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酋知魚,眾所周知,現在華為手機三足鼎立,以華為、Nova、榮耀為三個代表,分別對應高端、女性和年輕人市場。Nova作為後起之秀,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以為他就是「諾娃」的音譯,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個英語單詞,意思就是超新星。

超新星這個詞語在我們生活中應該算很常見了,當我們想形容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新勢力或者是新人時,經常會用到這個詞語。不過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詞語可沒那麼美妙了,因為他代表的並不是年輕人的盛宴,而是一顆恆星的死亡(坍縮型超新星爆炸)。雖名為超新星,是的是「爆炸螺旋升天」……真是強烈的反差萌啊。

超星星是一種並不算太罕見的天文現象,在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共被觀測到過十次,分別是公元185年、369年、386年、1006年、1054年、1181年、1572年、1604年和1987年。最早的記錄是東漢時期「客星侵主」的記載,那時發生爆炸的超新星即使在白天也清晰可見,讓古人以為天生異象,必有大事發生。現在隨著天文觀測設備的不斷升級。我們能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炸次數已經非常多了。

那麼恆星死亡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爆炸螺旋升天」這樣不太體面的結局呢?這就要從恆星的誕生說起了,恆星是由星雲凝結而成,星雲就是發光發熱的宇宙氣體團,絕大多數成分是氫;這些氣體因為重力會不斷地向一起聚攏,當它們達到了一定數量、一定密度、一定溫度、一定壓力的時候,就會觸發核聚變反應,內核就會被「點燃」(核聚變反應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火),恆星「點燃」的時間就是它誕生的那一天。

很多人會誤以為一顆恆星是全部都在「燃燒」的,其實這是一個誤會,要想觸發核聚變,就必須要有極大的壓力和極高的溫度,也就是說只有在一顆恆星的中心部位,才會發生核聚變。而它外面的絕大多數氣體都只是因為被加熱,而發亮發光而已。所以恆星的「燃燒」速度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快,如果按照釋放的能量除以它的總質量來算的話,恆星們的能質比,甚至不如地球的爬行動物。

恆星的內核在強烈的聚變下向外噴發著能量,於是恆星外面的部分,就像一邊在吹,一邊在漏氣的氣球,在巨大的引力和內核的噴發下維持著平衡。這種狀態因恆星的大小不同,其結果也不一樣,比如宇宙中最常見的佔80%以上的紅矮星,他們名字中的「紅」就代表了溫度低(就像燒熱的鐵會發出紅光,而融化的鐵水則會發出耀眼的白光一樣),這樣的恆星,其內核「燃燒」速度是非常慢的,可能幾百億年都燒不完,也就是說他們的年齡比宇宙的壽命還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過被燒完的紅矮星。

我們的太陽叫黃矮星,在宇宙中算個頭比較大的了,他大概有100億年的壽命;個頭越大燒得越快,比太陽大上八倍的恆星其「燃燒」速度更快,幾億年就會燃燒殆盡;他們的葬禮就是超新星爆炸了。
正如我前面所說,恆星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被「吹」到了外層,引力和推力形成了一個平衡。當恆星中的「燃料」快要燒完的時候,「吹」力明顯不足,恆星開始出現收縮的跡象,當越過了某一個時刻(天文學上稱之為錢德拉賽卡極限),「吹」力完全潰敗的時候,恆星外面的物質就會以23%的光速,極其猛烈的撞向內核!內核在這種猛烈衝擊下會變成一顆中子核,中子核極端堅硬,能以巨大的反激之力,將砸向它的物質再彈出去,產生規模無比巨大的爆炸,它在瞬間釋放出的能量匹敵一個星系幾十萬年的總和!這就是超新星爆炸。

像太陽這麼大的恆星,還沒有辦法放出這麼燦爛的「死亡煙花」,在不溫不火的情況下膨脹、死亡、消散。不過有意思的是恆星們死後也並非一無所有,天空中會留下「一座墓碑」。比如太陽就會留下一顆白矮星,而超新星則會留下一顆中子星。
好啦,關於超新星爆炸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如果覺得我的故事說得還不錯的話,一定要添加關注哦,我會為你帶來最新最有趣的科學資訊和知識乾貨,咱們下次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