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集團化辦學要構建文化向心力
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進行平等對話;只有堅守特色,才能實現持續良性發展。
■王凱
據媒體報導,為給學區房降溫,教育部門正在考慮推進多校劃片,並通過集團化辦學,實現名校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在教育均衡發展的推動下,集團化辦學正在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學校群體發展模式。它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通過牽頭校的教育輸出與辦學引領,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再配置,提升薄弱校的教育質量與辦學品位。但是,在牽頭校的強力影響之下,也存在被幫扶校逐漸丟掉了原本定位和原有特色的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牽頭校需要主導建立教育要素流通共享機制,其他學校要由被幫扶校角色轉變為教育發展協同校,要有學校文化自信和特色堅守意識。
高質量和共贏是集團化辦學的核心主題。首先,要建立良性的教育要素流動共享機制。牽頭校要明確,集團化辦學不是複製另一個自己,而是進行教育的協同發展,從「虹吸效應」走向「填谷造峰」。當前的集團化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聯姻幫扶式,二是移植提升式,前者主要是點上的輸出與扶持,而後者則是從辦學理念到管理模式的全方位輸出。不管採取哪種模式,在集團化辦學體系中,牽頭校作為優質資源孵化基地,本身就通過「虹吸效應」富集了優質教育資源。而通過集團化辦學進行校際聯合,首先就要軟化學校的資源邊界,系統盤點自己的優勢教育要素。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合作,逐步形成穩定的合作領域和工作程序,依靠合作領域建立實質關係,依靠工作程序發揮整體優勢。
要達成共贏,教育要素流動就不能是簡單的「單向輸血」,否則可能會稀釋牽頭校的優質資源,破壞集團化辦學的協同性與向心力。「單向輸血」的背後是教育規模的擴張,往往會帶來教育質量的下降。如何改變「單向輸血」的狀況?牽頭校如何從集團化辦學中得到反哺?一是可以利用教育要素流通機制,進一步挖掘本校教育資源,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再生,比如年輕教師的跨校跟崗,部分學科的聯片教研,教研組的幾種網絡備課,校本課程的聯合開發等;二是集團化辦學往往由行政推動,為了促進學校的協同發展,政府往往會給予政策傾斜,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對學校管得過多過細、社會監督和學校自律機制不完善等弊端,逐步取消學校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優化教育要素,探索現代學校治理結構。
要想擺脫「綁架」發展、「蠶食」發展,實現共贏,還需要協同校文化自信和堅守特色。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進行平等對話;只有堅守特色,才能實現持續良性發展。
作為教育資源主要輸出方的牽頭校,學校文化是強勢的一方,比如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成功的管理模式。但同樣應該看到,學校的特色往往需要多年累積,逐漸沉澱,慢慢形成文化基因。如果這些被外來文化所取代,特色被泯滅,學校的歸屬感會變得無所依託。學校原本的教育生態一旦被毀壞,極難復原。
誠然,集團抱團發展客觀上需要建立一種集團共同文化,以建立基本規範。但這種共同文化必須以承認並呵護學校間的差異性為基本前提,應該呈現出「聯動、互補、支持、共享、協調、尊重、共生」的特點。因為從本質上講,學校之間永遠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差異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和發展動力。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