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決與教育相關的不平等問題將有助於促進亞太區人類發展...

2020-12-06 人民網國際

人民網聯合國12月14日(記者 殷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4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發布題為《從實踐活動與工作透視人類發展》的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2015年報告對亞太地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化進程中發揮的核心作用表示認可,但同時也指出,服務性崗位的外包和離岸外包趨勢正在發生變化,為了鞏固亞太地區的人類發展成果,需要支持技能轉移和提升技能水平。

報告指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各國的青年失業率差距很大,最低的國家是柬埔寨,只有0.5%,最高的是吉里巴斯,達到54%,處於中等水平的印度尼西亞為 31.3%。在南亞地區,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國家是尼泊爾,只有3.5%,最高的是伊朗,達到28.7%。加強教育、提升勞動力技能水平和鼓勵創業可能有助於促進勞動力市場進行必要的轉型。普及信息與通信技術則可以幫助人們掌握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和抓住高質量的工作機會,從而縮小不平等。

報告說,雖然近年來新技術的普及速度非常快,但截至2014年,亞太地區仍有25億人不能使用網際網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11億,南亞地區有14億)。這些未被網際網路服務覆蓋的群體大多是世界上最貧困、最弱勢的群體。如果能夠通過南南合作和其他技術轉移形式普及先進技術,並輔以相關技能培訓,改善金融普惠性,並消除其他發展阻礙因素,則有可能幫助亞太地區逐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報告還指出,亞太地區是全球從事危險工作和不體面工作(包括強迫勞動、遭販運勞動和童工勞動)人數最多的地區:是全球童工率第二高地區(僅次於撒哈拉以南非洲 )和童工絕對數量最多的地區(5-17歲童工的數量達到7800萬),其中一半以上的童工從事的是危險工作。該地區還是全球受強迫勞工數量最多的地區,約有1170萬受強迫勞工,佔全球的56%。報告稱,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通過改善人口(尤其是兒童)的健康和教育成果,激勵人們獲取新的技能,從而擴大職業選擇。

報告對亞太地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化進程中發揮的核心作用表示認可,但同時也指出,服務性崗位的外包和離岸外包趨勢正在發生變化,為了鞏固亞太地區的人類發展成果,需要支持技能轉移和提升技能水平。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研究處處長兼報告首席撰寫人賽萊姆·賈漢說,「在這樣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界,要想通過工作促進人類發展,則需採取全面的政策幹預。如不採取行動,許多人,尤其是已經被邊緣化的群體,將有可能被落下。」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徐浩良表示,「在勞動適齡人口數量佔到全球三分之二的亞太地區,工作的機會和質量對人類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本地勞動力能夠適應迅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亞太地區的各國政府需要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進行戰略性投資。」 

相關焦點

  • 《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國6.6億人脫貧促進包容性人類發展
    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6.6億人脫貧促進包容性人類發展。同時還指出,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創新,推動惠及全體人民的包容性人類發展。  據悉,《人類發展報告》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持開發的系列研究報告,關注全球最迫切的發展議題,發布各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並提供政策建議。
  • 聯合國報告:中國在人類發展領域取得巨大成就
    今次發布的《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由中國和國際專家共同撰寫而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報告以「通過社會創新促進包容性的人類發展」為題,探討了中國日益突出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建議通過社會政策和公共治理領域的創新來解決中國面臨的發展挑戰。
  • 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
    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特別是謀求推動為女童和婦女提供優質教育。當地時間7月5日,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發表開幕辭,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左二)和教育部長布朗蓋(左三)出席會議開幕式。
  • UNDP《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探究社會創新推動包容性人類發展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3日訊 (記者 李文媛) 以「 通過社會創新促進包容性的人類發展」為主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日前在京發布《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旨在支持中國通過社會政策和公共治理領域的創新來應對新時期的挑戰。
  • 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 中國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之列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記者陳偲) 12月9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京發布《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主題為「超越收入、超越平均、超越當下:21世紀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不平等問題」 。
  • 《2013年世界社會發展報告》關注不平等現象
    這兩個數字展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和一個國家內部在經濟、社會上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現象正是聯合國經社事務部雙年度旗艦出版物《世界社會發展報告》2013年版的關注重點。聯合國電臺記者黃莉玲就報告的主要內容採訪了經社事務部社會政策發展司社會發展處處長楊文豔。記者:這個世界毫無疑問是不平等,但不平等的狀況到底是怎樣的,報告是怎樣去分析和描述的?
  • 報告|聚焦亞洲的收入不平等——亞洲減貧報告(摘編3)
    當人們普遍關注收入不平等對經濟和社會產生不良後果的時候,學界尚未探索出在多大程度上財富或收入不平等會引起負面的社會影響,因為適度的不平等有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歸根到底,人們追求的平等更多的是機會的平等與群體成員之間的身份(社會角色)平等,因為這些可能是產生經濟或財富不均等的根源。 了解收入不平等的表現,首先要了解其概念(框圖2.1)及其所涵蓋的維度。
  • 報告稱中國是人類發展領域進步最快國家之一
    《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以「人類發展指數」為依據,中國已成為「高水平人類發展國家」,是30餘年來在人類發展領域中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  「人類發展指數」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1990年創立,該指數由經濟收入、健康狀況、受教育水平三方面內容組成,是衡量人類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1980年—2014年期間,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0.42增至0.727,成為高水平人類發展國家。
  • 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中國人類發展水平取得巨大進步
    來源:人民日報聯合國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國的人類發展水平取得巨大進步本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陳尚文、程是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9日發布的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90年的0.501躍升至2018年的0.758,增長了近
  • 《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19)》發布
    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研究院組織編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19)》回望與總結了中國教育的對外開放,介紹了國際教育的內涵,中國國際教育的發展歷程、經驗、啟示,並對中國國際教育的前沿問題進行了研究綜述。該書採用中英雙語編排,內容詳盡,體例新穎,結構完備,分析深入,集政策解讀與案例分析為一體。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
    《多米尼克新聞在線》2020年12月16日報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5日發布題為「下一個前沿:人類發展與人類紀」的《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 2020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The Next Frontier: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Anthropocene )。
  •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居世界第85 公平問題最大問題
    報告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資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協調,由13位國內知名專家撰寫而成。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發展不均衡問題。  「不均衡的人類發展是中國凸現的國情,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這些因素對可持續的人類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代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說。
  • 印度尼西亞:為所有的人民促進基本的教育
    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對於這些挑戰,我們有這樣的教育戰略指導,我們在2003年的7月,也在基於廣泛的磋商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單獨的機構,建立了這樣一個項目,而這樣的戰略也規定我們的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有公平的、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權利。我們的立法就是要促進年輕人的受教育的機會,能夠讓他們更加尊重我們的文化,並且和其他文化進行交流。
  • 對話價值觀(6)·(平等篇):發展成果 全民共享
    他們認為,保持適當的收入差距,有助於形成職業正向激勵,有利於促進社會良序發展,「若一味講平等,豈不是回到了過去的大鍋飯時代?」   平等,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理想狀態,從衣食住行的經濟平等,到選舉、教育等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平等,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平等。然而,目標是遠大的,現實卻是曲折的。
  • 聯合國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賴比瑞亞排名176 處於低人類發展類別
    利《遺產報》12月10日消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賴比瑞亞國家辦事處於12月9日正式發布聯合國《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報告指出,賴比瑞亞2018年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值為0.465,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76位,處於低人類發展類別。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8年,賴比瑞亞HDI值從0.422增加到0.465,增長了10.2%。
  • 讓家庭承擔的教育責任越多,教育、職業就越不平等
    只是讀罷《都市意識與國家前途》的選文,可能還是會感嘆他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簡潔流暢的文筆。 下文為吳景超論「家庭與個人職業」,從中可看到,他擱置個人價值偏好,以問題為導向,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思考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他在文中並非不認同家庭的價值及其教育作用,而是認為學校應該承擔屬於基本的、公共的教育責任。
  • 非洲人類發展報告:糧食安全是關鍵
    5月15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可持續性人類發展報告,在這份題為《2012年非洲人類發展報告:走向糧食安全的未來》的報告中,聯合國開發署指出,解決飢餓問題是實現撒哈拉以南非洲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如果不能消除影響其幾乎四分之一人口的飢餓問題,那麼該地區就不能維持其現有的經濟復甦。
  • 2013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挪威居首 中國第101
    (中國發展門戶網 焦夢 攝)中國發展門戶網3月15日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發布了《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在187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最新排名中,挪威、澳大利亞和美國名列前三甲,而飽受衝突煎熬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和遭受乾旱影響的尼日在健康、教育和收入方面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分最低。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對衡量性別平等、極端貧困和人類發展指數不平等的指標進行了更新。
  • 聯合國發布2016年人類發展報告
    vodfile9.news.cn/data/cdn_transfer/B1/22/b125d03ebf5cb6f1f7c5bbe9fb51a1c43a5af222.mp4; 聯合國發布2016年人類發展報告
  • 30年來首次 2020人類發展指數將碳排放納入考核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據印度Zee新聞網站12月17日報導,人類發展指數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教育和生活標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一期人類發展指數報告,在該指數推出30周年之際,首次納入二氧化碳排放和材料足跡兩大全新衡量指標,呼籲所有國家重新設計發展道路,將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納入考量,並應對阻礙變化的權利和機遇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