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論文,揭示了人類觀測到的首個太陽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及其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
張-林數值模擬得到的奧陌陌(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獨特的性質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奧陌陌」長約為100米,長短軸的比例為6:1–10:1,遠遠大於已知太陽系內小天體的長短軸比例,具有極其特殊的狹長外形,其在運動過程中伴隨著快速旋轉,並且它的自轉軸不固定。
據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張韻博士介紹,奧陌陌的光譜性質顯示它在原來的行星系統中曾經受到恆星的強烈熱輻射,這個特徵可以通過近距飛越恆星產生,而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可能使得奧陌陌的母體被恆星的潮汐作用撕裂,並將奧陌陌甩出原系統。正是這個最平凡的性質啟發了他們著手研究潮汐撕裂星際天體形成理論。
耶魯大學天文系教授格雷戈裡·拉夫林表示,這項研究巧妙地運用行星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解釋了奧陌陌所有的特徵,顯示了星際間物質擴散的高效性,為人類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線索。由於這些星際天體在被甩出前反覆經過原行星系統的宜居帶,組成生命的有機物質可能通過這些天體在星際間傳播,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秘提供了新思路。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