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晚,夏威夷群島的夜幕降臨,正是夜空晴朗之際。
如往常一樣,位於毛伊島上的卡拉天文臺開啟了一天的觀測活動,泛星計劃(Pan-STARRS)望遠鏡功率全開,搜索著太陽系中那些對地球擁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
泛星計劃望遠鏡
忽然,原本平靜的電腦屏幕上發出提示聲,提醒在距離地球0.2天文單位(約3000萬公裡)之外,有一顆天體正在快速接近。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事實上,對於已經發現了近1000顆近地天體的泛星計劃望遠鏡而言,這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但今晚的這位「客人」卻有點不太尋常,因為根據計算機估算出的運行軌跡,這不太像是一顆太陽系內的天體,而可能來自太陽系之外。
卡拉天文臺觀測到的未知天體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以來,已知的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
為了搞清楚這個「天外來客」的真面目,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研究人員藉助了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來對它進行觀測。
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
觀測發現,這顆天體的雙曲線軌道偏心率達到驚人的1.19,這是目前已知在太陽系內天體最高的。
而如此高的離心率,表明它必然是一顆星際天體,會不受太陽引力的約束,最終會以高離心率離開太陽系。
這是一件註定被載入史冊的重大發現,根據它的發現時間和類別,它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anl Astronomical Union)給予了一個永久的科學名字「1I/Oumuamua」,「1I」代表「此類天體第一」,而「Oumuamua」在夏威夷土語中意為「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它的中文譯名被定為「奧陌陌」。
根據後續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奧陌陌是一個雪茄狀的天體,它的長約為400米,寬40米,顏色偏紅,具有固態表面,但是不能區分或巖石或金屬構成。
對於這個形狀,人們也是非常困惑,因為到目前為止,還從來沒有在太陽系內發現過此類形狀的小行星。
這一異常的特徵,為奧陌陌的產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2018 年 10 月 26 日,哈佛大學天文系系主任 亞伯拉罕·洛布(Abraham Loeb)和博士後研究員希穆埃爾·比亞利(Shmuel Bialy),在網上貼出了一篇名叫《太陽輻射壓力能解釋奧陌陌的特殊加速度嗎?》(Could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Explain 'Oumuamua's Peculiar Acceleration?)的學術論文。
《太陽輻射壓力能解釋奧陌陌的特殊加速度嗎?》
文章中,他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
奧陌陌可能是一艘來自系外文明的光帆。
同樣的,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SETI研究所的高級天文學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在一封電子郵件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創意的發現,一個大小為奧陌陌的天體可能被外星人送到另一個恆星系統。」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則希望通過建立數據模型,來解釋奧陌陌的形成原因。
2020年4月10日,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拉格朗日實驗室科學家張韻和林潮提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奧陌陌的罕見特徵。
兩人的研究團隊利用一個前沿模型模擬了對靠近其恆星旋轉的母體的潮汐破壞能力。
模型表明,如果母體離恆星的距離在幾十萬千米之內,就會在恆星潮汐的作用下扭曲,然後瓦解。母體隨即會產生非常扁長的轉動碎塊,這些碎塊有足夠的動能,可以逃離這個行星系統。
但這些所謂的解釋,都只是代表著各自的研究成果而已,事實上在國際上,奧陌陌的形成原因至今沒有給出一個公認的說法。
而對於它形成的原因,也許人類永遠也沒有機會知曉。
2018年10月,奧陌陌的身影消失在了地球上所有天文望遠鏡的勘測界面中。
這位天外來客,正加速離開太陽系。
以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關注、點讚、收藏、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