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小學學生在自編自演智慧故事劇
「文化會讓一所學校有溫度,有光亮。有了文化,學校教育就具備了一種生長和延續的力量,師生的成長就會更加生機盎然。」——孫鏡峰
■宋洪昌 宋以生
「師生長時間在同一環境下生活和學習,會不自覺地接受學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上必然會帶有這種文化價值的印記。」文化對一所學校的重要性,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小學校長孫鏡峰深有體會。
孫鏡峰說,文化會讓一所學校有溫度,有光亮。有了文化,學校教育就具備了一種生長和延續的力量,師生的成長就會更加生機盎然。近年來,他帶領師生們不斷探索學校文化真諦,追尋學校文化本真,慢慢走向學校文化建設的深處。在這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智慧教育理念已青草滿坡,花香盈谷。
理念源自認同 故事叩啟智慧
【「優秀的學校文化,應該是師生認同的文化。只有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師生的認同,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文化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孫鏡峰】
為什麼不少學校「做」出來的文化沒有文化,原因在哪裡?孫鏡峰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時常會思考這個問題。
一次,孫鏡峰到一所較有名氣的學校參觀學習。其間,這所學校的校長頗為得意地介紹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成果。孫鏡峰出了校門後,內心的失望溢於言表,他說:「一圈走下來,感覺名不副實,我看不出他們的學校文化裡有多少文化!」類似的情形,孫鏡峰已不是第一次遇到。
在孫鏡峰看來,文化表裡割裂的現象,在很多學校中普遍存在。「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是不少學校文化建設的常規操作。學校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將所謂的「文化」物化為標語、口號、格言警句,做成牌子掛起來,以為這樣學校就有了文化。他認為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誤區」——將文化簡單理解為理念的物化,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文化,但只重形式,其實距離「文化」還很遠。
還有一些學校花錢請專門的商業公司為學校設計文化,孫鏡峰對此不以為然:「試想,設計公司的人員是否懂得學校文化建設的規律?是否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有透徹的理解?對學校的歷史傳承又有幾分領悟?設計出來的文化又怎會融入到學校教育系統中去?」他認為,為文化而文化,學校文化就會千校一面、大同小異,缺乏獨立性和個性,當然就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因此學生記不住校訓、校風也就不足為怪了。
「要建設真正的學校文化,必須首先找到學校文化的根,探索學校文化的本真。」在孫鏡峰看來,只有從學校核心辦學理念自然「生長」出來的學校文化,才是真正的學校文化;只有依託學校核心辦學理念去構建文化,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正道。
孫鏡峰六年前以校長的身份走進當時剛剛建成的晏嬰小學時,他就開始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在哪裡?幾番思考與討論,他和學校教師「盯上」了「晏嬰」這個文化符號。晏嬰是智慧的代名詞,而啟迪智慧又是教育恆久的主題,所以晏嬰小學的核心辦學理念就應該是「智慧教育」。
有了核心辦學理念,一張「智慧教育」的藍圖在孫鏡峰心中鋪展開來——構建「智慧德育」,打造「智慧課堂」,建設「智慧課程」,培育「智慧教師」、「智慧家長」和「智慧學生」等,學校所有工作都要開啟「智慧模式」。
藍圖如何變為現實?孫鏡峰認為,有效實施「智慧教育」,需要師生認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來自於文化的推動。「只有構建學校文化,讓全體師生擁有一種大家認同的精神,學校才會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蓬勃發展。」共識在孫鏡峰和教師們的討論、交流和思考中漸漸形成:晏嬰小學要培養智慧學生,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什麼是「智慧學生」,而是用「智慧文化」,春風化雨,讓他們自己慢慢領悟和實踐。
如何讓學生接受「智慧文化」?孫鏡峰的想法是,必須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歡。他想到了故事的形式:「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小學生還處在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故事對他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此外,故事也最能傳遞豐富的內涵。當『智慧文化』的價值理念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容易打動學生,被學生所接受,也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成為影響學生最持久的力量。」
過程即是目的 學會做人做事
【「在構建學校文化的過程中,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就是目的。」——孫鏡峰】
找到了「智慧文化」的傳遞方式,「智慧文化」的構建就水到渠成。孫鏡峰和他的團隊將「智慧文化」的主旨從兩個維度進行了界定:智慧做人,智慧做事。於是,學校發動全體師生搜集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經典故事,並通過這些故事向學生們傳遞「智慧文化」的價值理念,孫鏡峰和全體師生開始了一段「智慧文化」的旅程。
徵集「智慧故事」,是這段旅程的起點。活動一開始,全體師生就熱情響應:他們走進書店、圖書館,捧起圖書,尋找充滿人生智慧的故事。師生們樂此不疲地尋找故事,體驗一種優雅而寧靜的讀書生活。
更沒想到的是,家長們也加入到了「發現故事」的行列中。他們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一起品味每一個故事的意蘊和包含的深刻道理。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個尋找「智慧故事」的活動,竟然生發成了親子共讀活動。
幾個月過去,經過師生和家長推薦,各個班級層層篩選,初選了1000多個「智慧故事」。學校成立由校領導、教師、家長組成的評委會,對這些「智慧故事」進行篩選,之後再將它們公布在學校網頁上,由全體師生和家長投票,最終選出了220個「智慧故事」。
220個故事分為兩大主題,一是「學會做人」,包括善良、尊重、誠信、責任等八個子題;二是「學會做事」,包括規則、合作、堅持、精細等五個子題,每一個故事都圖文並茂。當一個個故事駐留學生心間,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也在他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學校還對入選故事的推薦者頒發了證書,進行獎勵。五年級(1)班的王梓琦推薦的故事《獎金的一半給你》入選後,非常高興,每次都要繞道去看櫥窗裡那篇她推薦的故事。
圍繞著220個故事的「故事」還遠未結束。晏嬰小學舉行了「智慧故事我來講」系列比賽,各班級也開展了「課前小故事」等活動,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講述經典「智慧故事」。潛移默化中,這些故事影響了學生的成長。
學生搜集故事,要從閱讀大量故事開始。孫鏡峰認為,閱讀、選擇故事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講故事就是感悟、理解故事的過程。
不僅是學生,教師們在參與「智慧文化」建設過程中也逐漸領略到人生的智慧。孫鏡峰認為,這些人生智慧的習得,會讓教師們反思自身,引領他們「長」思想、「長」能力,成長為「智慧教師」。
而讓家長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同盟軍,這是孫鏡峰最願意看到的結果。徵集故事時,學校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篩選「智慧故事」。評選故事時,學校邀請家長作為評委會成員,直接參與學校的文化建設。還有不少家長通過電話、簡訊、微信等方式,與學校取得聯繫,甚至直接給孫鏡峰打電話,發表自己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看法。孫鏡峰認為,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必然的選擇。家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了解了學校文化,進而理解學校、支持學校。更重要的是,活動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拉近了。
少成若為天性 教育也成自然
【「學校文化建設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往往更具有穿透力,影響也更深遠。」 ——孫鏡峰】
如今,晏嬰小學儼然成為了一個智慧故事的王國。師生們閱讀故事、講述故事、傳播故事,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種子慢慢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從被動到主動,『智慧文化』真正從師生心靈中生長出來,成為一種大家認同的精神,也必將成為影響每個人一生的文化。」孫鏡峰自豪地說。
學校將評選出來的200多個「智慧故事」陳列在櫥窗裡,置於樓道之中。每個樓層都有不同的主題,有的是「誠信」,有的是「分享」,有的是「尊重」……學生們走出教室,抬頭就能與「智慧故事」相遇。在校園的道路兩側、花園小徑旁邊,隨處都可以讀到「智慧故事」。在教學樓廳堂的兩側牆壁上,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銘言,成為晏嬰小學智慧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人為善,福雖未至,但是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但是福已遠離」等名言中蘊含的智慧,慢慢融進學生們的精神中。
到處都是智慧的痕跡,智慧文化像空氣一樣,充盈了整個校園。通過「智慧文化」的物質載體,實現文化價值理念的有效傳遞,生活其間的學生和教師耳濡目染,自然就「智慧」起來。相關的文化因素慢慢沉澱,學校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文化磁場,吸引附近的每一個人,教育也就隨時隨地發生著。
一天下午,已經放學很長一段時間,正準備下班的孫鏡峰看到校園甬道一頭有名學生,他坐在地上,把本子放在膝蓋上,正寫著什麼。他很好奇,走近詢問。學生告訴孫鏡峰,他是四(2)班的副班長,今天他們班有位同學在食堂打飯時不排隊,別人勸說,這名同學還理直氣壯,於是,他想給同學們講講《守規則的德國人》的故事,讓同學們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智慧文化」的沉澱,影響的不止是師生,還有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學校印刷室的一位職工發現自己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但是做什麼都堅持不下來。於是,她就不止一次地讀校園展板上那則《甩手的故事》,想把這個故事記熟,然後講給他的兒子聽,希望能對他能有所啟發。文化的力量,竟讓教育變得如此自然。
文化教學相輔 育人水到渠成
【「文化不是孤立的,必須與學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學等相融合,才能夠真正成為一種教育價值認同。」——孫鏡峰】
「智慧課程」建設是晏嬰小學智慧文化建設最出彩的體現。在國家和地方課程外,晏嬰小學還設立了56門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相對固定,集中在每周三上午第3至第4節課開設,所有課程由全部學生自主選擇,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實行走班上課。每當周三上午第二節課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蹦蹦跳跳走出教室,手裡或拿著魔方,或拿著機器人,或拿著航模,各自走向所選課程的開課教室。
孫鏡峰認為,56門課程中大部分是蘊含著創造智慧的科技課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智慧創造。同時,學校將有關智慧做人、智慧做事的主題故事課程化,營造學校德育生態環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育主題課程。所有德育主題課程都融入經典故事,將感恩、誠信、守禮、尊重、責任等主題內容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參與性,突出道德體驗真實性,深受學生歡迎。
畢業季的時候,學校設立感恩主題德育課程。班主任先給學生講述有關感恩的故事,然後將班內每名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習、生活精彩瞬間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感恩這段歲月、感恩老師和同學、感恩學校。從教室到校園,感恩的情愫在校園內慢慢集聚,逐漸演變成師生集體課程。學生們在用心感悟有關感恩的故事、吟唱感恩的歌曲、做感恩小事的過程中,懂得了感恩的涵義。
「當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存在,育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從師生們的變化裡,孫鏡峰感悟到了文化的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教育社,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