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人生需要情感的洗禮,才能覺知生命的意義

2021-01-19 喵大小姐Bree

文|Bree(本文為頭條青雲獲獎文章,侵權必究)

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摘自《活出生命的意義》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5年,書中主人公菲利普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人生的方向,經歷家庭變故、工作變換、感情糾葛、窮困潦倒、奮發進取,當中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一、 不幸的童年,初嘗人生苦澀

故事開始就是一段很沉重的描寫,菲利普在睡夢中被女僕抱到媽媽的懷中,他聽到媽媽輕輕的叫他,感覺在媽媽懷裡非常溫暖,又睡了過去,而他的媽媽剛生產完,身體非常虛弱,抱著他的身體親了又親,摸了又摸,握著孩子的左腳,摸摸他的五個腳趾頭,而後又拿起右腳,不禁嗚咽起來。

菲利普有一隻畸形腳,而媽媽馬上不久於人世,他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不停的哭泣,為他的未來憂慮。

菲利普被送去了布萊克斯塔布爾的牧師大伯凱利先生家,伯母路易莎和伯父沒有生育孩子,寄人籬下,他逐漸學習適應。不久,他便又被送去特坎伯雷的皇家公學,那時,他9歲,在公學,他的跛腳第一次讓他受到嘲笑和羞辱,同學們經常模仿他,做遊戲的時候戲弄他,時不時要看一下他那隻畸形腳,如果菲利普不給他們看,便會遭受一頓打,他經常哭泣,並非因為別人把他弄疼了,也不是因為別人看到了跛腳的屈辱,哭泣的原因是:自己怎麼能乖乖地屈服,把腳伸了出去。

這是他第一次品嘗到了生命的苦澀,同時也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相伴終生,唯唯諾諾的性格也是在此時養成。

二、邁出第一步,初次做出人生選擇

學校換了新校長珀金斯,在菲利普受到傷害後曾經輕聲細語的安慰過他,因此菲利普很喜歡他。有一次他問菲利普以後打算從事何種工作?菲利普開始了思考,伯父和伯母的想法是他可以做一名牧師,菲利普因為祈求上帝還他一個健康的左腳未能實現後對信仰產生懷疑,於是他很堅決地告訴校長,要從特坎伯雷公學退學(雖然他的成績很好,再堅持一個學期就能拿到獎學金並且可以去牛津大學),迫切的想離開這個地方,去德國。

雖然菲利普並不知道這一行為給他帶來的影響,但是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向命運做出的抗爭。

伯伯有一個老朋友在柏林,叫威爾金森小姐,伯伯曾和這位小姐的父親共事過,威爾金森小姐建議送菲利普去德國海德堡學習。

來到德國的生活是幸福的,沒有束縛感的,同學們不會對他的畸形足評頭論足,但是他也還是會小心翼翼儘量走路正常一些。在和同學海沃德和維克斯的爭論當中他居然發現自己的思想早已掙脫了束縛,他不信仰上帝了,他仿佛已經掙脫了恐懼和偏見的束縛,對於另外一種情感也同樣渴望——那就是愛情。

租住的厄林夫人家裡發生一件事情,讓這種情感進入升華。西西里小姐和一位男性同學光明正大的談起了戀愛,眾人紛紛覺得這敗壞了風氣,然而卻增加了菲利普對性的熱情,同學海沃德對兒女私情的詩意暗示讓他想入非非,菲利普渴望有一段羅曼史。

此時的菲利普對於學習方面再次有所懷疑,朋友們的來信讓他覺知到自己希望增長見識,去倫敦,他必須再次作出決定,以後到底要從事什麼。

三、 職業的第二次選擇伴隨著情感的首次交鋒:不會拒絕反而最傷人心

伯母家裡來信,希望他回去看看,伯母同時邀請了威爾金森小姐小住。

作為牧師的女兒,按照傳統印象,菲利普以為她可能會穿著做工粗糙的衣裙和笨重的靴子,一身黑色,

初次被人暗示,菲利普內心不禁歡喜,不止兩次問伯母威爾金森小姐的年齡,伯母說他們不合適,威爾金森小姐比他大太多了。他馬上要去倫敦,因此在心裡默默計劃著與威爾金森的表白,焦急而熱烈。

菲利普對威爾金森小姐的感情,說不上來,始終覺得有一件事很困惑:每天早晨終於,他對她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到了下午,才開始稍微有點喜歡;但是一入夜,只有摸一下威爾金森小姐的手,他就能興奮半天。

終於,兩人在花園親密的接吻,菲利普情話纏綿,威爾金森小姐徹底愛上了他。離開之際,菲利普決定就兩人的感情前進一步,鼓足勇氣,終於走到了威爾金森小姐的臥房,然而,在開門之際,他的心卻涼了半截,她從沒現在看上去這麼倒人胃口。自此,菲利普開始躲著她,甚至覺得自己與她的私情甚是可笑。

這是第一次菲利普對於愛情的理解,巴不得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被人愛慕,崇拜,同時又開始嫌棄這個年齡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畢竟,自己看過了她最邋遢的一面。

凱利夫人認為,紳士應該從事的職業只有四種:陸軍、海軍、律師和牧師。既然菲利普不想擔任神職,便給家庭律師艾伯特·尼克森寄信,讓他帶帶菲利普,可是律師說已經沒有空缺,建議菲利普去當個特許會計師,隨著現代工商業的發展迅速,這個行業必定會發展起來。便建議菲利普來自己的會計師這裡當一名學徒,三百磅,五年學徒期滿,還會支付菲利普一百五十鎊工資。如果菲利普不喜歡做會計,學滿一年之後即可離開,會退還一半學費。

期間,威爾金森小姐的信件連綿不絕,菲利普不怎麼回信,也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每次她的信件一到,他的心就會一沉。

工作上,菲利普剛開始還覺得很新鮮,覺得自己能夠堅持下來,但是他的耐心逐漸被謄寫、計算耗光,因為他的出身稍微比身邊的同事好一點,經常遭到擠兌。經常看書完,無人討論,看到海沃德的回信,自己覺得在辦公室蹉跎青春。

戲劇性的是,這次工作的選擇和他的情感一樣,朦朧的感覺時自己欣喜嚮往,窺探得真相後他再一次想到了去追尋自己心中所想,雖然自己並不知道追尋的是什麼?因此,這段工作經歷也是他初次對愛情探索的象徵。

在了解完去巴黎的一應所需後,菲利普回家跟牧師伯伯和伯母商量,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去巴黎學藝術。這個想法,讓凱利夫婦大吃一驚,他的父母都是有頭有臉的上流人物,畫畫算個什麼職業,於是堅決制止,並且牧師伯伯生氣的說,不會給他一分錢。

可能我畫得沒有多好,但至少要讓我試一次,再怎麼失敗也不會比待在那間破辦公室更慘了。

最終,菲利普帶來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一些珠寶,伯母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錢差不多100鎊貼補給他,讓他去做新的嘗試。

與威爾金森小姐的愛情無疾而終,這份工作也不了了之。

四、 第三次嘗試:對死亡的思考,自我產生懷疑

海沃德推薦的一位奧特夫人,將菲利普引薦到阿米特拉納學校,給他找一位同學幫忙指導畫畫,這個同學便是範寧.普裡斯小姐,她畫畫非常刻苦,同學們對她的印象是尖酸刻薄,因此沒有人願意同她講話。

初次相見,菲利普覺得她的畫一團糟,她本人臉頰上沒有一點血色,臉色蒼白,看上去不怎麼健康,衣服穿著都好像不太整潔,就像早上不梳洗打扮就來了畫室一樣。

她很麻利的示範給菲利普應該如何畫畫。有同學開玩笑,普裡斯小姐看上菲利普了。

普裡斯小姐並不得畫室的人喜歡,她很害怕同伴們在背後議論自己的畫不好,還經常吐槽別人其實畫的也不怎麼好,每到吃飯的時候,普裡斯小姐總是跟同學們講已經吃過了。

每次菲利普遇到她的時候,總是會很猶豫是否要上前打招呼,因為她說話的方式經常讓自己倒胃口。

一次普裡斯的畫作遭到了福瓦內指導老師的羞辱,菲利普等到所有人都走完了上前安慰,再次見識了她的刻薄,便更不敢上前與她多交流。

好在,普裡斯還是會邀請菲利普去看畫展,為了感謝她,邊邀請她去吃點東西。普裡斯起初拒絕,說我家裡準備好午飯了,而後同意,兩人找了一家小店,她一副邋遢的吃相讓菲利普又開始陣陣不適,每吃完一道菜,都用麵包把盤子擦得照出人影來。

一次普裡斯暗示菲利普,你是我在巴黎唯一的朋友,我以為你很喜歡我呢,咱倆之間有種特殊的默契,你身上有特別吸引我的東西,你的跛腳。

菲利普被她這種暗示氣的不行,依然同意去看她的所有畫作,儘管覺得這些畫作都不是很好,還是恭維地說:「我覺得都很好」。

普裡斯小姐是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的。

菲利普終於明白她吃飯時為何狼吞虎咽了,囊中羞澀,從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很窮,自己咬牙挺過來的那些苦日子。

從她的遺物裡找到了一張寫滿自己名字的紙,讓菲利普覺得悔恨,因為他對她的愛慕故意視而不見,因此她不曾向自己求助。

這件事情讓菲利普腦子裡揮散不去,因為她的全部努力付諸了東流,沒有人比她更刻苦,更虔誠,看了看身邊的其他人同樣努力,他不禁得出一個結論:自己對藝術的感悟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是個二流的畫家,可是做個二流的畫家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似乎真正的畫家、作家、音樂家身體裡都有那麼一股力量,促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們臣服於無意識的影響。菲利普認為人的一生要實打實的認真度過,而不是逢場作戲,他想走出去開開眼界,從每時每刻裡感受生活賜予的領悟。恰好趕上之前福瓦內老師來,菲利普再也忍不住了,希望立即得到點評,知道自己是否適合,老師看了很久,說你將來充其量也就是個二流畫家。

我建議你幹點別的。

普裡斯小姐和伯母的死亡,讓菲利普開始認真思考未來,人終會難逃一死,自己現在放棄雖然意味著失敗,如果自己一直介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那確實是不可取的。

五、 第四次職業嘗試:初次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1. 奴顏卑膝的愛情

雖然伯伯很是不滿他換來換去的工作,還是給了中肯的建議,當醫生。這個想法和菲利普不謀而合,他決定秋天就去爸爸之前學習過的醫院學習。

趕上學制改革,他要讀5年才能才能畢業,在醫學院也結交了一些朋友,其中一個叫鄧斯福,他看上了一個餐館的侍者。

她又瘦又高,貧乳窄臀,五官小巧,眼珠藍幽幽,貧血嚴重,兩片薄唇毫無血色,透明的皮膚下泛著血管的顏色。雖然幹的是粗活,但是她很寶貝自己的纖纖玉手。鄧斯福不敢向前搭話,便求救於菲利普。但她態度冷淡,卻對另一個長得像德國佬的男人熱情洋溢。

自從第一次見面,菲利普便喜歡上了這個女生,她叫米爾德裡德。

菲利普腦子裡想的全是她,時常去她工作的餐館吃飯,在嘗試畫了一張她的素描後,米爾德裡德終於跟他多說了幾句話,試探了各種小動作讓她關注自己,請吃飯、送各種禮物、恨不得把心掏出去給她,米爾德裡德些許有些喜歡他,依然沒有將他放在心上,每次吵架,都是菲利普服軟。聽到米爾德裡德要一個有婦之夫結婚時,菲利普的心猛地抽成一團,覺得身上的力氣分崩離析,在離開後的半夜,醒來後仍然想起她,一遍又一遍,思慮將來的事情。

在這期間,心都用在美人身上,自然無心學習,學校的考試基本上沒有考過。此時,痛苦異常的他收到朋友克朗肖寄來了一個地毯,說菲利普曾問過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答案在這個毯子裡。

2. 母性的愛與米爾德裡德的糾纏

而後,菲利普全身心撲在學習上,一身輕鬆愉快。另外一個女人進入了他的視野,內斯比特夫人,教名諾拉,模樣很招人喜歡,她離婚了,靠寫廉價小說養活自己和孩子,她心疼菲利普的殘疾,她需要找個人來寵愛,為他操勞,而菲利普從未領略過這樣富有女人味的憐憫體貼。

在她面前,菲利普不用擔心自己的跛腳,因為諾拉給了他鼓勵與安慰。兩人的相處愉快而甜蜜,學業也有了起色,直到米爾德裡德找上門來,她有了有婦之夫佬埃米爾的孩子。

懷著對諾拉的歉意,菲利普仍然心裡喜歡著米爾德裡德,於是,雖然自己的錢都不夠花到畢業,仍然掏錢給她租房子,悉心照料她生產。

諾拉終於知道了此事,她雖然很痛苦,但是依然很平靜的和菲利普分手,無絲毫責備菲利普。而後諾拉憑藉寫作得到了賞識,還嫁給了自己的編輯。

事情總是有很多大反轉,米爾德裡德生完孩子後喜歡上了菲利普的朋友格裡菲斯,菲利普居然還資助二人去私奔。

而後菲利普徹底覺醒:

米爾德裡德喜歡的是一股放縱的欲望,這讓她如痴如醉,不管是她杜撰的家裡的背景,還是在餐館工作時的吐槽,抑或是愛上了有婦之夫並生下孩子,還是愛上了菲利普的朋友,她喜歡的,是那種欲望,並享受那種欲望。

同時他也認清楚了一個現實:愛情裡總有一個人主動去愛,另一個則享受被愛。

經歷了這麼多感情世界和工作交替的輪迴,菲利普開始專心在醫學上努力,此時克朗肖在倫敦,他已經病的不輕,相見時他詢問菲利普是否對於生命的意義的答案有解,菲利普的回答還是不知道。克朗肖說,如果不是你自己領悟到的,答案便沒有意義。

3. 相識阿西爾尼升起星光,米爾德裡德的墮落將他帶入深淵

阿西爾尼家衛生條件不好,孩子很多,但是家庭很和睦,與這家人的相處,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這是菲利普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菲利普此時已然開始好好學習,並享受學醫的成就感。

一天,從阿西爾尼家告辭,路上,他再次遇到了淪為妓女的米爾德裡德。

菲利普再次收留了她和她的孩子,雖然他還是喜歡她,但卻只是局限幫她過的好一點,不忍心她做那種工作,兩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兩個房間,不管米爾德裡德如何製造機會,菲利普始終再無娶她的念頭,這讓米爾德裡德很是氣憤。兩個人的戰爭終於爆發,她不懂菲利普,也不喜歡他,只是希望找個依靠,手上的籌碼只有孩子,因為菲利普喜歡她的女兒。

做了最後一次嘗試,菲利普卻把她甩開,並說,你讓我噁心。

而後,米爾德裡德逃跑,並砸碎、劃破了他房子裡一應物件,包括克朗肖送他「生命意義的毯子」。

手上不多的錢因為一次不當的投資,菲利普變成了窮光蛋。

縱觀菲利普幾段情感糾葛,都是不平等的,與威爾金森小姐的初戀,是菲利普初嘗愛情的嚮往,向外界證明自己也有人喜歡,他並未真正愛上她;普裡斯對他的暗戀,則表明兩人同屬精神世界孤獨的一類,無法深入交流,都邁不出那一步,普裡斯小姐是因為自卑,菲利普忽略掉了;對米爾德裡德的愛而不得,奴顏卑膝的地步依然未能打動對方還把自己帶入深淵;而與諾拉的愛情正是菲利普少年時缺失的母愛。

那麼真正的愛情是什麼?

4. 初嘗貧困,發現生命的意義

變賣衣物,省吃儉用,不好意思向身邊人借錢,寫信給伯伯,遭到拒絕,房東催房租,只好睡著公園長凳,菲利普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落到吃不飽肚子,想到過要自殺的境況。

嘗試找工作,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直到阿西爾尼發現他的境況,本來並不富裕的阿西爾尼一家收留了他,主動邀請他去家裡吃飯,推薦他去工作。

幾天班下來,菲利普覺得身體異常疲憊,現在唯一能夠擺脫困境的便是伯伯去世能夠繼承的大筆財產,於是他開始日夜期盼伯伯的死亡,伯伯卻活的很好。

菲利普再次陷入絕望,自問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想到自己的一生,如此悲慘,選擇卻總是最正確的那個,菲利普忽然發現,他苦苦思索的生命的意義有了答案:生命沒有意義。他想起了一則故事,一個國王派遣自己的大臣收羅所有的圖書來編寫成冊給他看,大臣歷經艱難收集完畢歸來時,國王已然老矣,沒有時間看,最後讓大臣總結為一句:生而受難,久難而終,生命沒有意義。菲利普終於理解了,失敗不重要,成功也不重要,他感受到了徹底的自由,這世界再無什麼殘忍可言了。

他從未如此高興過,他終於明白了克朗肖送他的毯子的意義:

生活中的每首插曲都會使得複雜的地毯更為精密,所有的細節都可以融入生活的圖案之中,這是一件藝術品,自己才是設計者本人,只有自己知道他的存在,隨著他的死去,圖案也將散如雲煙。

5. 工作有了起色,泛起了絲絲「漣漪」

菲利普憑藉自己繪畫的本事有了設計衣服的工作,終於輕鬆了很多,閒時看書,依然嚮往著遠方的西班牙和東方。

接到米爾德裡德的來信還是讓菲利普情緒高漲,他對於那段感情的回憶特別噁心。

米爾德裡德從操舊業,染了病,菲利普幫忙開了藥,病好後,菲利普勸她找份工作,米爾德裡德確實找了,不過還是原來的工作,菲利普勸說無用,最後一次給完她錢後兩人再也沒有相見。

這段「漣漪」的結束,菲利普開了蛻變的人生,米爾的情況未知,以此形成鮮明對比。

六、伯伯病故,繼續學醫,收穫愛情與探索生命之謎的矛盾

菲利普辦完伯伯的喪事,回到特坎伯雷公學,好像想起來,在這裡他第一次邁出去想做自己的主人,回顧過去兩年的貧困遭遇,回想起自己所理解的生命的圖案:所有遇到的不幸充其量只是生命中精美的裝飾,他告訴自己笑對人生,不管是喜悅還是憂鬱,是快樂還是痛苦,正是它們讓生命的的圖案更加豐富多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回到學校,他刻苦學習,通過了外科測試,開始了實習工作,菲利普喜歡上了這種生活。

同時他渴望解開生命之謎的線索,計劃結束醫院的任職後前往西班牙,走向更多未知。即使一無所獲,也起碼能平息他的欲望。

薩利是阿西爾尼的大女兒,一直喜歡著菲利普,她的表白,讓菲利普開始重新定義愛情,他一直以為愛情應該和喊叫、淚水、激情聯繫在一起。但他仍然不明白是否自己愛上了薩利,直到薩利跟他講了懷疑懷孕的事,讓菲利普從新審視自己的感情和未來規劃。

薩利並未懷孕的結果令他再次陷入選擇當中,到底是遠方的西班牙還是現在的生活?

終於,他知道了:

他曾想看透這生活的複雜與無為,勾勒一副精密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可他沒有發現也許從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才是最完美的模樣。

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勳章都更加閃亮。

於是,他向薩利求婚。

相關焦點

  • 人生無意義,卻值得一過
    當我合上《人性的枷鎖》下冊這本書的時候,人生無意義這句話,猶如一個魔咒在我的腦海裡縈繞著,揮之不去。菲利普,一個落魄的小貴族,帶一點身體的殘疾。借著繼承父母的一點點遺產,可以任性的嘗試了會計員,畫家等不同的職業,其中畫家的經歷,可謂是他人生中一段比較重要的嘗試吧。
  • 掙脫困擾你的枷鎖,尋求生命的意義,綻放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對我來說,其實應該比很多人都應該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可是對於我性格執拗的我來說,依然背離眾道,堅定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方向。在經過人生的一次生死劫難以後,我一次一次的在網絡上搜索,去尋求生命的意義,最後的結果還是「人生的終點還是死亡,這是任何人、任何科技無法改變的結果,對於每個人來說,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色彩。」
  • 品味人生的苦,才能讀懂生命的意義!
    我們一直都覺得生活不容易,人生很苦,拼命的工作、拼命的維護人際關係、拼命地讓自己活得精彩!似乎我們逃不出這個怪圈,你把正常的苦當成黃蓮那樣的苦,不苦才怪。其實很多時候苦難中反而能找到樂趣,苦有時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
  • 科學探秘:意識支配情感的規律
    構成生命的二個元素分別是肉體(軀體)和心靈(意識),產生意識的二個元素分別是智能(智慧)和感覺(情感)。情感是以感覺為基礎形成的複雜感知體驗(以神經感觸為基礎構建的高等覺知系統)。人腦智能系統的形成給人類意識創造出智慧,人腦覺知系統的形成使人類意識產生了心理情感。意識是智能與感覺共同創造的知覺現象。意識可以產生智慧,而且能夠支配情感。
  • 時間與生命的意義
    第2個持續寫作365天計劃,持續寫作第81天-時間與生命的意義 每一位親戚離世的時候,自己都想一個問題:他們一輩子活得是否有意義?他們自己是否自己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對於我這個外人來講,他們的離世喚醒了我們彼此曾經有過交集的一些生活回憶,為他們感到惋惜。讓我對生命的脆弱認識更加具體,更加讓自己思考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生活。 在時間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
  • 活著,是生命意義的前提——災難視角下的人性
    在這樣的災難中,一切的生命,都顯得太過渺小。在這本書的「孤獨的人類之聲」部分,是一個新婚不久的妻子的自述,她向我們講述了她在災難中的愛情,這種愛情算不上浪漫,因為災難中的一切用浪漫這個詞都太過奢侈,這只是人的本能,一種情感的本能。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當你不顧一切意義用事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其背後可能就是對他人和周圍的傷害。這種得到獲取是以犧牲他人和自然為代價的,並不可取,也無法長久。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消減欲望,降伏心魔。2,適度釋放所謂的自律就是一種適度的控制,這個度要把握好,即我們雖然控制,但不壓制自己的情緒,不對自己的內在實行專制。
  • 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記者 朱德蒙《榮辱》中,主人公葉知秋的人生軌跡,是諸多現實中人的真實寫照。書中,葉知秋與腐敗分子鬥智鬥勇,同時遊走在情感的邊緣,接受人性的考驗。面對升遷、榮辱,他最終作出了自己的正確抉擇。「這種人性的真實、情感的真實,讓故事更加好讀,人物更加立體飽滿。正如書名點題,榮與辱,是事物的兩個極端,二者關聯,往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大道至簡,卻隱藏著陰陽變化、對立統一的至深之理。」該書責編黎靖推薦道。據悉,湖南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王躍文讀完本書後,破例為此書寫序。
  • 105歲老人的生命智慧:預知死亡,才能感悟活著的意義
    但百歲老人發自肺腑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釀造出來的原漿。不需要講道理,乖乖聽著就好了。一句話觸動了心弦,就是我們的福分。一位百歲老人,沒理由浪費時間,沒理由追名逐利,沒理由故弄玄虛。去掉了這一切包袱,每句話就都顯得彌足珍貴。
  •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今天,我想從本片對於人性的理解為切入點,從苦難的意義、人性的煎熬、生命的救贖和時間的珍貴四個維度來談下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這四個方面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密相連,藉此讓觀眾更深入地體會到塔可夫斯基思想的變化根基,思考生命的意義。
  • 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就是「空心病」???|隨筆017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直到現在我才做了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
  • 關於人生的意義,阿德勒總結了10句話,讀懂者人生開掛!
    他的著作不僅幫助全球億萬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了人生困境,讓他們的心智逐漸的走向健康與完善,而且受到了馬斯洛、墨菲、杜安·舒爾茨等現代心理學大師們的強烈關注和廣泛推薦。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人性洞察》等書都很好的證明了一點,即他是完全可以配得上人們對他的稱謂的。
  • 人生:人到六十,應當明白「放下」的意義
    人生是一場自渡,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在浩瀚的時光長河裡,個人的生命是極其渺小的,它與夜色融合在一起,起起伏伏直至消失不見。 那些放不下的事情與個人而言看似重要,其實卻是最不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有緣無分不過是一場錯認,放下才有生活,放不下便是坎坷。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四個方法讓你收穫意義
    比如我知道舍友最近過得不開心,我定了計劃這周要約她,周末約上了一起吃飯聊天,她把事情說出來感覺快樂了,這就是意義。其實人生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的意義構成的。下面有四點方法能夠讓你的人生有意義: 一、建立聯繫。人是群居動物,也許你不愛社交,一下班就把自己關進家裡,但要知道人只有在發現或建立某種關係後,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所以為什麼現在許多年輕人愛養貓養狗,這就是自我創造關係,找到人生意義的事情。
  • 人生沒有意義
    人生沒有意義,第一次看到這個斷語時的反應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麼為什麼人,準確地說絕大數人,選擇活著而不是死亡呢?
  • 一念之差展現天堂與地獄,《凱薩琳》向玩家傳遞「人性的搖擺」
    然而,一個噩夢卻改變了文森特的人生走向,在夢中他變成一隻綿羊,在不斷崩塌的平臺之上,需要向上攀爬才能保住性命。夢醒之後,女友凱薩琳(Katherine)將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了文森特,面對這一消息,文森特選擇逃避現實用酒精來麻痺自己。在酒吧買醉之時,一位同樣名為凱薩琳(Catherine)的金髮女郎吸引了文森特的注意。
  • 理解生命的意義,活出精彩的人生
    所謂意義療法,我理解的就是,著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致力於讓患者直面並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尼採說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中的「為什麼」就是生命的意義。
  • 遺傳學第三定律提出者:摩爾根說|人生需要美麗的人性
    人生需要美麗的人性——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致兒子的信親愛的威廉:在與你正式交談之前,請讓我問你幾個問題:你曾經問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嗎?你曾經反思過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嗎?在這封信裡,我想和你談談有關人性的話題。人性是什麼?隨著人們社會閱歷的增多,每個人都會無數次地在生活中提出這個問題。我認為人性就是人的一切美德的總和。它包括堅強、剛毅、同情、公正、善良等等一切值得歌頌和讚揚的品質。
  • 卸掉自閉這道心靈的枷鎖
    卸掉自閉這道心靈的枷鎖只要你願意打開窗,就會看到外面的風景有多麼的絢爛。如果你願意敞開心扉,就會看到身邊的朋友和親人是多麼的友善。人生是如此美好,怎能在自我封閉中自尋煩惱?30歲的女人,永遠要追尋太陽升起時的第一縷陽光。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花火》包含了北野武對生命和親情的感悟,儘管影片中充滿了死亡含義的隱喻和乖張暴戾的悲情氛圍,但流淌出的卻常常是對於親情和人性的會心一笑。北野武狂放不羈的外表下那些細膩真摯的情感總能不經意間溫暖人心。本文並不想探討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多麼的華麗,而是想探討北野武影片中蘊含的真情和含義,下面這四個部分彼此獨立,卻又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人生」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