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鏡峰:尋找學校文化的「向心力」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晏嬰小學學生在自編自演智慧故事劇

「文化會讓一所學校有溫度,有光亮。有了文化,學校教育就具備了一種生長和延續的力量,師生的成長就會更加生機盎然。」——孫鏡峰

■宋洪昌 宋以生

「師生長時間在同一環境下生活和學習,會不自覺地接受學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上必然會帶有這種文化價值的印記。」文化對一所學校的重要性,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小學校長孫鏡峰深有體會。

孫鏡峰說,文化會讓一所學校有溫度,有光亮。有了文化,學校教育就具備了一種生長和延續的力量,師生的成長就會更加生機盎然。近年來,他帶領師生們不斷探索學校文化真諦,追尋學校文化本真,慢慢走向學校文化建設的深處。在這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智慧教育理念已青草滿坡,花香盈谷。

理念源自認同 故事叩啟智慧

【「優秀的學校文化,應該是師生認同的文化。只有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師生的認同,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文化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孫鏡峰】

為什麼不少學校「做」出來的文化沒有文化,原因在哪裡?孫鏡峰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時常會思考這個問題。

一次,孫鏡峰到一所較有名氣的學校參觀學習。其間,這所學校的校長頗為得意地介紹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成果。孫鏡峰出了校門後,內心的失望溢於言表,他說:「一圈走下來,感覺名不副實,我看不出他們的學校文化裡有多少文化!」類似的情形,孫鏡峰已不是第一次遇到。

在孫鏡峰看來,文化表裡割裂的現象,在很多學校中普遍存在。「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是不少學校文化建設的常規操作。學校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將所謂的「文化」物化為標語、口號、格言警句,做成牌子掛起來,以為這樣學校就有了文化。他認為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誤區」——將文化簡單理解為理念的物化,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文化,但只重形式,其實距離「文化」還很遠。

還有一些學校花錢請專門的商業公司為學校設計文化,孫鏡峰對此不以為然:「試想,設計公司的人員是否懂得學校文化建設的規律?是否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有透徹的理解?對學校的歷史傳承又有幾分領悟?設計出來的文化又怎會融入到學校教育系統中去?」他認為,為文化而文化,學校文化就會千校一面、大同小異,缺乏獨立性和個性,當然就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因此學生記不住校訓、校風也就不足為怪了。

「要建設真正的學校文化,必須首先找到學校文化的根,探索學校文化的本真。」在孫鏡峰看來,只有從學校核心辦學理念自然「生長」出來的學校文化,才是真正的學校文化;只有依託學校核心辦學理念去構建文化,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正道。

孫鏡峰六年前以校長的身份走進當時剛剛建成的晏嬰小學時,他就開始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在哪裡?幾番思考與討論,他和學校教師「盯上」了「晏嬰」這個文化符號。晏嬰是智慧的代名詞,而啟迪智慧又是教育恆久的主題,所以晏嬰小學的核心辦學理念就應該是「智慧教育」。

有了核心辦學理念,一張「智慧教育」的藍圖在孫鏡峰心中鋪展開來——構建「智慧德育」,打造「智慧課堂」,建設「智慧課程」,培育「智慧教師」、「智慧家長」和「智慧學生」等,學校所有工作都要開啟「智慧模式」。

藍圖如何變為現實?孫鏡峰認為,有效實施「智慧教育」,需要師生認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來自於文化的推動。「只有構建學校文化,讓全體師生擁有一種大家認同的精神,學校才會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蓬勃發展。」共識在孫鏡峰和教師們的討論、交流和思考中漸漸形成:晏嬰小學要培養智慧學生,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什麼是「智慧學生」,而是用「智慧文化」,春風化雨,讓他們自己慢慢領悟和實踐。

如何讓學生接受「智慧文化」?孫鏡峰的想法是,必須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歡。他想到了故事的形式:「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小學生還處在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故事對他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此外,故事也最能傳遞豐富的內涵。當『智慧文化』的價值理念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容易打動學生,被學生所接受,也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成為影響學生最持久的力量。」

過程即是目的 學會做人做事

【「在構建學校文化的過程中,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就是目的。」——孫鏡峰】

找到了「智慧文化」的傳遞方式,「智慧文化」的構建就水到渠成。孫鏡峰和他的團隊將「智慧文化」的主旨從兩個維度進行了界定:智慧做人,智慧做事。於是,學校發動全體師生搜集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經典故事,並通過這些故事向學生們傳遞「智慧文化」的價值理念,孫鏡峰和全體師生開始了一段「智慧文化」的旅程。

徵集「智慧故事」,是這段旅程的起點。活動一開始,全體師生就熱情響應:他們走進書店、圖書館,捧起圖書,尋找充滿人生智慧的故事。師生們樂此不疲地尋找故事,體驗一種優雅而寧靜的讀書生活。

更沒想到的是,家長們也加入到了「發現故事」的行列中。他們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一起品味每一個故事的意蘊和包含的深刻道理。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個尋找「智慧故事」的活動,竟然生發成了親子共讀活動。

幾個月過去,經過師生和家長推薦,各個班級層層篩選,初選了1000多個「智慧故事」。學校成立由校領導、教師、家長組成的評委會,對這些「智慧故事」進行篩選,之後再將它們公布在學校網頁上,由全體師生和家長投票,最終選出了220個「智慧故事」。

220個故事分為兩大主題,一是「學會做人」,包括善良、尊重、誠信、責任等八個子題;二是「學會做事」,包括規則、合作、堅持、精細等五個子題,每一個故事都圖文並茂。當一個個故事駐留學生心間,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也在他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學校還對入選故事的推薦者頒發了證書,進行獎勵。五年級(1)班的王梓琦推薦的故事《獎金的一半給你》入選後,非常高興,每次都要繞道去看櫥窗裡那篇她推薦的故事。

圍繞著220個故事的「故事」還遠未結束。晏嬰小學舉行了「智慧故事我來講」系列比賽,各班級也開展了「課前小故事」等活動,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講述經典「智慧故事」。潛移默化中,這些故事影響了學生的成長。

學生搜集故事,要從閱讀大量故事開始。孫鏡峰認為,閱讀、選擇故事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講故事就是感悟、理解故事的過程。

不僅是學生,教師們在參與「智慧文化」建設過程中也逐漸領略到人生的智慧。孫鏡峰認為,這些人生智慧的習得,會讓教師們反思自身,引領他們「長」思想、「長」能力,成長為「智慧教師」。

而讓家長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同盟軍,這是孫鏡峰最願意看到的結果。徵集故事時,學校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篩選「智慧故事」。評選故事時,學校邀請家長作為評委會成員,直接參與學校的文化建設。還有不少家長通過電話、簡訊、微信等方式,與學校取得聯繫,甚至直接給孫鏡峰打電話,發表自己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看法。孫鏡峰認為,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必然的選擇。家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了解了學校文化,進而理解學校、支持學校。更重要的是,活動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拉近了。

少成若為天性 教育也成自然

【「學校文化建設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往往更具有穿透力,影響也更深遠。」 ——孫鏡峰】

如今,晏嬰小學儼然成為了一個智慧故事的王國。師生們閱讀故事、講述故事、傳播故事,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種子慢慢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從被動到主動,『智慧文化』真正從師生心靈中生長出來,成為一種大家認同的精神,也必將成為影響每個人一生的文化。」孫鏡峰自豪地說。

學校將評選出來的200多個「智慧故事」陳列在櫥窗裡,置於樓道之中。每個樓層都有不同的主題,有的是「誠信」,有的是「分享」,有的是「尊重」……學生們走出教室,抬頭就能與「智慧故事」相遇。在校園的道路兩側、花園小徑旁邊,隨處都可以讀到「智慧故事」。在教學樓廳堂的兩側牆壁上,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銘言,成為晏嬰小學智慧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人為善,福雖未至,但是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但是福已遠離」等名言中蘊含的智慧,慢慢融進學生們的精神中。

到處都是智慧的痕跡,智慧文化像空氣一樣,充盈了整個校園。通過「智慧文化」的物質載體,實現文化價值理念的有效傳遞,生活其間的學生和教師耳濡目染,自然就「智慧」起來。相關的文化因素慢慢沉澱,學校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文化磁場,吸引附近的每一個人,教育也就隨時隨地發生著。

一天下午,已經放學很長一段時間,正準備下班的孫鏡峰看到校園甬道一頭有名學生,他坐在地上,把本子放在膝蓋上,正寫著什麼。他很好奇,走近詢問。學生告訴孫鏡峰,他是四(2)班的副班長,今天他們班有位同學在食堂打飯時不排隊,別人勸說,這名同學還理直氣壯,於是,他想給同學們講講《守規則的德國人》的故事,讓同學們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智慧文化」的沉澱,影響的不止是師生,還有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學校印刷室的一位職工發現自己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但是做什麼都堅持不下來。於是,她就不止一次地讀校園展板上那則《甩手的故事》,想把這個故事記熟,然後講給他的兒子聽,希望能對他能有所啟發。文化的力量,竟讓教育變得如此自然。

文化教學相輔 育人水到渠成

【「文化不是孤立的,必須與學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學等相融合,才能夠真正成為一種教育價值認同。」——孫鏡峰】

「智慧課程」建設是晏嬰小學智慧文化建設最出彩的體現。在國家和地方課程外,晏嬰小學還設立了56門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相對固定,集中在每周三上午第3至第4節課開設,所有課程由全部學生自主選擇,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實行走班上課。每當周三上午第二節課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蹦蹦跳跳走出教室,手裡或拿著魔方,或拿著機器人,或拿著航模,各自走向所選課程的開課教室。

孫鏡峰認為,56門課程中大部分是蘊含著創造智慧的科技課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智慧創造。同時,學校將有關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主題故事課程化,營造學校德育生態環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育主題課程。所有德育主題課程都融入經典故事,將感恩、誠信、守禮、尊重、責任等主題內容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參與性,突出道德體驗真實性,深受學生歡迎。

畢業季的時候,學校設立感恩主題德育課程。班主任先給學生講述有關感恩的故事,然後將班內每名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習、生活精彩瞬間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感恩這段歲月、感恩老師和同學、感恩學校。從教室到校園,感恩的情愫在校園內慢慢集聚,逐漸演變成師生集體課程。學生們在用心感悟有關感恩的故事、吟唱感恩的歌曲、做感恩小事的過程中,懂得了感恩的涵義。

「當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存在,育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從師生們的變化裡,孫鏡峰感悟到了文化的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教育社,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教育局)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發表時間:2016-07-06   來源:柳州文明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做支撐。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   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
  • 廣西思政讀書會走進企業 打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業文化
    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陳書雅攝讀書分享活動上,嘉賓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分享了閱讀《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中華文化可以向世界貢獻什麼?》兩本書的感悟和收穫。活動還通過訪談、問答等形式,探討「挖掘中華文化的世界力量,豐富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成果」「在大變革時代增強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現代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大家關心的話題,號召企業職工多讀書,讀好書,在書籍中汲取知識和智慧,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打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業文化。
  • 湖南大學兩本科生發現向心力公式的普適性
    湖南大學兩本科生發現向心力公式的普適性 《歐洲物理雜誌C輯》刊登了這一研究發現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日訊(通訊員 胡瓊)在物理學中,當一個物體局限在一條曲線上運動時,例如在勻速圓周運動中,會受到一個力;而當一個物體局限在曲面上運動時,例如螞蟻繞圓球爬行,會受到另外一個力。
  • 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奧秘
    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奧秘向心力 向心力是從力的效果來命名的,因為它產生指向圓心的加速度,故名。它不是具有確定性質的某種類型的力。相反,任何性質的力都可以作為向心力,這些力可以由彈力、重力、摩擦力等任何一種力而產生。
  • 高中物理學科:神奇的向心力
    神奇的向心力向心力的考察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比較常見,一般在學科專業知識的考察中的佔比也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一般都會出現向心力的相關知識,這也是因為向心力所包含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比如向心力公式的計算、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問題、一些圓周運動模型的構建問題、以及萬有引力與航空航天問題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相對來說在向心力問題中大家容易出錯的圓周運動模型構建問題
  • 武俠文化重現光輝,我們需要具有向心力的武俠精神與情懷凝合起來
    武俠的文化,經歷了一個長久的演變,終於在這個時代閃現出耀眼的光輝。中國最早的武俠起自春秋戰國,當時諸侯爭霸,大國爭雄,小國滅亡,人命猶如草芥,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了以墨家思想為核心思想的武俠文化,主張兼愛非攻,任俠尚義。大俠追求個人生命的意義,重視承諾,不畏強權,荊軻因為行刺秦始皇而名芳千古,太史公專門為此列傳。
  • 人民日報鐘聲:亞洲需要凝聚力和向心力
    原標題:亞洲需要凝聚力和向心力(鐘聲)   合作才是亞洲和平發展的基礎。由經貿逐漸擴及政治、文化、安全等更廣泛領域的合作,最終將構建起不同於以往歷史進程中的以均衡為基礎的格局   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的世界史是以亞洲的經濟崛起為開端的,西方不再是歷史舞臺上唯一的主要角色。
  • 《離心力》需要的是向心力
    (原標題:《離心力》需要的是向心力)
  • 李敖:學國學增加向心力
    他說,以色列讓學生學希伯來文,能夠增加國家的向心力,我們學國學的意義也在於此。讀那些經典的國學能加強我們的向心力。「將國學中很好的東西教給小朋友們,這時候可以擴大化,它能增強我們的向心力。」李敖認為,國學就是包括四書五經、《老子》、《莊子》等,對國學做「過多解釋、過多要求,不是研究國學的目的,也不是研究國學的現代意義」。
  • 物理教師招聘考試:輕鬆搞定向心力
    5.向心力不是「力」「向心力」一詞是從這種合外力作用所產生的效果而命名的。是一種效果力,而並不是我們定義的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可能是多個物體。這種效果可以由彈力、重力、摩擦力等各種力提供,也可以是幾個力的合力或某個力的分力。二、常見的向心力1.人造地球衛星: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
  • 從天體運行到向心力的詮釋
    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行星作曲線變速運動,那麼,首先,哪個力擔當了向心力呢?太讓行星作曲線運動!陽對行星的引力肯定少不了一份!其次,又是哪個力讓行星軌道變為近橢圓形,哪個力給了行星加速度,讓行星的運行成為曲線變速運動?從而引出向心力一系列的問題!
  • 向心力與離心力 權成
    向心力和離心力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向心力物體就會被拉到軸心,只有離心力物體就會飛出圓周。所以兩種力互相作用,才維持了平衡,向心力是從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因為它產生指向圓心的加速度,所以稱它為向心力 ; 任何性質的力都可以作為向心力 。摔跤多以向心力為主。自己平衡穩定,讓對手不平衡。
  • 高中物理常考十大公式之向心力公式
    向心力的大小  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向心力的公式是什麼?  我們高中物理wuli.in教材是通過探索性試驗來分析向心力的大小的。具體實驗設備如下圖所示。  可以觀測出,向心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  (2)換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做實驗,保持它們運動的半徑相同。  可以觀測出,向心力的大小與轉動的快慢有關,角速度越大,所需向心力也越大。  (3)仍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做實驗,保持小球運動角速度相同。
  • 讓很多人混淆的問題 什麼是離心力和向心力?
    請注意,這裡說的向心力是一種實際力,而離心力被定義為一種表觀力,一種虛擬力。換句話說,當在一根繩子上旋轉一個物體時,繩子對物體施加向內的向心力,而物體對繩子施加向外的離心力,也就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一位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物理學家介紹說:「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區別與採用了不同的參照系有關,也就是說,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結果就會不同。向心力和離心力實際上是完全相同的力,只不過它們方向相反,因為它們來自不同的參照系。如果你從外面觀察一個旋轉系統,你會看到一個向內的向心力將旋轉體限制在一個旋轉半徑形成的圓形路徑上。
  • 霑益:小說《文明的向心力》圖/文 崔粉新
    自曲靖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啟動以來,時不時,就能看見穿著紅褂子、戴著紅帽子的志願者們奔波在養老院、學校、社區廣場,送知識、剃頭髮、搞衛生,線狀、塊狀或星星狀將雷鋒精神詮釋,如城市花多點開。城市交通要道路口,紅綠燈處,常常有志願者按時輪班職守疏導行人,「不闖紅燈,我點讚」的小旗幟在他們手中晃動飄揚。
  • 2018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專業知識:神奇的向心力
    本文整理2018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專業知識:神奇的向心力。更多2018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人事考試網。 點擊查看>>>第十屆中公杯【萬人模考大賽,瓜分3億公考基金】向心力的考察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比較常見,一般在學科專業知識的考察中的佔比也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一般都會出現向心力的相關知識,這也是因為向心力所包含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比如向心力公式的計算、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問題、一些圓周運動模型的構建問題
  • 常德郡德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打造特色品牌學校
    紅網時刻 通訊員 楊一番 常德報導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品牌建設的根基與靈魂。一所學校的優秀文化是在不斷成長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價值選擇從而積澱而成的。常德郡德學校從長郡校訓「樸實沉毅」逐漸孕育出具有郡德特色的「活力教育」,除開齊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程外,還開設了50多門拓展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讓「愛生活、善求知、憂天下、有作為」的育人目標在常德落地生根。學校本著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理念,積極完善文化體系,為學校的內涵發展提供豐腴的土壤。
  • 集團化辦學要構建文化向心力
    原標題:集團化辦學要構建文化向心力  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進行平等對話;只有堅守特色,才能實現持續良性發展。   ■王凱   據媒體報導,為給學區房降溫,教育部門正在考慮推進多校劃片,並通過集團化辦學,實現名校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CEPS)"2013—2014學年基線數據,本文探討了文化資本對初中學生學業成就的效應在不同階層之間和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異質性問題。3)文化資本的效應存在階層差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4)文化資本的效應還受到就讀學校質量的影響,在越優質的學校就讀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以上結果表明, "文化再生產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動模型"更適用於理解當前中國文化資本對教育成就和地位獲得的影響。而且,由於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更可能進入質量較高的學校就讀,因此文化資本的效應在當前中國是一個"雙重再生產"過程。
  • 以學校文化帶動科學教育,這所學校有妙招
    以學校文化帶動科學教育,這所學校有妙招 | 向科學進軍核心速讀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呼喚育人方式的改革。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科學教育迫在眉睫。但對於大多數學校來說,購置器材、搭建實驗室,從零開始重新設計科學課程並不切合實際。如何將科學教育融入校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