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個球體,上面遍布著高山、陸地、動植物。目前,人們對地球外部的狀況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那麼地球內部又是什麼樣子呢?
早在18世紀,人們就知道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2克每立方釐米。
19世紀中期以後,地震儀的發明,成為人類探測地球內部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地球物理學家使用地震儀後,經過測量發現,每當發生強烈的地震時,受到巨大衝擊的地下巖石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傳播速度較慢。隨著所通過物質的變化,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會發生變化。
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一次強烈地震的研究中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面下33千米處發生了折射。而這一地區正是地殼與地殼下面物質的分界面,後人稱這一分界面為「莫霍面」。
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處,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急劇變慢,橫波完全消失,這說明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的物質分界面,後人稱其為「古登堡面」。
這樣,地球的內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由外而內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布滿了高低不平的巖石,地殼在高山地區較厚,在海底較薄。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巖漿可能發源於地幔。
地核的溫度、壓力、密度很高,物質成分近似於鐵鎳隕石。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認識地球內部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藉助大型計算機,研究人員從地面上3000個監測站收集到大量的地震觀察情報,並對之進行了綜合分析,繪製成一張總圖,結果發現地核結構與海洋相似,充滿了低密度流體,甚至好像還會下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