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江聃
6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繼續下降,同比漲幅進一步回落,食品價格是帶動CPI環比下行的主因,翹尾因素是環比漲幅的主要支撐因素。
生產方面,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環比降幅收窄,同比繼續下降,顯示出工業生產進一步恢復,市場需求有所改善,但受去年對比基數略高影響,同比降幅略有擴大。
研究機構認為,在政策的推動和引領下,下半年國內經濟會有較好表現,需求上升會與翹尾因素下降形成對衝,物價會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狀態。擴大內需已上升為重大戰略,聚焦於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疫情背景下必選消費韌性較強,可選消費儘管前期受到較大衝擊,但伴隨著消費的回補,汽車、家居建材相關消費彈性較大,後續料將有亮眼表現。「老舊小區」是今年政策上的重要抓手,會在擴大投資和拉動消費上雙發力。
時隔9個月CPI同比漲幅重回「2」區間
與市場預期一致,5月份CPI同比漲幅降至「2」區間。具體來看,5月份CPI同比上漲2.4%。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3.0%;食品價格上漲10.6%,非食品價格上漲0.4%;消費品價格上漲3.3%,服務價格上漲1.0%。
CPI環比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0.7%,農村下降0.9%;食品價格下降3.5%,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下降1.2%,服務價格持平。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5月份,國內疫情形勢總體穩定,復工復產、復市復業有序推進,市場供需狀況進一步好轉。食品價格環比降幅擴大是帶動CPI環比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影響CPI下降約0.7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由上月下降0.2%轉為持平。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5月份2.4%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3.2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8個百分點。當月CPI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高級研究員應習文表示,各項供應的快速恢復推動通脹水平顯著回落。5月核心CPI數據也顯示整體需求已企穩,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消散,前期各項政策取得明顯效果。
年內CPI將保持較平穩狀態
5月份,鮮菜、雞蛋、鮮果價格繼續下降,生豬產能進一步恢復,豬肉供給持續增加,加之氣溫升高,消費進入淡季,豬肉價格降幅也擴大。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豬肉批發均價已從2月中旬每公斤50元的階段高點降至當前每公斤40元左右。此外,從去年10月開始,能繁母豬存欄已連續7個月恢復增長,生豬存欄也連續3個月增長。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夏天來臨,蔬菜供給增加,鮮菜價格可能繼續下滑。但是隨著一些學校開學,豬肉消費需求上升,近期豬肉價格有所回升,預計在暑假之前豬肉價格會有所反覆,但是進去7月之後,在高基數作用下,豬肉價格同比增速會下降。
應習文表示,非食品同比上漲0.4%,漲幅與上月相同,環比由上月的下降0.2%轉為持平,結束了疫情以來連續3個月的環比下跌,顯示社會需求逐步回歸正常化。國際能源價格企穩回升,國內能源價格止跌,交通燃料價格環比持平;國內旅遊出行逐步恢復,其他用品與服務環比上漲;生活用品與服務環比持平,顯示居民日常需求逐步企穩;文化、娛樂、教育價格環比持平,其中教育環比小幅上漲,正在逐步走出疫情影響。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前5個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漲4.1%。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翹尾因素在下半年會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到0,會帶動CPI持續下行。在政策的推動和引領下,下半年國內經濟會有較好表現,需求上升會與翹尾因素下降形成對衝,物價會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狀態。
仍要呵護工業企業下遊需求
5月PPI同比下降3.7%,降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9個百分點。
應習文表示,5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4月份創下破紀錄的低點後開始見底回升,能源價格逐步恢復,主要金屬價格小幅上漲,CRB綜合現貨指數有所回升。國內工業品價格環比跌幅收窄,顯示市場需求有所改善。
需要看到,雖然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下降0.5%,降幅顯著收窄1.3個百分點,但生活資料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擴大0.2個百分點。
「整體看工業企業的下遊需求仍然偏弱,需要政策持續呵護。」應習文說。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財政政策方面逆周期調節總盤子近11萬億,貨幣政策方面預計本輪「寬信用」力度將超過過去兩輪寬鬆周期,社融增速年內有望升至13%左右,以信用擴張支持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取向將貫穿全年。
報告認為,特殊時期、特殊舉措,逆周期政策大力度對衝疫情衝擊。擴大內需已上升為重大戰略,聚焦於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在投資方面,「兩新一重」中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託底投資。在消費方面,疫情背景下必選消費韌性較強,可選消費儘管前期受到較大衝擊,但伴隨著消費的回補,汽車、家居建材相關消費彈性較大,後續料將有亮眼表現。「老舊小區」是今年政策上的重要抓手,會在擴大投資和拉動消費上雙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