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揭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星際天體

2020-12-05 百家號

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論文,揭示了人類觀測到的首個太陽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及其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

張-林數值模擬得到的奧陌陌(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獨特的性質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奧陌陌」長約為100米,長短軸的比例為6:1–10:1,遠遠大於已知太陽系內小天體的長短軸比例,具有極其特殊的狹長外形,其在運動過程中伴隨著快速旋轉,並且它的自轉軸不固定。

據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張韻博士介紹,奧陌陌的光譜性質顯示它在原來的行星系統中曾經受到恆星的強烈熱輻射,這個特徵可以通過近距飛越恆星產生,而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可能使得奧陌陌的母體被恆星的潮汐作用撕裂,並將奧陌陌甩出原系統。正是這個最平凡的性質啟發了他們著手研究潮汐撕裂星際天體形成理論。

耶魯大學天文系教授格雷戈裡·拉夫林表示,這項研究巧妙地運用行星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解釋了奧陌陌所有的特徵,顯示了星際間物質擴散的高效性,為人類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線索。由於這些星際天體在被甩出前反覆經過原行星系統的宜居帶,組成生命的有機物質可能通過這些天體在星際間傳播,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秘提供了新思路。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2020-04-14 10:28:50 國家天文臺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太陽系內探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Oumuamua)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這個「星際訪客」或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來源:ESO/M.
  • 天文學家揭示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博士後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共同研究發現,太陽系內探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很可能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他們由此揭開了其起源奧秘。
  • 國家天文臺與美國專家發布棒狀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國家天文臺網發布了一則新聞,揭示了這類棒狀星際天體的起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發表論文,揭示太陽系棒狀星際天體形成原因及過程。
  • 緊盯月球 尋找系外天體到訪的蹤跡
    事實上,印度並不是今年首個在嘗試落月時失敗的國家。早在今年4月份,以色列的一個著陸器也嘗試落月,但在下降段飛行的最後時刻墜毀。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人類對星辰大海的嚮往卻從未停止。現今,全球探月活動掀起新一輪熱潮,新的想法正不斷湧現。
  • 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被揭曉 激發人類探索生命起源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4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官網了解到,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
  • 天文學家揭示「星際訪客」起源
    廈門日報訊 據中新網報導,太陽系內探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Oumuamua)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這個「星際訪客」或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共同完成的這一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表。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
  •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身世被「公開」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的起源剛剛被揭曉了。4月13日,《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後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顆叫做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
  • 「泛星計劃」首次捕捉到的系外來客,是小行星?還是星際飛船?
    為此,在2005年,那個地球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籤署法案,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建立全天候監控「近地小行星」,提前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觀測系統「泛星計劃」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全稱: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此系統坐落夏威夷,由四個「超廣角望遠鏡組成」,每個像素14G,拍攝時長40-60秒,相片2G大小,不間斷40小時可以把地球四周光顧一遍,每個月來4次!
  •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太陽系外天體「奧陌陌」起源剛剛被揭示
    北京時間4月13日,《自然-天文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奧陌陌(1I/『Oumuamua』)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奧陌陌是一個闖入了太陽系的小天體,2017年10月被天文學家觀測到。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因而廣受天文愛好者關注。它的的長度約為100米,長軸和短軸之比為6:1-10:1,遠大於已知太陽系中小天體的長軸和短軸之比。它具有極窄且較長的形狀,在運動過程中伴隨快速旋轉,並且其旋轉軸不固定。
  • 首個星際天體到訪太陽系,速度每秒70公裡,專家:疑似外星飛船
    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句話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我們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場景一一出現在我們面前,不由得感嘆時代真的是發展神速,而除此之外,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下過腳步,也得益於科學技術發展神速,我們可以運用很多的先進儀器來觀察宇宙
  • 「星際訪客」12月到訪太陽系,直徑數公裡!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
    北京時間9月13日凌晨,歐洲航天局(ESA)公布消息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系外天體即將到訪太陽系,目前這位來自太陽系外部的「罕見遊客」被命名為C/2019 Q4。
  • 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 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人類發現的首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被兩位華人科學家揭開。北京時間2020年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 命名Oumuamu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於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遠鏡定位到了一顆「走位」異常飄忽的天體。它的速度極快,軌道不是橢圓形,而且形狀有可能是長條形。數據分析顯示,它並不屬於太陽系。 軌跡路線圖 據澎湃新聞11月10日報導,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
  •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為你揭秘 人類首張黑洞照被「美圖」過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為你揭秘 人類首張黑洞照被「美圖」過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吳曉嫻  2019-04-12 新華社發4月10日晚上9時,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在中國上海和臺北、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全球六地同時對外發布,這是人類首次通過圖像直觀地看到黑洞,也再一次印證「愛因斯坦又對了」。這張照片呈現出的是一個橙色的光環,環內的中心和環外的區域都是黑色。由於圖像並不是很清晰,有網友調侃道「以為自己的近視度數又加深了」。
  • 星際天體難逃人類視野,科學家找到方法,它們進入太陽系就被發現
    星際天體,一般指的是來自系外的天體,而在太陽系中,能夠被人類發現的星際天體實在太少了,就目前來說,人類就只發現了2顆星際天體,其中第一個是奧陌陌小行星,一顆於2017年10月18日發現的雙曲線小行星,其形狀如雪茄,長約400米,寬約40米,呈偏紅色,具有後固態表面。
  • 星際訪客再臨?這個星際天體和奧陌陌有何不同?
    圖解:彗星鮑裡索夫(左側)和奧陌陌(右側)拍攝:雙子座天文臺/國家科學基金會/大學天文研究協會,威廉·赫歇爾望遠鏡圖源:gizmodo 根據一周中的天文觀測,第二個被記錄的星際天體到訪了我們的太陽系這位新到訪者和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有什麼區別呢?自從業餘天文學家根納季·鮑裡索夫在8月30日第一次觀測到C/2019 Q4鮑裡索夫之後,科學家們渴望對其有更多了解。後續的觀測發現,它的軌道表明其起源於太陽系之外。通過和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作比較,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視角來觀察這些物體的一般情況。
  • 長得像「雪茄」的神奇星際天體——星際來客「奧陌陌」的起源
    但是,通過科學家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科學家們始終無法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這一反常現象說明了「奧陌陌」並不是一顆彗星。2017年10月25日,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照片顯示,奧陌陌並不具備「彗發」。最終,科學家們認定,這是一顆小行星而並非彗星。這一發現,頓時震驚了天文界,這也是人類確認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
  • 人類首次發現來自太陽系外的神秘天體,怪異的形狀超出人類認知
    卡拉天文臺觀測到的未知天體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以來,已知的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為了搞清楚這個「天外來客」的真面目,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研究人員藉助了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來對它進行觀測。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2017-12-05 國家天文臺 【字體:單體吸積模型要求在恆星形成活動開始前完成物質積累,存在大質量無星雲核(半徑小於0.15pc,質量大於20個太陽質量)。競爭吸積模型則認為大質量恆星的誕生開始於小質量雲核,在形成的過程中雲核依然可以從周圍獲取物質實現質量增長。  對活躍大質量恆星區進行不同解析度的觀測,探究不同尺度上的動力學過程,是揭示物質聚積途徑的關鍵。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奧陌陌」,顏色偏紅呈現雪茄狀
    太陽系外天體「奧陌陌」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空間不斷膨脹,目前人類觀測的可見宇宙半徑約為466億光年,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空間尺度,在如此廣闊的空間內,那些恆星的分布其實是十分稀疏的,在恆星和恆星之間存在巨大的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