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 命名Oumuamua

2020-11-22 觀察者網

上月底,太陽系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於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遠鏡定位到了一顆「走位」異常飄忽的天體。它的速度極快,軌道不是橢圓形,而且形狀有可能是長條形。數據分析顯示,它並不屬於太陽系。

Oumuamua的軌跡


軌跡路線圖

據澎湃新聞11月10日報導,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11月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該小天體命名為1I/ʻOumuamua。I是專為它新設的星體編號,意為星際天體(Interstellar object)。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Oumuamua,在夏威夷語中意為「遠方的信使」。

目前,Oumuamua受到太陽引力拋擲後,正在離開太陽系。地面上的強力望遠鏡仍在繼續追蹤它已經十分暗淡的背影,完成人類與「遠方的信使」的第一次、也極有可能是最後一次會面。

不過,匆匆送走神秘的Oumuamua後,科學家們「查戶口」的工作才剛剛有了眉目。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一個團隊通過計算速度軌跡,判斷Oumuamua在4000萬年前,離開了南天球的船底座(Carina)或天鴿座(Columba)的稀疏星團,開始漫長的星系旅行。

天外來客非彗星

10月19日,當泛星巡天望遠鏡發現這位「不速之客」時,它距離地球0.2個天文單位,大約3000萬公裡。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這是顆彗星。

10月25日,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照片顯示,Oumuamua並不具備「彗發」,因此並非主體由冰塊構成的彗星,而是由巖石構成的小行星。這意味著,Oumuamua誕生於母星系的冰線之內。

11月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該小天體命名為1I/ʻOumuamua。I是專為它新設的星體編號,意為星際天體(Interstellar object)。關於這個命名也有一些花絮,有些科學家反對為它新設的星體編號「I」,因為「Oumuamua」的首字母是「O」,連起來太像「10」,有人主張用「E」子母,表示「太陽系之外」(extrasolar),但也有人反對稱,用「E」容易讓人誤解為「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聯想到外星智慧;還有人主張用「G」,表示「銀河系的」(galactic),但這可能太過狹隘。

Oumuamua直徑在百米級,以每秒26公裡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這個飛行角度異常刁鑽,且速度遠超太陽系內的小天體,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

反推計算,它大約曾在9月9日經過近日點,速度達到每秒87.7公裡。不過,由於亮度很低,它直到更靠近地球時才被望遠鏡發現。

軌道不是橢圓,形狀可能是長條形

另據「天空與望遠鏡」(Sky & Telescope)網站10日報導,Oumuamua的軌道離心率是其不屬於太陽系系統的最明顯證據。它的軌道離心率達到1.19,而幾何學常識告訴我們,橢圓形的離心率是恆小於1的。實際上,冥王星項目的天體力學專家比爾·格雷(Bill Gray)之前在計算Oumuamua軌跡的時候不斷失敗——他原先使用的軌道計算軟體無法給出任何一種匹配的結果。

由於夏威夷泛星1號(Pan-STARRS,全稱為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望遠鏡首次觀測到Oumuamua後,它的亮度迅速減弱了20個等級,全球各地的觀察者迅速被調動起來,爭取在其離開視線之前獲得更多資料。

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一個以無人飛行器探索太陽系的中心)的約瑟夫·馬塞洛(Joseph Masiero)是幸運者,他帕洛馬天文臺的5米海爾望遠鏡剛好在觀測區域。他迅速得到了一張Oumuamua光譜圖:

Oumuamua光譜(2017年10月25日,豎線表示每一個測量波長的誤差範圍,虛線表示紅色和近紅外波長的總體趨勢)

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的米歇爾·巴尼斯特(Michele Bannister)認為,Oumuamua的紅色光譜和太陽系外圍神秘的庫珀帶天體十分相近。也有人認為,光譜坡度向著紅色(右邊)的方向緩慢增加。這說明「Oumuamua與庫珀帶(往往比較紅)中的物體並不是特別匹配。相反,它是一種巖石表面在長期暴露於空間輻射後「風化」之後將呈現的那種光譜。

還有一些人記錄了Oumuamua的亮度曲線並確定其旋轉周期。馬裡蘭大學的馬修·奈特和其他人的觀測結果顯示,它的亮度在1.2個等級的範圍內波動,讓人懷疑Oumuamua的形狀是長條形的,長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倍,其旋轉周期是3-5個小時之間。

速度是一種胎記

「在數百萬年內,天體的速度都像胎記一樣,帶著起源地留下來的特徵,」團隊負責人、地理生物學家埃裡克·蓋多斯(Eric Gaidos)說道。「這個天體的運動特徵和那些星團一樣。」

研究人員判斷,大約4000萬年前,很可能是由於行星演化過程中的碰撞,它猛地衝出了恆星的引力範圍,開始「放飛自我」之旅。

Oumuamua的照片  Paulo Holvorcem & Michael Schwartz 圖

這位遠方來客不僅帶來了原生星系的蛛絲馬跡,也讓人類對它穿行過的星際環境有了更多認知。如果蓋多斯團隊計算正確,Oumuamua的母星系中的碰撞將會釋放更多類似的小天體。也就是說,沿著Oumuamua進入太陽系的路徑,人類後續將會發現Oumuamua的「兄弟姐妹」們。

不過,這次只是非常初步的篩查。如果在太陽系之前,Oumuamua還造訪過其它星系,那這個計算結果就不準了。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奧陌陌」,顏色偏紅呈現雪茄狀
    ,比如說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就是以太陽這顆恆星為中心天體而組成的天體系統,其他所有天體包括八大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星際物質等都是圍繞太陽運行,都稱為太陽系內天體。奧陌陌因此,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太陽系內很難發現「系外天體」了。
  • 系外來客「奧陌陌」
    這個傢伙雖然被發現於我們的太陽系,但卻和太陽系裡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由此,天文學家推測,它一定來自遙遠的太陽系外。最終,它被命名為「奧陌陌」,在夏威夷語中,這是「偵查兵」或「信使」的意思。奧陌陌究竟是什麼?全世界都提出了這個疑問。拋開它的軌道特性來說,奧陌陌只是一塊奇怪的石頭,該天體呈暗紅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住在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所以,它會是一顆行星嗎?
  • 人類首次發現來自太陽系外的神秘天體,怪異的形狀超出人類認知
    事實上,對於已經發現了近1000顆近地天體的泛星計劃望遠鏡而言,這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今晚的這位「客人」卻有點不太尋常,因為根據計算機估算出的運行軌跡,這不太像是一顆太陽系內的天體,而可能來自太陽系之外。
  • 國家天文臺揭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星際天體
    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論文,揭示了人類觀測到的首個太陽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及其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
  • 中國發現首顆太陽系外的行星,在67份提案中,選出了命名!
    然而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也能傳出了好消息。今日這顆行星的命名結果在北京天文館公布。它最終獲得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望舒。其母恆星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羲和。據了解望舒原本的名字HD173416b是由數字和字母的構成組合,而如今的新名字寓意為,神話故事中的「為月亮駕車的女神」,頗有神話故事的意味。而其母恆星「羲和」的意思就是「太陽女神」。
  • 星際天體難逃人類視野,科學家找到方法,它們進入太陽系就被發現
    星際天體,一般指的是來自系外的天體,而在太陽系中,能夠被人類發現的星際天體實在太少了,就目前來說,人類就只發現了2顆星際天體,其中第一個是奧陌陌小行星,一顆於2017年10月18日發現的雙曲線小行星,其形狀如雪茄,長約400米,寬約40米,呈偏紅色,具有後固態表面。
  • 哈佛教授稱系外天體奧陌陌是由外星人製造
    作為第一個被人類發現的系外天體奧陌陌(Oumuamua),其身世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據悉,奧陌陌在2017年10月19日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也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大眾,都非常興奮。奧陌陌當時其正以每秒26公裡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形體呈雪茄狀,長約400米,寬約40米,具有固態表面,顏色偏紅,但是不能區分或巖石或金屬構成。
  •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太陽系外天體「奧陌陌」起源剛剛被揭示
    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成碎片並甩出的,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奧陌陌是一個闖入了太陽系的小天體,2017年10月被天文學家觀測到。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因而廣受天文愛好者關注。
  • 哈佛教授稱第一個系外天體是由外星人製造
    作為第一個被人類發現的系外天體奧陌陌(Oumuamua),其身世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據悉,奧陌陌在2017年10月19日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也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大眾,都非常興奮。奧陌陌當時其正以每秒26公裡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形體呈雪茄狀,長約400米,寬約40米,具有固態表面,顏色偏紅,但是不能區分或巖石或金屬構成。
  • 緊盯月球 尋找系外天體到訪的蹤跡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人類對星辰大海的嚮往卻從未停止。現今,全球探月活動掀起新一輪熱潮,新的想法正不斷湧現。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阿米爾·西拉傑(Amir Siraj)和亞伯拉罕·勒布(Abraham Loeb)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認為,對月球表面進行持續的實時監測,有可能捕捉到系外天體的蹤跡,前提是要建造一個太空望遠鏡,將其放置在月球同步軌道。
  • 廣闊的太陽系內,誰是距離太陽最遠的天體?是100億公裡外的它!
    一般人對於太陽系的認知是十分狹隘的,他們總以為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和八大行星外,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並不是的,太陽系內的天體十分多,大大小小的加起來超過十億顆。那麼在如此多的天體裡面,哪一顆是距離太陽最遠的呢?最遠的天體距離太陽又有多遠呢?
  • 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 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人類發現的首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被兩位華人科學家揭開。北京時間2020年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
  • 第一個系外天體出現得太巧,它是被操控的,高級文明正窺探人類?
    筆者:扶蘇2017年,著名的「泛星計劃」望遠鏡對「奧陌陌」展開觀測,後者是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由於「泛星計劃」望遠鏡位於夏威夷島,所以科學家根據夏威夷語中的「信使」一詞來對這顆特殊的天體進行命名。
  •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身世被「公開」
    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至此,這顆闖入太陽系的小天體,終於揭開了其神秘面紗。神秘的「不速之客」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到來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奧陌陌獨特的性質也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
  • 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科學家:它的意義非凡
    人類自探索宇宙開始,就對宇宙中無數的天體有了深厚的興趣,想去探索這些天體的神秘面紗。太陽系內的行星由於距離地球近,觀測相對容易些,甚至一些行星可以派探測器去近距離觀測。但是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由於距離遠,探測器去實地探測不現實,只能通過天文望遠鏡遠距離模糊觀察。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
  • 系外天體奧陌陌是探測器?離開太陽系時還有個加速度,什麼情況?
    人類現在生活在太陽系裡,太陽系裡面的環境還是比較穩定的,沒有大規模的天體撞擊事件。八大行星剛剛成型的時候,倒是經歷了幾次頻繁的撞擊期。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泛星巡天望遠鏡升空後,對整個太陽系進行了監視,任何天體靠近地球都會傳回消息。總的來說,靠近地球的天體基本都來自太陽系裡面,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就這三個地方。
  • 銀河系外的行星,可能首次被人類找到了
    很快,海王星——已知的最後一顆太陽系內行星——在勒維耶的指導下被觀測到了。而人類再次找到一顆新行星,則要等到1992年。這一次,人類的視野衝出了太陽系。在2800光年外的處女座中,射電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爾·弗萊爾(Dale Frail)發現脈衝星PSR 1257+12周圍有兩顆行星在繞行,這也是第一次在太陽系之外找到行星。
  • 「泛星計劃」首次捕捉到的系外來客,是小行星?還是星際飛船?
    泛星計劃中的一個望遠鏡首次發現系外來客「泛星計劃」部署前,天文學家們預測,每年應該都有系外來客闖入太陽系中,只是苦於當時的設備不行,猜測沒有得到驗證。直到2017年10月19日,「泛星計劃」其中一個望遠鏡,首次捕捉到一位系外來客「奧陌陌」,隨後被世界各地天文臺鎖死,追蹤!
  • 發現系外行星要如何命名?編號有什麼規則嗎?
    說起對天體的命名,在太陽系內,每一個行星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名字,就連一些比較早發現和有特色的小行星也有自己獨有的名字。太陽系的這些行星命名看起來非常隨意,沒有一套規範的命名方式,用的是發現它的人給他取的名字,因為這些天體發現得比較早,早到了行星命名規則出現之前就被發現了,所以才有了不相關的名字,但是其他的天體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