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圈正在走向消亡嗎?

2020-09-13 楊冬博士

本文原為作者發表在豆瓣上的對《The Medea Hypothesis》一書的書評,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古希臘有一個悲劇故事。伊阿宋率領一幫英雄去高加索一帶奪取金羊毛。在那裡,公主美狄亞愛上了伊阿宋。為了她的情人,美狄亞公主拋棄了自己父親和祖國,幫助伊阿宋得到了金羊毛,並且和他私奔回了希臘。然後,後來伊阿宋為了政治目的決定娶某個城邦的國王之女為妻。絕望中的美狄亞設法毒死了伊阿宋的新婦和嶽父,然後殺死了她與伊阿宋生的子女。所以,美狄亞在千年之下都是「殺害自己子女的母親」的形象。


劇目美狄亞的海報(圖源:慕夏原作,來自於theviennasecession.com)


把地球的地球比作母親是一個很自然的想法。上世紀70年代,James Lovelock提出了蓋亞理論。蓋亞是古希臘神話裡面的地母的名字。這個理論認為,整個生物圈以及與之作用的周邊自然環境本身可以被視作一個生物體(即蓋亞)。蓋亞在他的理論裡面扮演者「好母親」的角色,即蓋亞可以通過生命活動自動優化地球的環境,使它更加適應生命活動。

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理論。也就是我們人類只要擁抱蓋亞,不要人為的破壞生態,那麼地球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好。從環境保護者的角度出發,蓋亞理論不啻於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完美的回答了目前環境遇到的問題(人類忽視了蓋亞),和未來的解決方案(人類需要擁抱蓋亞)。因此,蓋亞可以被認為是環境保護運動中一種新的值得崇拜的神祗。從實際操作角度出發,對蓋亞的崇拜至少可以使人類減少環境汙染,森林破壞等行為,這些無疑是正面的。然而,蓋亞真的存在嗎?

古生物學家Peter Ward不這麼認為。在《The Medea Hypothesis》這本書裡面,Ward論證了所有地球上的生命所具備的一個關鍵特徵就是它們都必須進行達爾文式的進化。因此,任何一種生物需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能做到最高效率的利用資源並繁殖後代。由此推理,生命活動必然傾向於耗盡其周邊資源並且同時向環境中釋放它們的代謝廢物。那麼,任何一種生物的活動其結果必然最終會使周圍的壞境更加不適合該生物的生存。既然每一種生物都對環境具有負面影響,那麼為什麼作為整體會出現能夠改善環境的「蓋亞」呢?

由此,Ward認為,生物圈作為母親剛好相反。她不是蓋亞,而是美狄亞!由此就出爐了「美狄亞假說」。因此,Ward認為地球的生物圈必然最終是自殺性的。

當然,實際上無論是蓋亞還是美狄亞假說都缺乏直接證據。為了尋求證據,Ward回顧了遠古時代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多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由於藍細菌的光合作用,地球大氣中的含氧量逐漸上升。氧氣與甲烷的反應最終使甲烷從大氣中消失,從而使地球溫室效應減弱。由於相對於今天,當時的太陽輻射比較弱,因此地球形成了全球冰川。這個必然會導致大滅絕,其受影響的生物甚至包括了藍細菌本身。「大氧化」及其後果似乎是作者列舉出的最有力的一條有關生物圈具有美狄亞特質的歷史證據。

除此之外,作者還討論到了其它的生物圈自殺性的特徵。特別是陸地植物。陸地植物的繁榮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個是其通過光和作用將大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如果死去的植物在徹底腐爛前被掩埋的話,這些碳就會長期脫離大氣圈,即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降低。第二,樹木發達的根系可以提高矽酸鹽風化的效率,這個淨後果是把二氧化碳轉變成石灰巖。因此也是降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因此,根據Ward的計算,由於陸地植物的「自殺性」行為,地球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不斷下降,最終大氣中的殘餘二氧化碳就不足以維持光合作用了。這個必然導致綠色植物的消失,伴隨之的是食物鏈的崩潰以及氧氣的消失(沒有光合作用補充,大氣中的氧氣將在1500萬年內降低到1%以下,因為氧會與各種還原性物質反應從而形成固態化合物)。


對歷史以及未來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模擬計算 (圖源:Peter Ward《The Medea Hypothesis》)


為了證明上述觀點,作者引用了一些最近發表的模型計算結果。這些結果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確實是一直下降,而且將5億年左右降低到不足以維持光合作用的水平。伴隨之的則是地球上總生物量的減少,並且最終接近消亡。這些研究非常有意思,但是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由於無法得到任何實際的歷史上有關二氧化碳濃度或者生物量的數據,所有上述的變化趨勢都完全依賴計算,而且計算準確與否也無從驗證。這個必然給推理的有效性帶來了一些問題。


對地球歷史上以及未來的生物量的模擬計算 (圖源:Peter Ward《The Medea Hypothesis》)


總體上講,美狄亞假說的價值並不是為我們灌輸一種生物圈必然遭受劫難的「真理」。它的意義是給我們指出另一種新的可能性。即生物圈本身也許沒那麼穩定,沒那麼持久,而「自然母親」對於組成她的各個生命體而言也沒那麼友好。這些新想法至少可以給我們怎麼理解生物的進化,以及怎麼理解我們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人馬座矮星系走向消亡,科學家表示,人類或有幸見證這一刻
    科學家們發現,人馬座矮星系如今正在走向滅亡。起源於它和銀河系的一場碰撞,而這場碰撞之中,它和銀河系之間就好像是獵物跟捕食者的關係,人馬座矮星系沒有一點兒的勝算,所以人類現在或許正在見證著它的消亡。說到人馬座矮星系,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
  • 太陽終有一天會走向消亡,誰將取代太陽?還是就此永無光明之日!
    雖然你,我都沒有辦法看到太陽消亡的那一刻,但是未雨綢繆就像是人類從古至今遺傳下來的一樣。古代皇帝生前就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建造自己的墳墓,在幾千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觀測太陽,預測壽命,尋找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因為太陽必然會有走向消亡的那一天,那麼誰會取代太陽,還是宇宙永無光明之日?
  • 科學看世界--地球上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大氣圈、巖石土壤圈、水圈的接觸地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了生命孕育、發生、發展的環境,在三圈相鄰的區域內集中生活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可以這麼說,在地球環境內,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大環境,就可以叫做生物圈。
  • 地球還有多少秘密?「黑暗生物圈」被發現!
    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
  • 地球還有多少秘密?「黑暗生物圈」被發現,體積是地表海洋的兩倍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在那裡,一些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茁壯成長。
  • 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熵增定律,宇宙中的一切最終都會走向消亡
    可以說就是因為熵增,宇宙中的事物才走向了消亡。人類會衰老死亡;恆星會因燃料耗盡而「死亡」,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而行星,會被恆星生命結束時變成的紅巨星吞噬;甚至黑洞,也將持續蒸發,直至最終爆炸而消亡!
  • 民政局公布2018年「離婚數據」,專家: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
    民政局公布2018年「離婚數據」,專家: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文/小魚「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如果能相依相伴一輩子,那將是千年一遇的緣分。是錢的錯嗎?是人心的變化!201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離婚人數超過了當年的結婚總人數,有196.1萬對夫妻選擇結束婚姻長跑,而結婚的人數只有120.5萬對,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下去,都將變成單身狀態嗎?而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公布後,大家驚訝的發現,1季度的離婚人數,已經快達到了100萬對,夫妻本是同林鳥,離婚之後各自飛。
  • 人類正在加速走向命運的終點
    如圖所示,人類認知思維演化正在進入第四階段,即數理認知思維階段,趨勢曲線走向的主要特徵是,時間愈來愈短,趨向零;而認知演化速率愈來愈大,趨向無窮大。   這說明了什麼呢?不妨再來看看人類(智人)自身演化趨勢曲線,又究竟是怎樣的曲率走向。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白化前後的珊瑚礁對於在地球上存在長達 5 億年,面臨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都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的珊瑚來說珊瑚礁三角區裡遊人如織有人稱,消亡中的珊瑚礁是"正在消失的富饒"。這消失的富饒不僅僅是針對於海洋世界裡的生命,同樣也深深影響著人類。至今,東南亞一帶有關於珊瑚的觀光旅遊活動仍然是十分興盛的。
  • 宇宙會比我們先消亡嗎?
    但在天文學界們的眼裡,以上這些或許都並非地球可能面臨的最大威脅,我們地球的終極命運其實早就已經註定。那就是被太陽吞噬,解體,消失。對於地球這樣的終極命運,我們人類是無能為力的。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根據一些研究未來的科學,包括美國加州大學的天文學家格裡高利·勞林(Gregory Laughlin)的說法,我們的未來前景卻是相當光明的。
  • 生物圈|請將半個地球還給大自然
    人類需要生物圈——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在任何給定時間地球上所有有機體的總和,是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地球上所有活生生的植物、動物、藻類、真菌和微生物的加和。生物圈的上層界限由被風暴席捲到萬米高空的細菌構成,其實際高度可能還要更高。
  • 地球上的生命為何都會走向死亡?生命死亡後會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冉冉升起的地球,生命全在這顆星球上 夜空當中璀璨的恆星,有的正在燃燒,有的正在熄滅,正是這些恆星的成長與死亡,才有了我們人類的出現,所以,即使遙不可及
  • 他們可能已經消亡了
    如今,人類已經能夠藉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了解宇宙正在不斷膨脹,而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走出太陽系,所以尋找外星文明也變得十分不易。準確來說,人類在進入太空時代以前,對宇宙的了解仍然比較片面。古人對此甚至充滿恐懼,認為隕石是上天的懲罰,並不知道地球之外的空間裡每時每刻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物理學家費米提出問題,外星文明都在哪裡?
  • 50億年後,太陽將會消亡,我們人類能找到下一個家園嗎?
    我們人類非常喜歡一個詞語,那就是「永恆」,但是「永恆」只存在於文化概念中,在科學概念中「永恆」兩個字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一天,包括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消亡的一天。
  • 李銀河:婚姻式微——婚姻制度最終會走向消亡
    在奇葩大會上,李銀河老師談到了婚姻制度本身出現的問題,探討了關於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婚姻制度即將消亡」這麼說其實並不準確,應該是:婚姻制度開始式微,開始走向下坡路了。
  • 國人離婚率連續15年上升,李銀河預言婚姻制度將消亡,你相信嗎?
    看了這些數據,有人甚至想起了社會學家李銀河的一個預言:婚姻制度最終將消亡。因為,伴隨時代與社會的進步,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與權利去爭取內心渴望的愛情與幸福,婚姻被賦予的其他功能諸如傳宗接代、穩定生活等正在被淡化與降低,於是,有牢固感情基礎的婚姻變得更加稀缺與難得,這也是國人婚姻數據演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李銀河預言婚姻制度將消亡,看似有點危言聳聽,但其出發點卻是強調愛情對於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 經濟學人 | 中國科幻正在走向世界
    》正式上線 Netflix,也讓該片成為首部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電影。China’s grand, gloomy sci-fi is going global中國宏大而黑暗的科幻電影正在走向世界In the future, when the Sun runs out of fuel and begins to expand, Earthlings dig thousands of mountain-sized rockets
  • 人類正在屠殺地球!科學家警告:如果繼續破壞,自然終結將變現實
    近日,一位氣候變化、環境領域的權威科學家表態稱,如果我們繼續破壞地球,自然世界的終結和第六次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將不再是預言。根據普遍共識,世界正在走向全球性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有可能將僅佔地球表面19.2%的陸地淹沒在海水之下,而那些倖免的土地則將遭受乾旱和極端熱浪的襲擊。但是,並非所有的希望都已破滅,一些專家認為,人類仍然可以扭轉困局,避免在這次氣候變遷中完全被殲滅。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
    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生物組組長王躍雲博士把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生物群落稱作「黑暗生物圈」。「陸地上的生命系統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支撐,而熱液區生態系統的基礎則來自化能自養細菌的化能合成過程。」王躍雲說。 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
  • 太陽系末日若上演,太陽消亡,地球的結局會怎麼樣?
    恆星太陽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而太陽與我們人類一樣,也存在著生老病死,那麼恆星太陽是如何誕生和消亡的,恆星太陽的消亡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如果太陽系末日上演,太陽消亡,地球的結局會怎麼樣?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的一片星雲中,而此時的太陽正值「壯年」,大概還要45億年才會迎來消亡。恆星——太陽的消亡既然太陽最終會「消亡」,那你們是否想過,在太陽「消亡」之前,它都會經歷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