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價值觀(6)·(平等篇):發展成果 全民共享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發展成果 全民共享(對話價值觀(6)·(平等篇))

  引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大幅降低央企高管薪酬。一時間,社會輿論紛紛,有人拍手稱快,有人叫屈連連……

  贊成的,是為平等點讚。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83位上市央企董事長平均年薪高達84.63萬元,而同期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僅5.1萬元。巨大的收入差距衍生出了「高管幹一天,櫃員幹仨月」的嘲諷。批評的,是為平均吐槽。他們認為,保持適當的收入差距,有助於形成職業正向激勵,有利於促進社會良序發展,「若一味講平等,豈不是回到了過去的大鍋飯時代?」

  平等,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理想狀態,從衣食住行的經濟平等,到選舉、教育等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平等,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平等。然而,目標是遠大的,現實卻是曲折的。我們從毫無平等可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走來,經歷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探索,如今,我們高舉共同富裕的大旗,並把「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

  平等是什麼?平等是不是平均、是不是公平?機會平等和實質平等有何異同?我們追求的平等是怎樣一種理想狀態?請看對話——

  平等不絕對

  社會的不平等起源於階級的不平等

  記者:我們為什麼要將「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這代表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程恩富:從理論上說,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還是基本平等的。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剩餘勞動的產生和氏族內部的分化,慢慢出現了私有制和家庭,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於是出現了各種不平等現象。由此可見,社會的不平等起源於階級的不平等,是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所導致的社會現象。

  平等具有客觀性、歷史性和相對性。把平等純粹視為心理現象,否認其客觀屬性和客觀標準,是唯心主義分析方法的思維表現;把平等視為一般的永恆範疇,否認在不同的經濟制度和歷史發展階段有特定內涵,是歷史唯心論分析方法的思維表現;把平等視為無須前提的絕對概念,否認平等與否的辯證關係和轉化條件,是形上學分析方法的思維表現。

  馬俊峰:平等作為現代價值觀念,其基礎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交換雙方要實現交換、達成契約,都必須以平等為基礎。可以說,市場經濟的實踐真正把平等的觀念變成了人們生活的規範和標準,把平等的價值觀灌輸到每個人的頭腦中。

  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平等的內涵和外延始終在不斷變化。什麼是平等?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和條件來討論。比如我們反對平均主義,認為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平等,但在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領域,我們又提倡均等化,要求平均。所以說,從現代意義來說,平等反對的是特權,是在法律規定以外的、超越社會大眾權利的特權。

  朱安東:我們把平等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出對不平等現象的反思。把平等作為社會建設的目標,意味著兩層含義:第一,我們意識到社會上還存在著不平等現象,且這種不平等還有擴大趨勢,所以要高舉起平等大旗,所有的政策方針都應努力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第二,平等是社會主義本質性的特徵,但我們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不顧歷史條件,把平等的目標套在今天的現實上。實現平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分析現狀,然後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奮力實現。

  平等非平均

  平均主義是一種偽平等

  記者:我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實行過平均主義,但事實證明效果並不好。請問,平等和平均應該如何辨析?西方強調的平等和我們追求的平等又有什麼區別?

  朱安東:平等與平均是不同的概念。平等強調的是過程,而平均更強調結果。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結果的平均,往往過程就做不到平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全面公有制到現在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深刻地影響了平等的價值觀。一方面,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增多了,差距拉大了;另一方面,人們對不平等現象的容忍度也變高了。

  程恩富:平均與平等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不應混淆。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共產主義就是搞平均主義。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這樣的表述,而是說社會主義可以搞按勞分配,共產主義可以搞按需分配。

  馬俊峰: 實際上,平均主義是一種偽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世界上本來就存在很多的不平等,非要把不平等拉平了,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我們過去並沒有真正理解平等的內涵,簡單認為均貧富就是平等,但沒有注意到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即使當下平均了貧富,也馬上會產生新的貧富不均。

  朱安東:西方所強調的平等實際上是機會平等,號稱給每個人的機會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人們的初始稟賦不同,即便機會完全平等,最後的結果也往往是不平等的。許多人宣稱:「做到機會平等就已經足夠了。」但實際情況表明,如果經濟基礎不同,機會平等也不可能實現。比如西方的選舉制度,表面上看起來,人人都能成為候選人。但實際上,候選人要麼本身就有非常雄厚的資本,要麼就是被大資本推選出來的。西方強調的機會平等根本不可能實現。

  馬俊峰:形式平等講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由法律規定人們在權利上是平等的。但實際上,由於人們能力的不同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並因此造成或加劇了很多社會問題。

  程恩富:西方所說的平等,主要是指機會平等。但是平等的基礎是財產權的平等。離開了財產權的平等,其他一切平等都是空的,是缺乏經濟基礎的。我們之所以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有條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就是因為我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是保障平等的制度安排。

  平等靠改革

  走共同富裕道路達到廣泛的相對平等

  記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平等對於我們有怎樣的重要意義?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路徑去實現平等?

  馬俊峰:平等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平等還遠遠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和尊重。人們還是習慣以歪曲的平等形式作為評價標準,而不是以平等的本源作為評價標準。我們對特權缺乏批判、譴責,表明我們並不是反對不平等的制度本身,只是反對不平等制度所造成的結果。

  當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公民自身對不平等就會產生抵制和批判,這是從人格尊嚴的層面理解的平等。如同康德所說,每個人,不多不少都是一個人。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既不要仰視,也不要鄙視,應該是平視,利益訴求有衝突、有爭執沒關係,但要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交流。

  朱安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無論是政治權利還是社會權利,都得到了長足發展,比如選舉權、受教育權、健康權,等等。但在經濟權利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特別擔心一種傾向,就是有人試圖摧毀中國的國有經濟,認為只有將國有經濟的比重降到10%以下,才是市場經濟。這種理論非常可怕。如果我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勢必要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揮主導、支配作用。其後果不僅會造成經濟災難,更會導致政治災難、社會災難,甚至人口災難。經濟基礎的轉型也將對上層建築造成巨大影響。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努力取得的平等成就,將因此全部被打破,我們對於平等的美好希望也將不復存在。這對中國而言,是不能承受的。

  程恩富:平等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對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改革中,尤其要重視經濟社會的平等問題。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這要求改革不僅要實現經濟總量的提升,更要關注和解決改革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以達到越來越廣泛的相對平等,也就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之一。面對當前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我們應當以財產和收入的平等促進社會平等,達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相對平等。同時,我們也要正視不平等現象,看到其中既有發展水平不高帶來的,也有改革不深入和措施失誤帶來的,並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最大限度降低不平等的成分。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讓我們一起來正確理解和認識男女平等價值觀
    讓我們一起來正確理解和認識男女平等價值觀 原標題:   男女平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性別問題上始終秉承的價值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教育及輿論等多種方式堅持不懈推進男女平等。
  • 平等是我們的 核心價值觀
    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的日子裡,從一篇史料中獲悉:「1949年5月6日,毛澤東親自代中央軍委起草了給粟裕、張震並告陳(毅)、饒(漱石)、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電文中指出:在佔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它建築物。」在這份電文中,還寫有:「請劉(伯承)、張(際春)、李(達)注意保護南京中山陵墓,對守陵人員給予照顧。」這讓我恍然大悟。
  • 為每個人的無障礙生活安上「平等發展的車輪」
    輪椅人員通過低踏步的無障礙坡板順利上車、平整的路面和零高差的銜接趕走了惱人的顛簸、各種「黑科技」讓視障者與聽障者能夠平等地使用手機……曾經「寸步難行」的殘疾人等來了對他們越來越友好的無障礙生活。當人們在享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生活時,難免會發問:每一個人都能無障礙地生活了嗎?日新月異的科技能否為他們安上「平等發展的車輪」?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核心價值觀的重要...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國家的「維」、「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方向和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了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民族就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發展動力,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和空中浮萍。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可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該刊稱,這位60後的中國佛協當家人儒雅平和、精進博學、精力充沛,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佛教界有很高威望。他致力於弘法利生事業,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他教導佛教四眾弟子秉承中國佛教慈悲、圓融、宏博的主旨,同時也倡導中國佛教適應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他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積極踐行者。
  • 反思「合理想像」需提倡平等的價值觀
    有評論認為,這篇文章在新聞寫作存在缺失。「憑想像填補故事空白,存在巨大的表達風險。」中青報評論員曹林說,記者應克制自己的想像與修辭,用樸素常情去寫作。    對此,文章作者@莊慶鴻通過微博回應稱,「用了也許,我也拜讀了兩位逝者姑娘的全部微博,她們是普通而可愛的女孩,所以就提了這麼一句。」
  • 中國尚未進入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
    我的研究與他們的觀點一致,即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會帶來社會結構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發展為什麼會改變世界?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物質條件不同。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很多人都處於飢餓邊緣,這種生存的不確定性決定著人們選擇和改變自己不同的生活策略。第二,我在40多年前預測的轉變目前都已發生。上世紀70年代,我提出代際價值觀轉變理論,認為發達工業社會的政治文化可能正在經歷一場轉型。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關於規範擴散這樣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他非常謹慎地用必要的跨文化對話和相互理解來平衡歐洲價值觀(特別是人權和民主)的分量,目的是實現真正的規範普遍共享。  其五,就全球政治秩序而言,哈貝馬斯15年來一直聚焦大西洋兩岸的分歧程度。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評析》(以下簡稱《思潮》)一書聚焦當今思想領域裡的三大問題論爭,選取了最具時代特徵和問題意識的人文主義、科學主義、經濟全球化、普世倫理、女性主義、綠色和平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八個社會思潮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當今社會存在的三大思想論爭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一元性與多樣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論爭。
  • 共享文明——人類文明融合發展的最新形態
    這種「超文明」聚合了人類以往優秀文明成果、又凝聚著不同文明美好的追求和人類對今天與未來共同的期待,是來自人類又服務於人類的新的主宰「繆斯」,是21世紀人類共同奏響的福音交響曲。因此,我所討論的共享文明就是基於共享文明的歷史形態而發展起來的、面向21世紀人類發展的現代共享文明。
  •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
    面對家庭結構的新變化、家庭生活的新需求、家庭發展的新特點,必須堅守人民立場,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著力解決家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為民辦事、為民造福。做好家庭工作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
  • 孫熙國: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理論界普遍共識,深植於各界民眾心中。
  • 全民閱讀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領全民閱讀風氣之先深圳領全民閱讀風氣之先,自2000年起就開展了以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20年來,無處不在的閱讀文化活動正改變著深圳,人文氣質充盈著鵬城。的確,深圳與書的結緣由來已久。1996年,第七屆全國書市在深圳舉辦,這座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城市上演了空前的火熱場景。
  • 俄羅斯Yandex公司正式啟動「共享汽車」服務
    Yandex早於2017年12月便計劃啟動自己的「共享汽車」計劃,曾於2017年5月進行了測試並進行了相關的數據搜集工作,該測試應用於同年11月下線。12月,正式在IOS和Android系統下提供全新的「共享汽車」應用下載入口。 據悉,目前可供使用的「共享汽車」共計750輛,後期還會陸續增加。
  • 第三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客觀依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人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各種不同價值觀的衝突與選擇過程中確立的,它是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適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要求,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價值理念,這一理念從最深層次科學回答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根本問題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總的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打造社會事業的平臺,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臺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
  • 南嶺走廊應走民族區域平等發展之路
    二、南嶺走廊民族區域平等發展的現實依據  (一)南嶺民族走廊區域協作起步早但提升慢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南嶺走廊」概念是民族學理論指導民族工作實踐的範例。加強瑤族之間的聯繫和協作,互相交流經驗,共同探討如何加快瑤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成為南嶺走廊研究的重大方向。但遺憾的是,現有的南嶺民族走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礦產資源調查等方面,對區域協作等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關注不足。而社會實踐層面的區域協作,除了瑤族盤王節等文化交流成分居多、經濟色彩較淡的協作組織外,南嶺地區也未形成實質性的經濟發展協作機構。
  • 跨越不平等陷阱|不平等是宿命嗎?
    無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過高的不平等都不利於其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不平等程度整體都是攀升,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平等程度持續惡化,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程度也不斷上升。那麼,是否有可能逆轉不平等上升的趨勢?
  • 李東生: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來自信念,來自價值觀
    我們都知道您在市場的大潮中見證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當前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甚至有一些聲音關注到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問題。您認為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該如何取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