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世界-地球的結構

2020-11-23 騰訊網

地球是個球體,上面遍布著高山、陸地、動植物。目前,人們對地球外部的狀況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那麼地球內部又是什麼樣子呢?

早在18世紀,人們就知道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2克每立方釐米。

19世紀中期以後,地震儀的發明,成為人類探測地球內部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地球物理學家使用地震儀後,經過測量發現,每當發生強烈的地震時,受到巨大衝擊的地下巖石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傳播速度較慢。隨著所通過物質的變化,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會發生變化。

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一次強烈地震的研究中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面下33千米處發生了折射。而這一地區正是地殼與地殼下面物質的分界面,後人稱這一分界面為「莫霍面」。

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處,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急劇變慢,橫波完全消失,這說明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的物質分界面,後人稱其為「古登堡面」。

這樣,地球的內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由外而內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布滿了高低不平的巖石,地殼在高山地區較厚,在海底較薄。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巖漿可能發源於地幔。

地核的溫度、壓力、密度很高,物質成分近似於鐵鎳隕石。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認識地球內部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藉助大型計算機,研究人員從地面上3000個監測站收集到大量的地震觀察情報,並對之進行了綜合分析,繪製成一張總圖,結果發現地核結構與海洋相似,充滿了低密度流體,甚至好像還會下鐵雨。

相關焦點

  • 科學看世界--地球的結構
    地球是個球體,上面遍布著高山、陸地、動植物。目前,人們對地球外部的狀況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那麼地球內部又是什麼樣子呢?早在18世紀,人們就知道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2克每立方釐米。19世紀中期以後,地震儀的發明,成為人類探測地球內部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地球物理學家使用地震儀後,經過測量發現,每當發生強烈的地震時,受到巨大衝擊的地下巖石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
  • 《地球的圈層結構》說課稿
    一、說教材本節教材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四節,是在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運動之後。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習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奠定基礎。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的興趣,學會以地理的視角看世界。
  • 科學看世界--宇宙的形狀和結構
    茫茫宇宙中,地球猶如滄海一粟。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描述宇宙的形狀和結構,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來。哈勃望遠鏡的發射為我們深入了解宇宙提供了可能。哈勃提供了許多展示它的弧狀、絲狀、板狀結構的彩色圖像,甚至還有發亮的結節,科學家們認為這很可能是某些恆星脫胎後所留下的證據。雖然哈勃空間望遠鏡獲得的每一項新觀測成果都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但是這些觀測成果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也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能詮釋其全貌。因此,天文學家仍然在探索著,希望能早日揭示出一個真實的宇宙。
  • 世界地球日丨從太空看地球:這是屬於我們的「藍地球」
    大約500年後,國際空間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已經能夠在92分鐘內環繞地球飛行一圈——一天能夠繞飛16圈。ISS是一個搭載了繁重科學任務的實驗站,因此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為拍攝地球專門分配時間,但是空間站裡有很多相機,太空人們每天都會拿來拍地面。
  • 首都科學講堂第637期《世界地球日:讀懂地球「表情包」》
    2020年4月18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都科學講堂線上開講,本次首都科學講堂邀請了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大家帶來主題為《世界地球日:讀懂地球「表情包」》的精彩講座。
  • 科學看世界--太陽的結構
    太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因為其太耀眼,肉眼根本無法看清其真面目。但隨著觀測儀器的不斷改良,人們開始慢慢認識太陽。太陽由內向外依次分為日核、輻射層、對流層、太陽大氣。日核外面就是輻射層,從0.15個太陽半逕到0.86個太陽半徑都是輻射層。
  • 世界地球日看最美地球藝術照高清組圖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一起來看最美地球藝術照。大風吹起的積雪幾乎遮住了加拿大北海岸附近的梅恩島(左)。橫跨斯維爾德魯普海峽的則是更大的島嶼阿克塞爾-海伯格島,在那裡冰河(藍色)在山頂(黃色)匯聚,然後再向深深的峽灣流去。在梅恩島,至今未發現有人居住的證據。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總論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實人類的視野是極其狹窄的,我們不僅對地球表面以外的太空及宇宙知之甚少,同時對於地球表面以下的地球內部結構也知之甚少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圖1 地球系統的科學(左)與地球的系統科學(右)地球的系統科學,系統科學是研究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關係、演化和調控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綜上所述,地球的系統科學就是應用系統科學的手法研究整個地球系統行為的科學,將地球系統理解為由一系列不同級次、不同大小的子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與傳統(理想)地球科學明顯不同的是,她將同時研究地球系統的線性和非線性過程。
  • 科學看世界--地球上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大氣圈、巖石土壤圈、水圈的接觸地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了生命孕育、發生、發展的環境,在三圈相鄰的區域內集中生活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可以這麼說,在地球環境內,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大環境,就可以叫做生物圈。
  • 從地質地貌看地球的「前世今生」
    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 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賴以生存、發展的唯一家園。地學是研究地球的過去、現在,並預測其未來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地球的「前世今生」。
  • 極簡【世界地理第四篇】:地球內部結構和各結構的基本運動
    地震波速;地震波;地球內部結構;矽酸鹽;地球結構;熔融狀態;地殼;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核;地殼運動;地幔對流;地核運動;參考圖片地球內部結構圖地震波地殼圖系列文章>極簡【世界地理】第一篇:太陽系天體極簡【世界地理】第二篇: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極簡【世界地理】第三篇:地球自轉和公轉及其帶來的影響中國地理基本知識世界地理基本知識世界咽喉文章脈絡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地球系統科學主要研究各圈層的物質組成、結構分布、各圈層內部及之間一系列相互作用過程和形成演變規律,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全球變化,為人類認知地球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地球的結構
    大氣層是地球的一層神秘的面紗,風雨雷電在哪一層?飛機在哪一層?無線電通訊設備在哪一層?深入地球內部,猜猜地球裡面有什麼?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基本圖像和地球內部結構構造是20世紀以來固體地球物理學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成果。依其介質的物理學與力學屬性或流變學特徵,確證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即地殼、上地幔、過渡帶、下地幔、外核和內核;或巖石圈、軟流圈、中圈、流體和固體(圖1)。地球物理學在地球內部結構對地球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
    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衛星科技帶你看美麗的地球世界
  • 【中國科學報】「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要利用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學成像技術,『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守護、利用地球。」不久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姚華建榜上有名。「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著名教授劉文典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曾在校園的月光下講解《月賦》,讓聽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
    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對地球內部圈層的認識,需先從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點入手,在了解了縱波、橫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圖,分析出劃分地球內部的兩個不連續面和三個圈層;對於巖石圈的範圍和軟流層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要據圖分析,先找出軟流層的位置,再畫出巖石圈的範圍,最後再與地殼的範圍進行比較。
  • 從太空看地球:這是屬於我們的「藍地球」
    ISS是一個搭載了繁重科學任務的實驗站,因此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並沒有為拍攝地球專門分配時間,但是空間站裡有很多相機,太空人們每天都會拿來拍地面。 地球展現出來的驚豔景色永無止境。
  • 瞬間看地球 跟著志願者看世界 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