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世界--地球上的生物圈

2020-09-18 兼愛者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大氣圈、巖石土壤圈、水圈的接觸地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了生命孕育、發生、發展的環境,在三圈相鄰的區域內集中生活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可以這麼說,在地球環境內,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大環境,就可以叫做生物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生物圈中至關重要的第一大圈層,它覆蓋在整個地球表面,無色、無味,由多種氣體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氣層可以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的過多傷害,也可以避免一些宇宙輻射的危害,還可以鎖住水分。

根據大氣的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圈層垂直方向上的不同,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又發現了氦層和氫層。

巖石土壤圈

巖石土壤圈是與人類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圈層,是它支撐起了地球。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是地球的外套。各種化學元素化和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

地殼除了有巖石,還附著著土壤,土壤與植物的關係是最直接的,它是陸生植物生存的基礎。有了它,糧食作物、草原、森林、多種其他植物,才能獲得它們需要的礦物元素、有機肥料、水分。

水圈

地球上的水圈,包括海洋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固體水、地下水、大氣中的水汽。總之,地球上各種形態的水,都屬於水圈的範圍。

地球上的水是在不停循環的,水的循環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

相關焦點

  • 地球還有多少秘密?「黑暗生物圈」被發現,體積是地表海洋的兩倍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在那裡,一些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茁壯成長。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和生物圈計劃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一項生態學綜合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旨在對生物圈及其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研究,並預測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
  • 地球還有多少秘密?「黑暗生物圈」被發現!
    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
  • 地球生物圈正在走向消亡嗎?
    這個理論認為,整個生物圈以及與之作用的周邊自然環境本身可以被視作一個生物體(即蓋亞)。蓋亞在他的理論裡面扮演者「好母親」的角色,即蓋亞可以通過生命活動自動優化地球的環境,使它更加適應生命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理論。也就是我們人類只要擁抱蓋亞,不要人為的破壞生態,那麼地球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好。從環境保護者的角度出發,蓋亞理論不啻於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簡介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發起了一項政府間的科學計劃——「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其目的在於整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續地利用和保護全球生物圈資源,增進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全方位關係。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球系統」的新階段,強調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從整體地球系統的視野,對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理進行研究。、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地球各圈層(巖石圈—土壤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各過程(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連鎖響應。地球系統科學將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巖石圈、地幔/地核作為一個系統,通過大跨度的學科交叉,構建地球的演變框架,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過程和機制,預測未來幾百年的變化。
  • 生物圈|請將半個地球還給大自然
    人類需要生物圈——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在任何給定時間地球上所有有機體的總和,是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地球上所有活生生的植物、動物、藻類、真菌和微生物的加和。生物圈的上層界限由被風暴席捲到萬米高空的細菌構成,其實際高度可能還要更高。
  • 體重240億噸:科學家發現「黑暗生物圈」,遠比人類更有統治力
    我們知道,人類現在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地球統治者。人類目前的總人口已經超過70億,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人類的蹤跡。地球生物圈中,人類主宰著29%的陸地,而海洋生物則主宰著79%面積的海洋。這大概就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了。
  • 漫談地球科學丨文稿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核素是它的細胞,巖漿是它的血液,地震是它的脈搏,火山是它的喉嚨,它朝氣蓬勃日夜運轉,遨遊在廣袤太空,養育著數以億計的生靈。以人類視角看,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最有生氣、最有作為,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1.火山是地球的靈魂在太陽系八大行星及衛星中,除了木衛一以外,只有地球火山活動最頻繁。
  • 芬蘭 · 狼獾 · 生物圈
    芬蘭Lieksa森林是狼獾的主要棲息地之一,那裡僅生存著大約30隻狼獾,每隻雄性狼獾的領地有1000多平方公裡,可見茫茫林海,要想看到狼獾都不是件易事,更別說拍到了。行程上有三個拍攝點,每到一處我便詢問狼獾的蹤跡。在Lassi營地拍攝時,問到能不能保證拍到狼獾,Lassi風趣的指著牆上掛著的麋鹿和烏林鴞標本說,我只能保證每天能拍到它們。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在空間上表現為多圈層體系。198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1986年NASA首次將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作為一個名詞提出;1988年NASA出版了「Earth System Science: A Closer View",提出著名的「Bretherton圖」,展示了大氣、海洋、生物圈之間,在物理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相互作用,標誌著「地球系統科學」的起步
  • 初中生物與生物圈知識點之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1、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實驗) 暗處理 目的:讓葉片內的有機物耗盡 遮光照射 在黑暗處進行,上下兩面要同時遮蓋,遮光和不遮光處形成對比 (1)方法步驟 摘下葉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熱,溶解葉綠素,葉片變成黃白色 漂洗乾淨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存在一個「黑暗生物圈」,生物數量非常多
    除了地表和海洋之外,地球上還有更豐富生命的地方嗎?可能過去的人們會認為地球的生命都集中在地表和海洋,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有科學家意識到,我們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腳下,地球的內部。從古至今,相信有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地球的內部到底是什麼情況?那裡會有什麼?
  • 當地球上的所有事物都不存在了,人類應該怎麼生存?
    如果外星人把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拿走了,人類應該怎麼維持地球上的生命呢?地球的生物圈有多廣?從海洋的深海噴口進入大氣層,這個範圍幾乎是所有生命存在的範圍,假如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那麼我們只能移居到太空生活,或者定居火星。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這是天大與地球的「關鍵對話」,這是倡導生態文明的學術盛會。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 汪品先院士: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 地球科學前沿論壇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2(10): 1473-1488  汪品先院士 | 相關著作  《地球系統與演變》  汪品先 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6  ISBN 978-7-03-057604-0  三十年來「全球變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 2019人與生物圈計劃青年論壇在長白山開幕
    2019人與生物圈計劃青年論壇在長白山開幕 2019-09-1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在世界最深的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關於世界地球日 你知道多少?
    「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  「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有關「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我國大規模的開展「地球日」宣傳活動始於1991年。由中國地質學會建議,並徵得原地質礦產部、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部門和團體的同意和支持,以6個單位的名義向國務院提出了共同組織開展紀念「地球日」的活動請求,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