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介紹了天文學家對各類天體的命名,包括命名的規則和作用,也主要介紹了幾個天體的命名。
我們形容宇宙如果只說它很大的話就顯得太保守了。就目前我們已知的情況來看它是不存在邊界的——大到超出我們的能力去探究它到底是不是真的無窮無盡。不論事實如何,就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來看,裡面充滿了各種讓人著迷的東西:天體、交互作用、數不清的恆星、行星、星系、星雲、星塵和隕石。
給這些東西起名字對於研究宇宙來說很有幫助,它們大部分的名字僅僅是個代號,借用發現它那時候的坐標和勘測方式來起名,比如恆星SMSS J160540.18–144323.1,以及類星體ULAS J1342+0928.
而有一些名字很詩意,比如星流、蛇形宇宙、耀變體、仙女座星系、天琴座等等。
但人類是出了名的無釐頭,太空裡的天體有一些名字可愛蠢萌,有一些就太過於直白和莫名其妙,你看到的時候也許會驚訝「啊?這是什麼鬼?!」
這裡介紹幾個我們的珍藏,都是有個怪名但實際上鼎鼎大名的天體。
瓠瓜和瓠瓜四Sualocin and Rotanev
圖片來源(Pithecanthropus4152/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如果你非常了解天體命名規則,最快浮現在眼前的應該是下面這兩個名字。他們的名字不是常見的阿拉伯語或者拉丁語,而是遵照另外一種命名的規則照葫蘆畫瓢得來的。
這兩個名字屬於海豚座北邊的一個雙星系統,特指海豚座的阿爾法星和貝塔星。他們因一個人物得名——義大利的天文學家尼科羅·卡西亞託雷(Niccolo Cacciatore)。
在19世紀早期,尼科羅曾和朱塞佩·皮亞齊(Giuseppe Piazzi)共事,皮亞齊是義大利巴勒莫天文臺的負責人,1814年發表了由他編纂的星表。而Sualocin(瓠瓜)和Rotanev(瓠瓜四)這兩個名稱正是首次出現在這部著作中。如果回溯兩個名字的相關歷史,你會看到一個拉丁文人名Nicolaus Venator,在英語中寫作Nicholas Hunter,但在義大利語中,他被稱作Niccolo Cacciatore(尼克羅·卡西亞託雷)。兩顆星的名字都已經得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認可。
霍格天體Hoag’s Object
圖片來源(NASA/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STScI/AURA)
天文學家們弄清楚一個空間物體之前,都稱它們「某某天體」,所以這個名字看起來並不陌生。1950年我們發現霍格天體的時候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只是因為它的發現者是來自美國的天文學家亞瑟·霍格(Arthur Hoag)而給它起名霍格天體。
霍格認為這個物體古怪的外表是因為視覺差造成的。經過後續數年的觀察科學家揭開了這個天體的真面目。它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稀有星系——環狀星系,距離我們大概有60億光年。在這個特別的環狀星系類別中,霍格天體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
它的周邊是完美對稱的環形,由年輕的藍星和恆星構成一個直徑約125000光年的環,它們不偏不倚的圍繞著一團黃色球體旋轉,這個球體直徑約17000光年,由一些年邁的恆星組成。
兩個組成部分被一個看起來空白的區域分開,這個區域直徑有58000光年;不過這個區域內也有可能含有星群,只不過距離太遠我們無法看清。
這個環狀星系怎麼形成的?我們無從得知。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星際的碰撞能夠像拳頭一般擊穿星系而留下一個圓孔,其他環狀星系沒有這種現象(即便碰撞也不會留下這麼整齊的尾跡,沒有那麼對稱的形狀)。所以直到今天,霍格天體還是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
漢尼天體Hanny’s Voorwerp
圖片來源(NASA/ESA/W. Keel/University of Alabama/Galaxy Zoo Team)
這是另一個叫怪名的天體。Voorwerp是荷蘭語「物體」的意思,所以Hanny&39;s Object。它是在2007年由荷蘭民間科學家兼學校教師漢尼·范·阿克爾(Hanny van Arkel)發現的,當時他是星系動物園項目的一個志願者,這名字聽起來夠古怪吧!
漢尼天體由一團漂浮在宇宙中的發光氣體構成,它剛好與一個極其常見的星係為鄰,二者相隔65億光年。
後來研究揭露了它其實是一種罕見的天體,叫做類星體電離回波,氣體是一個流光體的一小部分,整體長度約30000光年,它把星系包裹起來,同時在另一個星系的重力交互作用下被往外牽引。但流光體的其他部分無法觀測到。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它發光是因為不久之前這個星系有一個類星體內核,那是一個極其明亮的區域,發光的能量來自一個活躍並且質量超大的黑洞。內核噴湧出一束放射物,捕獲了一部分流光體並且使裡面的氣體電離化,所以才會發出光亮。
不久後也識別到了其他類似且有電離反應的星系氣流光;它們從此得到一個外號就叫Voorwerpjes。
黑暗飾品Dark Doodad
圖片來源(Naskies/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宇宙空間裡有很多星雲被冠以詼諧且帶有描述性的名字。比如提到馬頭星雲或者小精靈星雲你至少想像得出外形。
但是看到黑暗飾品這個名字你想像得出嗎?這個外號是業餘天文學家丹尼斯·迪·希科(Dennis di Cicco)在1986年起的,無章可循。撇開傻乎乎的名字不說,這個星雲確實非常像一條嵌在太空中的黑色裂縫,並且充盈著恆星。
黑暗飾品實際上的位置是在這些恆星前面,並且在暗星雲團隊中它是最為清晰可見的一個代表星雲。
當我們提到星雲的時候,你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略帶微光,或者是發著光,顏色驚豔且由氣體和塵埃拉扯聚合在一起體型橫亙幾十光年的雲霧狀外形。但其實太空裡的這些云云霧霧還是有一些不同類型的。
比如發射星雲;它們內部的氣體因為被熾熱明亮的恆星電離化所以發出光亮。還有反射星雲;裡面氣體不發光,但是會反射附近恆星的光。
第三種是暗星雲。它們不會產生光也不會反射光,而是阻擋隱藏在身後的恆星發出的光。它們不像太空中其他星雲那樣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而是在宇宙中像影子一樣虛無並且體型龐大。
戈麥斯的漢堡Gomez's Hamburger
圖片來源(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STScI/AURA)
想出戈麥斯漢堡這個名字的人當時一定餓極了,因為這個東西怎麼看也不像個漢堡包。這個天體是1985年的時候在一張照片上發現的,拍攝者是智利塞拉託洛洛美洲際天文臺的阿爾圖羅·戈麥斯。最開始的時候被誤認為是圍繞著一顆白矮星的行星狀星雲。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一條暗帶剛好拉長並穿過中心發光區域這也太怪異了。
直到2008年有天文學家提出觀點認為戈麥斯的漢堡真實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它並不是一顆6500光年之外的老恆星,而是初生的恆星,距離也只有900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的四倍,並且因為初生不久,所以它的周圍還有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原星盤。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發光的區域——漢堡的上下兩層麵包——實際是它周圍正在反射光亮的塵埃,而漢堡的夾心部分是原星盤,就是側著的那部分。
衛星的衛星Moon-moons
矮星厄裡斯和它的衛星鬩衛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宇宙中太陽圍著超重黑洞轉;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那麼問題來了,什麼繞著月球轉?衛星還有沒有屬於自己的衛星?
目前我們並沒有定位到有任何物體繞衛星公轉的情況,但2018年有天文學家表示衛星有衛星在理論上不是不可能。他們研究時運行了一個模擬程序來檢測月球是否能夠擁有自己的衛星,而結果是肯定的,只不過要在各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才行。
比如這樣的衛星必須足夠靠近月球以便被它的引力俘獲並黏附在內但又不能被地球的引力捕捉;但同時又不能太近,否則會被潮汐力撕碎。這就意味著符合條件的情況少之又少,但並不是完全沒有。
甚至我們已經給這種情況準備好了名字,一旦發現就起名衛星的衛星。對的,這個就是它的名字。美哉美哉!
大型殲滅者The Great Annihilator
圖片來源 (Wang et al., Nature, 2002)
沉寂的黑洞難得一見,偶爾它們會做出一些驚人的事情。而這個驚人的事情正是我們知道的黑洞1E1740.7-2942所做。
它是一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在90年代早期人們觀察到它在吞噬伴星的質量時,在它的相對性噴流中噴湧著X射線。
但這還不算完。天文學家還探測到它發射出伽馬射線,能量達到511千電子伏特——這是由它的能量特徵產生的,原因是當正負電子對互相湮滅時,會產生光子對。
這一過程給命名帶來靈感,所以這個天體得到了一個極其霸氣的名字——大型殲滅者。
它隨後被鑑定為微類星體,相當於恆星質量版本的類星體星系,由於超重黑洞以極大的速率合成物質,反而讓它們成為了整個宇宙中最閃耀的天體之一。
牧爾法Alpha Boo
(ESO/Digitised Sky Survey)
你也許知道夜空中最亮的星排名第四的是大角星,這個名字優雅好記。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希臘語的意思是「大熊的守望者」,雖然大角星位置靠近大熊座(Ursa Major)。
但它並不屬於大熊座。這顆71億歲高齡的紅巨星是牧夫座(Boötes)的一員,由於一個星座中最亮的星被稱為阿爾法星,這種排名是按照希臘字母順序並且依照星等亮度逐漸降低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它的專屬名字應該是α Boötis或者牧夫座阿爾法。
不過你能想像這個名字最後變成啥樣了嗎?毫無疑問,它被縮略成史上最受歡迎的名字——Alpha Boo。
看到這個我覺得有些人在情人節的時候真該在送對方的卡片裡寫一句「願你成為照亮我夜空的大角星」。
作者: MICHELLE STARR
FY: Patric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