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端於2013年,楔子則在2013年之前。
如果我們像乘坐返程列車一樣回顧過去,窗外風光水逝雲卷,風馳電掣,在2013年卻平靜得有些不起眼——平靜是星星煙火竄向夜空、絢麗綻放之前剎那的「平靜」。
那一年,4G牌照剛發放、諾基亞手機剛被微軟收購、遊戲機禁令剛解除,網際網路思維剛上檯面,相應的,「網際網路金融」這個詞也剛露頭角……人們像等待煙花盛放一樣等待移動網際網路新時代的爆發。
一、微信支付,誕生
2011年,剛從3Q大戰泥沼中脫身的騰訊,悄悄進行了一項人事變動:具有投資和TMT雙重背景的賴智明接替劉穎麒,出任騰訊財付通總經理。
賴智明來自香港,IT之家了解,2009年入職騰訊前已有光鮮履歷:手握麻省理工大學雙碩士學位,在英國Apax Partners私募基金和美國雷曼兄弟投資銀行擔任投資經理,後攻下哈佛大學MBA,並有創業經歷。接手財付通之前,賴智明曾負責騰訊QQ會員的相關管理工作
此次轉崗,他的使命是:為財付通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找到出路。
先說一下當時的背景吧。2011年,微信誕生之年,移動網際網路變革的浪潮也由此開始。央行在當年5月發放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行業新時代的號角。但其實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格局已成,支付寶憑藉七年的摸索和積澱,牢牢把握著絕對的市場優勢。財付通,雖是市場老二,卻被支付寶甩出一個身段。
財付通誕生於2005年,本是與拍拍網配套的在線支付工具,後來拍拍網在和淘寶的競爭中落敗,財付通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本上只能用來充充Q幣、充值遊戲,續費各種會員了,作用有限,反而在航空B2C合銷、結算和企業資金清結算等B端領域,財付通走出了一些差異化路線,但整體來說,存在感較弱。
首先要提高財付通C端用戶數量和比例!
賴智明意識到這是帶領財付通逆襲要做的第一件事。這很好理解,想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首先不能錯過消費級市場。但是怎樣擴展消費級用戶?賴智明幾番思慮,還是將目光放在了騰訊的拳頭產品上。IT之家小編覺得,或許,他也沒有別的選擇吧。
IT之家了解到,當時財付通的交易額中,企業服務佔據了約70%的比例,這說明使用財付通的個人消費者很少,而這很少的人群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QQ或微信的用戶。這是個問題,但同時也是切入點:你首先要讓騰訊自己的絕大部分用戶使用財付通啊。
接下來的思路就水到渠成了:為微信和QQ做財付通的前臺產品。但在這之前,賴智明先花9個月的時間解決了一個問題:把財付通的快捷支付功能做好。
快捷支付,IT之家小編在分析微信支付寶們備付金交存那篇文章裡說到過,它本質上就是讓第三方支付和銀行直連,以提升支付體驗。沒有快捷支付,財付通斷然不是支付寶的對手。
2012年初,財付通將原來的一點通服務升級為「快捷支付」,並開始大力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彼時微信用戶量已經呈現爆發式增長,3月份用戶已破億,到9月份又漲了1億,人們對於這款「QQ複製品」的表現既疑惑又驚嘆,它的一舉一動已經受到行業緊密關注。
就在人們好奇微信下一步大動作是什麼的時候,賴智明開始和微信掌門人張小龍接洽。那是在2012年底,世界末日的危言還在彌散,支付寶還沒有從私有化的爭議中走出,微信支付,就這樣被擱上日程。
有意思的是,微信當時雖然前途無量,但絕對用戶基數畢竟遠不如QQ,而財付通首選微信,可見微信支付從一開始就看準了移動化勢不可擋。支付寶在移動端慢了半拍,在這半拍中,賴智明看到了機會。
2012年9月18日,在財付通七周年慶活動中,賴智明對外透露微信將推出微信支付;
11月22日,賴智明再次透露了微信支付的進展,稱「兩個月內開通」,不過我們知道後來延期了,當時他還談到「用戶將能夠在商店裡掃描產品的條形碼以購買產品」,這很重要;
2013年初,在騰訊公司的年會上,總裁劉熾平強調2013年是「微信的商業化元年」,有三個重點的商業化產品,微信支付排在第一個;
終於,2013年8月5日,在微信革命性的5.0版本中,微信支付揭開了廬山真面目。
以上為微信支付的誕生。
二、移動!移動!
支付寶慌了。
其實在2013年初,支付寶就慌了:微信的崛起讓支付寶覺得一夜之間落後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就好像已經被一個全新的時代拋棄了。
時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螞蟻金服前身)CEO的彭蕾如是說。
但你也不要忽視支付寶對危機的敏感度,2013年春節後,他們便集中所有精力投入到「ALL IN無線」的運動中。坦白來講,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只是他們沒有預料到,微信支付的出現,會讓這場仗打得異常艱難。
微信支付2013年8月上線,到11月中旬,開通人數已經到了2000萬,算起來平均每天有20萬新增用戶,這讓支付寶很有壓力。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佔盡了移動端的紅利。
拿掃碼支付來說,支付寶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條碼支付的產品,2012年又搶先推廣掃二維碼支付,但那個時候,支付寶甚至整個阿里都還沒有一款像樣的移動端產品,移動版支付寶的定位更多只是支付和收單的工具,所以支付寶掃碼在線下應用不多。但微信是為移動端而生的,微信支付結合「掃一掃」功能,很快就引爆了掃碼支付。
為什麼單獨說掃碼支付,因為它是打通線上和線下的鑰匙,一張小小的二維碼,讓線下便捷的行動支付成為可能。更重要在於,支付是完成O2O閉環的最後一步,而微信支付憑藉天然的移動屬性和社交屬性,在完成這一步時更有優勢。
你只需將微信帳戶綁定銀行卡就可以在微信內公眾號、App以及身邊隨時可見的二維碼,簡便、快捷地完成付款,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而商戶還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用戶交流和管理。這讓支付寶很為顧慮,他們一邊做著無線化,一邊和微信支付爭搶戰略要地,高度緊張。2013年,中國處於O2O發展初期,但屬於第三方支付的線下圈地運動已經打響。這是後話。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微信支付雖然來勢洶洶,但畢竟初生牛犢。易觀國際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支付交易額市場份額當中,支付寶仍然以69.6%的份額遙遙領先,財付通僅為3.3%。不過在面向合作商戶的交易額份額中,財付通佔比19.29%,支付寶佔比46.57%。
此時的微信支付還不足以和支付寶抗衡,因為在大部分消費者眼中,微信還只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所以儘管微信支付上線了,但實際綁定銀行卡的人還不多。IT之家小編分析主要是類似電商的強交易場景缺乏,用戶又沒有理由為日常的小額交易去綁卡,不綁卡,錢就沒法流通,支付就是死的。
但無論如何,支付寶是有理由緊張的,因為此時的微信支付就像蟄伏於草叢中的猛獸,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它抓到機會殺個措手不及,它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很快,時機就到了。
三、偷襲珍珠港
確實厲害!此次春節『珍珠港偷襲』確實計劃和執行得完美。。。
這是馬雲2014年1月31日在自家《來往》App一個群裡發表感言中的一句話。當天恰值正月初一,煙花爆竹聲烘託著新年的喜慶,但很多支付寶員工春節過得卻不是滋味,馬雲則提前結束春節假期回國召開高層會議。讓支付寶上下如此緊張的,正是那年春節如病毒一般在中國幾乎每臺智慧型手機裡瘋狂擴散的微信紅包。
這可能是微信支付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時間回到春節之前,做出微信紅包這個爆款產品的是一個10人團隊,他們的負責人叫吳毅。
吳毅2007年入職騰訊,曾是財付通副總經理。2012年財付通和微信團隊合作微信支付項目後,他成了微信支付的第一負責人。後來微信支付獨立,吳毅成為微信支付首任總經理。
IT之家小編了解到,微信紅包的想法最早出現在2013年11月的一次閉門會議中,當時有一位女生提出,可以將騰訊內部發紅包的傳統做成應用,在2014年春節上線,吸引用戶使用。提出這個想法的女生叫弓晨。
不過這個想法被吳毅否決了,因為最初弓晨的設想是「討紅包」,即用戶彼此之間討要紅包。吳毅擔心「討紅包」可能引起用戶之間的尷尬,弄巧成拙,大家幾番討論,這個想法就不了了之了。
紅包玩法重新被拾起已經是春節前兩周,當時一位產品經理從微信裡擲骰子的遊戲中獲得靈感,提出可以把「討紅包」改成「搶紅包」,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尷尬,還多了一層不確定帶來的刺激元素。
相比討紅包,這確實是一個更誘人的創意。吳毅沒有猶豫,當即安排同事分工開發這個產品。整個技術團隊加班加點,用了十來天終於將微信紅包的系統總體開發完成,然後緊接著就進行了產品測試、程序調試工作。
弓晨拉了一個群,150多人就在裡面發紅包、搶紅包,有問題就反饋,技術人員立即解決。有趣的是,群裡的紅包一發不可收拾,原來很多潛水的高層也參與了進來。
弓晨和技術團隊們日以繼夜,總算在24日左右基本完成了項目的主要工作。但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在一次測試中,團隊預計的紅包數量只有幾百個,但結果出現了上萬個。這馬上引起了大家的警惕:微信紅包的擴散能力遠超想像,照此看來,除夕和春節這種紅包高峰期,現有的伺服器恐怕難以支撐。
為保萬全,團隊又繼續加班忙著為系統擴容,並向集團申請了10倍的伺服器數量。因為時間緊張,騰訊科技總裁張志東專門拉群直接對接技術需求,同時為產品做最後的打磨,為的正是節前讓紅包功能上線。仿佛冥冥之中,大家都覺得微信紅包會是微信支付的一個轉折點。
時間依然很緊張,甚至在微信紅包上線前一刻,原來的「隨機紅包」名稱才被修改為「拼手氣紅包」。這是弓晨提出的,可以讓搶紅包更加充滿未知和有趣。
微信紅包當時也受到了馬化騰的關注,上線之前,一張流傳在網上的截圖顯示,馬化騰邀請一批企業老闆一起搶紅包,截圖上,馬化騰發了一個隨機紅包連結,50個隨機紅包,人均有20元。
就這樣,1月27日,微信紅包在團隊高度緊張和忙亂的工作中正式公開上線了。用戶在微信「我的銀行卡」界面中可以直接找到「新年紅包」的入口。
微信紅包在全國各地上線是逐步擴展開的,首先是廣州,然後是中國其他主要大城市,接著是二三線城市,以此類推,這種穩妥的方式便於出現問題及時調整。
很快,微信紅包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迅速擴散開了。
到了除夕夜,深圳深南大道沒有了往日的車水馬龍,道路和漆黑的夜空一樣冷清,而在騰訊大廈9層和10層的辦公室裡,微信紅包團隊在這裡度過了2014年整個除夕。沒有歡歌和笑語,大家的眼睛盯著電腦屏幕裡不斷刷新的紅包數據,全然忘記了辭舊迎新的喜悅,心裡只有緊張和激動。
儘管做了提前準備,但接近100臺伺服器依然是滿負荷運轉,仿佛隨時要崩潰,而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祈禱系統不要崩潰。
好在,一切都順利。
爆竹聲中一歲辭。而網際網路上,馬雲那句充滿不安的「偷襲珍珠港」為很多媒體提供了講故事最好的素材。馬雲的感嘆是有原因的,IT之家小編了解,其實新年紅包功能,在春節前支付寶團隊也在做,但因為一些技術原因,沒有來得及在節前上線。
列一下數據,從2014年農曆除夕到正月初八,800多萬人共領取了4000萬個微信紅包,每個紅包大約10元,推算有4億元左右的人民幣以微信紅包的形式在人們的智慧型手機裡流轉。相信大家也都還記得當年在群裡讓親戚長輩搶紅包的新鮮和快樂。
但多少錢不是主要的,最關鍵的是,發紅包必須要綁定銀行卡,雖然微信一直沒有公布那次紅包活動中新增的綁卡用戶數,但從全民狂歡的景象中可以推測一定數量龐大。由此,微信順利解決了IT之家前面分析的綁卡問題,微信支付在更多場景廣泛應用的最關鍵碉堡被攻克,而這是支付寶花了七年才完成的事情。
傳得太誇張了。
被媒體問到微信紅包讓微信支付用戶突破1億時是否屬實時,吳毅的反應還是很冷靜的,細細的金屬邊框眼鏡背後,是一雙總是含著溫和笑意的眼眸。
IT之家認為,解決銀行卡綁定數的問題,是2014年微信紅包奇襲的最大意義,有了銀行卡綁定,微信才能在日後順利利用社交關係鏈以及微信生態其他優勢引導用戶自發學習、使用微信支付,它也為微信支付大規模培養用戶使用習慣邁出了第一步,而且是以如此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到2014年Q1,支付寶市場份額為77.83%,財付通則漲到了9.55%。
2015年春節,微信支付和重整旗鼓的支付寶在紅包戰場上終於正面相遇,那一年支付寶準備充分,還想了很多紅包玩法,如趣味紅包、接龍紅包等,甚至還有職場紅包,總之就是考慮了很多可能出現的紅包場景,但微信紅包則直接和央視春晚合作,在春晚播出過程中,微信紅包和觀眾產生了很多互動和傳播,相信大家還記得當年一邊看著電視一邊搖著手機的場景。憑藉社交優勢,微信又贏了支付寶一次。
四、硬仗1:搶灘網約車
2013年,北京。春夏之交,空氣裡已經有些微醺的暖意。
但騰訊投資代表團在北京的會議室裡,氣氛卻有些冷場。一幫人的談判有些陷入僵局。
他們討論的,是一樁日後將影響中國網際網路出行行業格局的投資項目,這裡有滴滴打車的CEO程維,有滴滴聯合創始人王剛,還有騰訊投資部副總經理彭志堅。
拿下滴滴,是彭志堅此行的任務。當時他剛負責騰訊併購團隊不久,需要完成一次成功的大項目以自我證明。至於後來彭志堅為騰訊投資部門作出的豐功偉績就不贅談了。
眼前,他必須搞定滴滴這塊難啃的骨頭。在此之前,他已經將行業裡打車軟體公司物色了一圈,唯獨心儀滴滴。
「Richard(彭志堅英文名),對不起,我們有急事可能要走了。」程維率先打破僵局,但這句話卻是彭志堅不願聽到的。很明顯,程維從內心裡不想接受騰訊的投資。
但開過修車鋪、賣過舊自行車的彭志堅,豈是彬彬有禮看著獵物飛走的人?他竟一把拉住起身要走的程維和王剛,懇切地說:
「哥倆到我辦公室坐會吧。就一會兒。」
盛情如此,不可推卻,況且從沒見過騰訊的人這樣死纏爛打。程維和王剛沒有他法,帶著疑惑和意外接受了對方的邀請。
畫面切到彭志堅辦公室門前,引二人入內後,彭志堅關上門,接著就聽到門被「咔噠」一聲反鎖的聲音……
……
2013年4月,騰訊宣布向滴滴出行注資1500萬美元,滴滴出行獲得B輪融資。在融資前程維和騰訊CEO馬化騰最終拍板的見面會上,程維除了強調滴滴希望業務獨立發展外,還重點說明了滴滴的接入能夠為微信支付帶來的價值。而這,在IT之家小編看來,無疑也是騰訊鐵了心要投資滴滴的原因。
由此來看,彭志堅反鎖那扇門,卻打開了微信支付在網約車市場和支付寶慘烈圈地的大門。
2013年,中國打車軟體市場經過初步市場瓜分後,格局漸漸明朗。騰訊入資滴滴前,快的打車已經拿到阿里巴巴的投資,並接入支付寶。雙方厲兵秣馬補充糧草彈藥後,準備迎接慘烈的補貼大戰。這也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搶灘O2O的關鍵一戰。
2014年1月,滴滴打車宣布每單微信支付乘客返現10元,司機補貼10元;快的打車如法炮製,也推出了支付寶支付立減乘客車費10元、獎勵司機10元的活動。
2月17日,滴滴打車將乘客打車返現提高到10—15元,新司機首單立獎50元;同一天,快的打車宣布乘客返現11元,司機返5-11元。
2月18日,滴滴打車乘客返現12至20元,而快的打車提高乘客返現至13元。
……
直到5月17日,雙方暫時取消乘客補貼。此時滴滴已經補貼了14億元,快的也補貼了超10億元。而到了當年的世界盃,滴滴和快的又燒起了新一輪的補貼大戰,乘客在滴滴打車上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後,有機會領取紅包,快的則推出了打車返代金券,此外,雙方還借世界盃的營銷推出了競彩紅包和代金券活動。
到2014年12月,雙方已經燒掉了二三十億元,但任何一方都沒有佔到絕對優勢。不過由於受到騰訊和阿里猛烈補貼的影響,很多沒有資本做靠山的打車軟體迅速被淘汰出局。在這期間,滴滴已經融到了D輪,背後主要的金主都是騰訊。
2015年2月14日,有感於惡性大規模持續燒錢不可持續,在資本的撮合下,滴滴與快的宣布戰略合併,補貼大戰也由此終止。滴滴、快的打車都開始兼容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回顧出行市場的這一輪補貼大戰,表面上是滴滴和快的的爭鋒相對,其實背後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行動支付平臺為爭奪線下支付場景入口的激烈角逐。補貼大戰來得突然,去得也快,但過程十分慘烈,除了滴滴、快的和背後金主們錢燒得很慘烈,大戰期間沒有資本支持的其他打車軟體迅速被淘汰,同樣慘烈。
而補貼大戰的結束,IT之家小編覺得根本原因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已經把市場圈得差不多了,用戶習慣已經基本養成,再繼續燒錢也沒意義了。
在雙方的對壘中,微信支付的優勢還是在於騰訊的強項:流量和產品用戶體驗,而微信支付對滴滴的流量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IT之家小編了解到,當時滴滴打車的成功訂單中,有70%是微信導過來的,這很可怕,但另一方面也會讓人擔心合作企業被流量和資本綁架而失去創新能力。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從結果上看,IT之家小編覺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可以說勢均力敵,誰都沒有在這一領域的爭奪中取得絕對優勢。不過到2015年Q1,數據統計第三方支付市場支付寶佔比74.92%,財付通佔比則已經達到11.43%。
五、硬仗2:O2O三國殺
敵軍炮火真是太猛烈了。
但要逃出這裡,只有如此。
這是《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和士兵的對話。
對於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產品而言,無論是搶灘出行市場,還是接下來在O2O戰場的正面對決,資本實力的比拼,燒錢,似乎也是唯一的辦法,註定這是一場慘烈的硬仗。
先說個插曲。
2014年3月,央行一則《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出現在網上,很快得到確認,由此,輿論譁然,雖然點名支付寶,但這實際上是給所有第三方二維碼支付方式下的一道緊箍咒。
二維碼支付是聯通線上線下的鑰匙,而支付是O2O業務的最後一環,地位極其重要。戰爭已經打響,時間緊迫。第三方支付企業們一方面向央行爭取溝通,另一方面也在持續探索線下二維碼支付的技術革新。
事實上,行動支付發展的整個過程,都是在監管和市場的夾縫中周旋、爭取生存機會的過程,同時也是野蠻生長到慢慢規範化的過程。
網際網路公司雖然都像不穿鞋的野孩子,但一旦拿了牌照進入金融領域,就必須按規矩做事,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被監管。
螞蟻金服的彭蕾如是說。
到七八月份,在支付寶低調重啟二維碼,微信也在5.4版本中加入了面對面收錢功能。這時候二維碼支付已經從用戶主動掃碼升級到由商家手持終端POS來掃碼,安全性升級。新的條碼支付方式得到央行的默許。
其實在O2O領域,騰訊在2012年就結合微信做過嘗試,只是支付環節沒有做成。微信支付誕生之初,賴智明的規劃就是「支付+O2O+網際網路金融」這三大步,O2O對只有線上優勢的騰訊來說至關重要,而微信支付就是他們實現O2O閉環的終極武器。
2013年下半年,騰訊已經開始藉助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開始爭奪線下商戶,搶著搶著,騰訊越來越意識到O2O市場潛力巨大,於是誕生了騰訊微生活O2O解決方案,並推出了微生活電子會員卡。但是微生活輝煌沒有多久後便沒落了,主要原因在於騰訊線下基因不足,很多項目都是給外包團隊來做,並且支付環節也不完善,對商家不夠友好。
那個時候,騰訊已經確立了流量和資本的核心能力,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擅長的東西不一定要自己做。
2014年2月19日,騰訊入股本地生活電商大眾點評,持股20%。不久後,微信支付「我的銀行卡」第二個頁面就加入了「今日美食」,點擊進入就是大眾點評提供的美食、休閒娛樂、電影等本地生活信息服務;當年7月,騰訊又以2000萬美元投資了e代洗。
另一方面,支付寶在2013年下半年已經通過強大的地推入駐了很多線下商戶,重點是百貨商場,包括銀泰百貨等,隨後它還將目光指向了銀樂迪、自動售貨機、計程車、電影院、便利店等各種場所。
O2O戰火最為激烈是在2015年。開年,騰訊即聯合京東、大眾點評等3.5億美元入資餓了麼;6月,阿里巴巴60億元重啟口碑,然後又以數億元投資雅座在線,幾乎同時,李彥宏放言200億元許百度糯米一個未來;7月,騰訊跟投在線旅遊網站同程,到8月份,騰訊此前4億美元馳援58同程收購趕集的消息被確認,另外,阿里在當月也以283億元入資蘇寧;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11月,騰訊即以10億美元投資新美大……
整個2015年,BAT在O2O戰場上從年頭燒到年尾,出行、本地生活、餐飲、在線旅遊、購物、在線教育等各個細分領域都能看到巨頭鏖戰的身影。當然,最受關注的還是騰訊和阿里巴巴之間的戰爭。到2015年底,O2O的核心戰場只剩下新美大和口碑的亂戰,餓了麼在夾縫中尋求靠山。後來的故事我們也都了解,阿里巴巴在幾番入資後最終在去年將餓了麼收入囊中。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時間來到2016年Q4,這時騰訊財付通在第三方支付網際網路支付市場交易份額達到16.63%,支付寶為43.44%,而在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整體交易份額上,財付通已經達到37.02%,而支付寶為54.10%。可見在行動支付場景入口的爭奪中,微信支付收穫頗豐。
曾經兵荒馬亂的O2O大戰如今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應該就是行動支付的全面滲透和如今滿街跑的外賣了。當然,在巨頭拼命燒錢的時候,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客觀上還是享受了不少實惠的,上下班打個車經常減免一半的錢,9.99元就能買一張好萊塢大片電影票,一頓自主燒烤可以比以往線下現金付款節省二三十元……只是,O2O的燒錢同樣也是不可持續的,風口過去一地雞毛,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仍然是最後贏家。
在O2O戰場上,微信支付仍然是追趕者的角色,它所倚仗的,是微信海量的用戶和高頻社交入口,以及作為信息集散地的公眾平臺,這是微信支付逐漸蠶食支付寶市場份額的根本,也是支付寶最忌憚的。雖然阿里電商平臺和支付寶也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但用戶通常只在特定場景下才打開,頻次不高。所以這場仗本質上是一個高頻打低頻的戰爭,微信支付的優勢能夠讓他快速佔領支付寶不擅長的領地和市場空白。
2015年-2016年,支付寶多次改版,做「商家」和「朋友」,春節推出集五福,甚至還有「校園日記、白領日記」這樣的負面事件,都是支付寶希望補足社交短板做的努力。幾番折騰和反思後,螞蟻金服最終確立了「不做社交」的戰略,將更多的資源放在支付和金融密切相關的創新。
六、不夠厚實的金融屬性
2015年,時任騰訊IEG用戶平臺業務負責人的閆敏準備離職創業,卻受到劉熾平親自挽留。最終閆敏選擇留在騰訊,並被託以重任:擔任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負責人,這是騰訊將原來的基礎支付、理財、徵信等業務合併而成,劍指網際網路金融。而對於閆敏來說,這無異於一次新的創業。
2013年被譽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元年。螞蟻金服在2013年6月推出了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餘額寶,引起行業震動,然後迅速火爆。
而2013年,微信支付才剛剛問世,儘管它在誕生伊始就很有遠見地將眼光瞄準了網際網路金融,但作為後來者,顯然微信支付在這方面有著更大的追趕壓力。
2012年,證監會開通了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去監管機構申請從事基金申購和贖回業務。財付通在2012年4月即獲得基金支付牌照。
微信支付在金融方面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建立微信理財通平臺,首批接入華夏基金等一線大品牌基金公司,2014年1月16日-28日進行了公測,在「我的銀行卡」頻道裡,投資者只需要綁定相關合作銀行的銀行卡即可購買。
微信理財通上線6個工作日,規模就突破百億元,這個增長速度是遠高於餘額寶早期的。不過理財通後勁乏力,根據財報數據,理財通在2018年1月底管理資產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而餘額寶早在2017年12月31日,總規模已經達1.58萬億元,兩者不在一個量級上。
2017年9月,騰訊在理財通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微信支付零錢通,這是和餘額寶更為相似的功能,用戶可以將零錢通裡的錢直接用於消費,當資金放在零錢通裡不被使用時,可以自動賺取收益。IT之家小編看了一下,當前零錢通對接了12隻基金,餘額寶對接了14隻基金,零錢通上線已經算晚,且如今收益率相較於餘額寶也沒有太大優勢,都在3%上下。
不過IT之家小編認為,在央行維穩金融市場,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政策、以及監管層在貨幣基金新規裡對T+0贖回提現要求趨嚴的背景下,貨幣基金能賺得的收益越來越少,無論是零錢通還是餘額寶,前景都不太明朗。
在2015年9月,微信又上線了微粒貸,這被認為是對標支付寶螞蟻借唄的產品。微粒貸本質上來說是微信體外的產品,它是由微眾銀行推出的純線上個人小額信用循環消費貸款產品,而騰訊持有微眾銀行30%股份。到2017年8月,微粒貸的貸款餘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而據數據統計,差不多在2017年11月,螞蟻借唄的放款金額已經在3000億元。
2017年,騰訊又上線了微保,這是騰訊首家控股的保險平臺,目前微保上已經包含住院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保險、定期壽險、意外傷害保險、出行保險、車輛保險6個分類約12個險種,到2018年11月,微保已經有2000多萬月活用戶。
騰訊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基本上都得到了微信支付巨大的流量支持,特別是在微信九宮格上都有展示,可以說他們都是微信支付配套的金融理財生態產品。
以微信支付為核心的騰訊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總體來說秉承的思路在兩個方面:第一滿足騰訊系自有產品的支付和理財需求,其二滿足微信社交生態下的用戶需求,通過衍生的金融產品保持用戶的粘性,至少做到支付寶有的核心能力,微信支付也有。所以我們看到在互聯金融領域,微信支付的產品布局主要是對標支付寶,基本上屬於一種跟隨戰略。
今年開始,微信已經在內測微信支付分,騰訊對標芝麻信用分的徵信體系在一波三折中終於看到了上線的希望。但支付寶在芝麻信用分的應用及社會場景覆蓋上已經探索了好久,微信支付分雖然有以充沛流量為基礎的線上線下社交通信以及金融消費數據作為優勢,但實則已經遲到,未來會有怎樣的表現還難以定奪。
在閆敏和劉熾平共同帶領下,騰訊的網際網路金融在產品本身基本上是精細化運營路線,因為金融是一項高風險、高門檻的業務,並非微信支付擅長的,他們更願意以資本助力讓專業的合作夥伴來做。
而另一方面,螞蟻金服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已經自成一套網際網路金融帝國,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支付寶作為一款航母級金融工具已經深入到消費者生活、工作、投資等各個方面,用戶對支付寶的信任度顯然高於微信支付。
這說到底,還是微信和支付寶產品定位和產業合力不同的問題,當支付寶擺正位置,放下社交的心魔後,微信支付在金融方面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
七、微信支付,越來越像貔貅?
中國古代神話有一種神獸,名為貔貅,這是一種兇猛的瑞獸。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所以貔貅在民間,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圖片來源:wikipedia
很多網友可能覺得,微信支付行至今天,市場份額越來越高,但卻好像越來越像只貔貅,只進不出。這麼說的意思是,在第三方支付市場格局初定後,微信支付對消費者的反哺不及支付寶。舉個例子,如今我們使用支付寶,還能夠享受花樣繁複的優惠福利,而使用微信支付,則基本無緣類似的福利。
此外還有用戶詬病很多的客服問題,要找到微信支付的官方客服真的不容易,無形之中增添了和消費者的疏離感。
2016年3月1日,微信支付開始對提現功能收取0.1%的手續費,理由是銀行手續費成本高昂;當年10月12日起,支付寶也開始提現收費,不過兩者的政策略有不同,支付寶有20000元的免費額度,而微信支付只有1000元,並且當時支付寶還有其他「曲線免費」的渠道可走。
2018年8月1日,微信支付信用卡還款也開始收取每筆0.1%的手續費,有兩種免除條件:騰訊理財通的鉑金會員和黃金會員,或者使用騰訊理財通旗下的理財產品每月滿500元也可免除。IT之家小編了解到,手機支付寶目前信用卡還款還是免費的。
2018年12月18日,微信支付使用民生銀行提現或轉帳手續費費率在原來0.1%的基礎上被提高到0.15%,理由是民生銀行快捷支付手續費收費較高,這個理由後遭民生銀行否認。此舉,引起消費者更多質疑的聲音。
其實對於手續費率,IT之家小編在微信支付寶們萬億備付金交存那篇文章裡已經有過介紹,即便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對接網聯,銀行的手續費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會更高。在民生銀行的案例中,微信支付的思路應該是通過提高提現或轉帳手續費率來轉嫁快捷支付的手續費成本,民生銀行所說的沒有手續費是指提現和轉帳,而不是快捷支付。另外,IT之家小編推測,支付寶的免費模式可能也不是長久的。
無論優惠或不優惠,收費或不收費,對於大部分消費者個體來說,或許影響不會很大,但作為普通消費者,誰更好,冷暖皆知。IT之家小編認為,最根本原因在於微信支付背靠微信,立足社交剛需,流量充沛,在移動端早早奠定了優勢,它的用戶活躍且穩定,所以微信不需要通過優惠措施來維持粘性,甚至無懼適度漲價的影響,而支付寶畢竟是金融工具,在用戶活躍方面有先天不足,且移動化轉型有些晚,所以它需要各種優惠活動來促活,對於漲價更是謹慎。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
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大前提。直到2018年,騰訊金融在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交易額佔比為38.95%,支付寶為53.76%,微信支付仍然是不敵支付寶的,微信在2018年的用戶達到10億,但增長率從2017年Q2開始一直趨緩,移動網際網路帶給支付的這一波線上紅利逐漸耗盡,這一波紅利帶起了微信支付,卻仍然沒有實現對支付寶的反超。接下來,在線下,以及眼前的新零售戰場上,IT之家小編認為微信支付的優勢將不再明顯,坐吃紅利的日子也不多了。
八、還差一次偷襲珍珠港
過去五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最好的五年,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行動支付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 、生活、娛樂、工作的方方面面,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誰,都值得尊重。
微信支付,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最好的時代,如同一個家境優渥的富二代,更兼備戰略奇襲的智慧,以及能打硬仗的資本,五年苦戰,終得與支付寶分庭抗禮。
但中國網際網路的未來還有太多變化不定的因素,誰也不能保證眼下行動支付雙寡頭的格局永不會變,新的監管政策,蓄勢待發的銀聯,NFC技術受到的政策傾斜,自身的轉型……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煽動蝴蝶的翅膀,改變行業格局。
對於微信支付來說,上半場的戰役固然漂亮,卻仍然難以撼動對手,下半場條件轉換,優勢已不全在自己手中。IT之家小編認為,如今的微信支付,距離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還差另一次「偷襲珍珠港」——針對金融領域的偷襲,只是上一次佔盡的天時地利人和,已難湊齊,且敵方的堡壘更加堅固。
破局,難矣。
相關閱讀:
《微信支付寶們萬億備付金交存,這是裹著砒霜的蜜糖》
本文參考資料:
行者慎思,2016-08-15,《支付大戰簡史:支付寶vs.微信支付》
微信群,2018-11-20,《微信支付的誕生和演變——BAT們的金融江湖》
環球企業家,2013-08-13,《財付通賴智明:「彎道超車」》
經濟觀察網,2013-11-23,《微信支付充當顛覆者?》
《創業邦》雜誌,2016-05-13,《"他想投你是你的福分":彭志堅業內口碑如何練就?》
虎嗅,2018-08-22,《復盤: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五年攻防戰》
速途網,2014-12-11,《起底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的「燒錢大戰」》
騰訊深網,2018-12-23,《騰訊的金融野心》
吳曉波,2017,《騰訊傳》
由曦,2017,《螞蟻金服-科技金融獨角獸的崛起》
彭徵,2018,《世界第一,馬化騰和騰訊帝國》
甘開全,2017,《滴滴程維,在巨頭陰影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