鐵拐李那拐。是一長拐帶橫橧,是個「下」字。再短一點是達摩拐,達摩拐名拐而實為杖,是帶牛角橫梁的杆棒,兩手橫握。再短一點是丁字拐,丁字拐更像一「卜」字,也可兩頭互換,是袖裡拐,配短刀用。

之外又有牛心拐、牛角拐,是拐形棒槌,孫臏拐便是這種。拐子卻都以孫臏為名,餘外還有奇門拐,比如鉤槍拐,是兩根橫把,兩頭帶槍。孫臏拐又分四門:洪門、柴門、孫門、奇門。

雙拐是短兵器,又不能拆伴兒,即上不得馬,又盤不了地,是個冒險的兵器,有句老話叫做「捨命的拐子,救命的鐮」。圍繞這個特點,就會有拐子的技擊特性與文化特色。

作為十八般兵刃排名末尾的器械都這樣,其他主流兵器的技術與文化是如何豐富細膩,就可想而知了。

民間禁武,必然杆棒、暗器流行

有句話叫千日拐子百日棍,是說這棍三月可成,拐三年可成,拐法一共是十六母勢,應著五臟、九竅、手足,外加奇門十六勢,合三十二勢。手法非常簡單,都是身法帶的。從創立的時候,就是護身器物,不求進攻,雍正之後,武人以杆棒隨身,這才開始流傳。

河北形意門有奇門兵器麟角刀與孫臏拐,是梅花牛心拐一路,就是袖子裡踹個暗器。少林門的雙拐,打得是太祖拳形,羅漢拳勢,身似擺柳,行如波浪,是左右斜勢把走雙拐撇身錘。水滸門的一路,也有這個特點,但是身架較為正,講究左右呼應,上下旋風。孫臏門是拐裡夾刀。

孫臏長袖舞,袖裡藏拐,是為三截胳膊二截腿,因為是活把橫握,不影響兩手僕地,起身摔打,順勢而為。練成之後,是以腿為拿,以臂為打,跟常人正好反過來。而破器械時,又是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又正過來。正反各十六勢,變化無窮。是為地堂拳法。

這些兵器都是防身短兵,都是雍正年追殺武人之後的器物。通常拐子與鐮都是配走線銅錘,後來也演變為疊鞭,又叫甩頭一指定乾坤。過去武術界,肩上扛條槍,腰裡挎橫刀,身上纏飛龍,袖裡揣鐵球。拐子、銅錘與疊鞭,三樣總得揣一樣。

銅錘又有流星與繩鏢之分,有繩索的,有鐵鏈的,有帶鞭的,又有不同。疊鞭可以破拐,換成銅錘就不方便。北方的民間門派,基本都有疊鞭,也就是九節鞭。

傳統武術門派提祖師爺,本意不為吹牛皮

雍正時召集天下武士,反而把許多高手湊在了一起,而雍正針對要剷除的,就是太祖門傳人。宋朝時候,漢脈學術差點斷了,是王重陽等人想出了隱學術入道教的辦法。雖然保存了上三代的學問,但因此也非常晦澀,而另外一部分學問,就隱藏在武學中,是為內家、外家,又叫文家、武家。過去拜的那個牌位,後邊襯著畫像,是允文允武、內家外家字樣。

太祖門即是外家門,滅太祖門,就是要斷絕漢脈傳承。血滴子也有傳人,太祖們玩拐子流星,他們玩繩鏢飛抓,都是兵器譜中末尾的器械。

拐是「丁」字,那個拐棒實際是個棒槌,橫把在手裡是個活的,這樣在手裡搖轉起來,一會護在小臂下,一會端在大臂上。通常是兩種藏棍法,也就是蓄勢法,一是腋下藏,一是肩上扛,但這玩意野心不小,卻是破槍用的,妙是妙在奇門十二勢,是鉤鐮法,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杆。

地堂門手腳並用,有鬼腳迷魂陣,是空手入白刃的功夫。會了刀、拐、鞭,外家拳就算是入了大成!因為拐是個活把,所以空手跟它打,就會感覺詭異難防,有連枷之能。長袖藏拐,玩的就是個三節戲法,後來著裝變了,這才見了天日。

拐子冒險,所以技法不在多,而在精,學一路烏雲罩頂地堂拐足夠了。地堂一脈說法上也出自孫臏,這一脈不容易。孫臏受至親同門殘害,裝瘋賣傻,假痴不癲,匍匐而行,豬馬同槽,吃的是苦中苦,以最卑下之勢態,創至無上之學問,奇門心法,講究得就是應勢而變,如水如風。

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所以武術流派在傳承之中,必然要提及相關信息,鼓勵門人苦心勵志,行走江湖又要小心謹慎。本意並不是為吹牛皮,跟現在完全不同。

這些知識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中國武術不單純為打鬥技法的文化特色,而富含有道德、文化、處事智慧、精神修養等等方面的內容。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的武術越來越差?其實是因為這4次「禁武令」
    導語:為何中國的武術越來越差?其實是因為這4次「禁武令"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武術,一直都是我們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武術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而現在這些武術卻演變成了「拳擊」或者是「格鬥」。其實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武術是更講究練氣強體的,而不是格鬥。像是那些進行比武的高手,其實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也才會練就成過人的功夫。但是現在的中國武術越來越差了,而且很多人都不懂功夫,因為他們練的是武,而不是功。其實自從太極「宗師」之後,就有很多有人對中國傳統武術進行懷疑。那他們真的研究過中國武術嗎?其實很多人都是沒有練過的,也只是臆想而已。
  • 從雷雷到馬保國,為何武術大師總被按在地上摩擦?
    正所謂時代造英雄,凡是朝代更替,政局動蕩的時代,更會湧現一批愛國的,或將領,或武術大師,為維護國家統一,驅逐敵虜,迎著炮火利箭衝鋒。敵方首領不過是插標賣首罷了。如嶽飛,如戚繼光。當然,諸如霍元甲力克俄國大力士,黃飛鴻佛山無影腳天下無雙,這只是近代的舊中國貧窮積弱,飽受外國欺辱,人民對能有一個武術很厲害的英雄式人物站出來反抗侵略者,最好能教訓一下他們,好好出一口惡氣的美好渴望而已。正是深受武俠影視劇、經典讀物以及傳說的影響,接觸過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甚至中國人自身,都有一種中國武術很強大的觀點。
  •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年氏的孩子最終都不幸離世了,而年氏自幼體弱多病,尤其是在她在身懷皇九子福沛時,正值康熙大喪,在此期間,年氏自然是要舉哀磕頭行禮之事,這樣數日的折騰導致她動了胎氣,最終難產,孩子生下來就夭折了,年氏的身體因此更是一落千丈,最終病重而亡,年氏的離開令雍正萬分難過,雍正下旨將貴妃年氏封為皇貴妃,並輟朝五日為年氏舉行了隆重的皇貴妃喪禮,可見年氏在皇帝心中的位分有多重。
  • 套路,只是武術當中的一個角!
    指的是最上面的角,就是套路。而認為學完了套路,就學會了這趟拳了。其實,只練了套路,如果不好意思說那是極其空洞、幾乎等於是零;起碼也要說,他在三角形中,只做了一個角。他當然可以自娛、娛人。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三角形下面,其實還有兩個角。其中之一是攻防;武術畢竟是講個攻防。不能夠說今天的時代不同了,有了槍炮。其實豈止是槍炮,我們已經進入到按鈕戰爭、太空戰爭的時代了。今天練拳,並不是在講一刀一槍;今天練武是要鍛鍊我們的身心兩個方面。但是,動作一定要正確。什麼是動作的標準點呢?
  • 為何孫悟空劃掉猴的死籍,花果山群猴還會死?菩提祖師道出真相
    為何孫悟空劃掉猴的死籍,花果山群猴還會死?菩提祖師道出真相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到方寸山拜菩提祖師為師,習得神通廣大的仙術後,因一次在師兄弟面前賣弄所學本領而被趕下山去,從此再也不得說是菩提祖師的徒弟。
  • 陳情令名字的由來,《魔道祖師》為何改名叫《陳情令》
    《陳情令》這部電視劇是由《魔道祖師》改編而來,《陳情令》的原著叫《魔道祖師》,動漫版也叫《魔道祖師》,但是到了真人版的電視劇裡卻被改名叫《陳情令》,為了區分開劇版和動漫版,所以改名叫《陳情令》,但其實真正的含義並不是這個,而是因為劇中男主的成長史和伴隨他的那把笛子。
  • 雍正王朝:血洗江夏鎮,嶽鍾琪為何劃破臉?導演:噁心年羹堯
    除了在接替年羹堯時,跟隨年羹堯數十年卻在其獲罪之際,堅定站位雍正皇帝的「匪夷所思」;在跟隨年羹堯血洗江夏鎮時,嶽鍾琪的反常表現也確實令人費解。「釋放」駐防江夏鎮的淮安營千總阮必大以後,嶽鍾琪引刀將自己臉頰劃破,到底目的何在?
  • 還得歸功「峨眉武術」
    其實金庸筆下的峨眉派,僅僅是為了小說劇情所塑造出來的。當然,也不是純粹的虛構,峨眉派確實存在。峨眉武術的起源,據考證,要早於少林(創立於北魏),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所創立,因此有「天下武功出峨眉」一說。 司徒玄空為何許人?
  • 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玩了出荒唐的「活出喪」?他是在扮豬吃大象!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97期)   上一期我們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旗人那大爺,他還是一個知識分子,不過就喜歡窮講究,喜歡顯擺,也是他傳播了雍正帝是篡位的謠言。   當然,這背後其實是一股力量在推動,目的也是極其兇惡的。
  • 雍正王朝:胤禵是「斃鷹事件」的最大輸家,為何卻最終選擇沉默?
    雍正王朝:胤禵是「斃鷹事件」的最大輸家,為何卻最終選擇沉默? 原標題:雍正王朝:胤禵是「斃鷹事件」的最大輸家,為何卻最終選擇沉默?
  • 菩提祖師三星洞為何沒供奉三清像?他的地位還高過太上老君?
    (蝸牛看西遊第1536期)文/牽著蝸牛散步在西遊世界中,菩提祖師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他是如來變的,有人說他是太上老君變的。但都有個硬傷無法解決:他在講課時,一會兒講一下道,一會兒說一下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什麼意思呢?
  • 人死後為何一定要停屍三天?其實並非迷信,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即死者去世後,一般要在靈堂裡停靈三天才能下葬。這3天裡,死者家屬會為其舉辦盛大的追悼會,也是告別禮。三天哀悼結束後,死者才會正式入土為安。 為何會有這樣一個習俗呢?相信大都數人會以為這跟封建迷信掛鈎,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後,靈魂還能在體內逗留3天。因此,死亡並不是真正的告別,只有靈魂離開身體後的第三天才是。 其實,這種迷信說法並不是停靈3天的由頭。至於為何要停靈3天,還真有這麼一個歷史典故。
  • 乾隆的三哥弘時,為何24歲神秘消失?不得不說,雍正手段是真狠
    據統計,雍正一天批閱的奏摺有數斤之重,雍正皇帝每天的作息時間可能和現在中國正在參加高考的高三考生類似。   一位皇帝能夠做到雍正這樣算是做到了極致。而歷史也沒有辜負雍正的一番苦心。雍正一共在位13年,在這13年間他充盈了清朝的國庫。不過這樣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的後代卻並不多。
  • 魔道祖師:魏嬰為何棄靈力而修鬼道?這背後的苦衷連藍湛也不知道
    作為《魔道祖師》的主角,魏無羨開創了一條與仙門百家不同的道路,他修鬼道煉化怨氣,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去做的事,然而最終他還是不被天下人所承認,就連藍忘機都當面問過他:「何以棄靈力而修鬼道?」然而背後苦衷只有魏無羨自己知道。
  • 雍正登基,收拾了老八、老九,為何放過老十?雍正:朕並不是怕他
    再加上雍正皇帝繼位初期,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始終對錯失皇位耿耿於懷,對雍正皇帝百般詆毀和掣肘。於是,本就「陰鷙熊猜」的雍正皇帝便開始了一場血腥殘酷的清算行動。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將皇九子胤禟調出京城、駐守西寧;幾乎在同時,將皇十子胤俄「奪爵、逮京師圈禁」。 自此,雍正皇帝將皇八子胤禩徹底孤立,剩下的就是雍正皇帝為「刀俎」,而「八爺黨」為「魚肉」的過程。
  • 乾隆為何不敢公布雍正死因?國家曾想發掘雍正陵寢後被專家叫停?
    但是其實他實際背地裡早已經秘密組建了特務機構,用於刺探各方情況。血滴子這個組織也就是由此而來。後來雍正繼位後,還是擔心他的兄弟覬覦皇位,所以這支特務機構依舊在為雍正帝服務,刺探各王公貴族的情報。雍正帝去世後,乾隆帝繼位,皇位在乾隆帝手中日益鞏固,因此清代這個唯一的神秘特務組織也就逐漸失去了其作用,最終逐步被乾隆帝所廢除。
  • 嶽鍾琪是嶽飛的後人,他敢向雍正承認麼?雍正為何敢讓他手握重兵
    父升龍,初入伍,授永泰營千總。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永泰營遊擊許忠臣受三桂劄。升龍使詣提督張勇告變,密結兵民,執忠臣殺之。十四年,從西寧總兵王進寶克蘭州,先登被創,遷莊浪守備;從克臨洮,平關隴,加都督僉事銜。累擢天津總兵。---《清史稿》 所以說嶽鍾琪雖然不會刻意提起自己的祖先,但是他是嶽飛後人這件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畢竟誰也不會特別在乎。
  • 民國武術大師多不勝數,為何沒殺幾個進犯的鬼子?金庸揭開過真相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多的武術大師,面對屈辱至極的八國聯軍侵華、14年抗戰,為何不見出手殺鬼子?為何不見實現當年保家衛國的理想?難道他們都是假把式?別急,金庸大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首先,筆者要為民國武術大師正名,他們絕對不是空架子,中國傳統武術最重視「言傳」和「身教」,武術不僅僅是鍛鍊身體
  • 《雍正王朝》裡,康熙為何挖苦胤禛「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
    比如見上司要有「見面禮」,過節要有「年禮」,離任就任要有「別禮」。那不送行不行?那可是「以饋送之厚薄,定官評之賢否」?想升遷?就得咬牙往外送。就以基層的府縣來說,官員們最常規的摟錢方法,就是「耗羨」,每年朝廷日常的錢糧徵收,被官員們以「耗羨」的名義玩命加徵,多出來的部分當然進了自己腰包。康熙前期時,「耗羨」通常不過加三四成,到了康熙晚期時,「耗羨」甚至加到了三四倍甚至十倍。以《清聖祖實錄》形容,康熙晚期的農民們「不苦於正額之有定,而苦於雜派之無窮。」
  • 哪吒為何打不過孫悟空,菩提祖師傳的這一招,二郎神都不會!
    那麼,為何哪吒打不過孫悟空,而二郎神卻能輕鬆取勝呢?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原因。哪吒敗在孫悟空手下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自己與孫悟空的法力相差太甚。孫悟空曾經說過,即使是有十萬的天兵天將,也無法將他擒住。大部分人乍一聽都認為是孫悟空口出狂言,自不量力。但事實卻是如此,面對十萬的天兵天將,孫悟空不僅能成功逃脫,甚至能夠將他們團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