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 底物不同催化模式也不相同——嗜熱菌蛋白酶對短肽的雙向催化研究

2021-01-19 中國化學會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白碩課題組設計了一系列Fmoc修飾的二肽,對嗜熱菌蛋白酶(Thermolysin)對短肽的選擇性催化作用進行了研究。實驗和計算模擬的結果表明,Thermolysin偏向催化特定的底物模式,該底物序列在連接Fmoc的第一殘基為親水性胺基酸,第二殘基為疏水性胺基酸。根據不同的底物設計,可控制Thermolysin催化短肽向水解或縮合兩種完全相反的反應方向發展。利用Thermolysin的雙向催化作用可實現一鍋法對短肽胺基酸序列的改變,並伴隨著凝膠-溶膠-凝膠的轉換。



 


短肽自組裝水凝膠的製備主要有兩種方法:化學合成法和酶催化法。其中,酶催化誘導自組裝策略可通過選擇性的短肽催化反應,協助短肽分子合成及有序排列,從而對組裝過程產生高度控制。嗜熱菌蛋白酶(Thermolysin)是一種具有熱穩定性的金屬內肽酶。隨著短肽自組裝技術的發展,Thermolysin在肽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利用Thermolysin調控短肽的自組裝行為並製備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和形貌的短肽的研究越來越多。在以往的研究中,通過大量的酶抑制劑和分子模擬對Thermolysin的結構和催化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Thermolysin更傾向於催化含有疏水側鏈的底物。但由於不同肽分子與酶結合的複雜性,目前還沒有關於肽序列對Thermolysin催化反應作用機制影響的相關研究。因此,研究Thermolysin對短肽序列的結合能力和催化作用對酶催化誘導短肽自組裝領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通過分子層面設計改變胺基酸序列的親疏水性及羧基端,Thermolysin的催化作用在不同的底物中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催化反應會朝著完全相反的水解或合成反應發展。底物的疏水性是酶的活性位點結合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因此,在分子水平上,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白碩課題組設計了具有不同末端胺基酸的肽序列,採用HPLC測定Fmoc-二肽轉化率,並利用分子動力學(MD)模擬計算Fmoc-二肽與Thermolysin的對接複合物,在100 ns內計算Thermolysin的Cα原子的均方根偏差(RMSD),以評估MD模擬的穩定性。為了進一步研究二肽與Thermolysin之間的相互作用,利用MM-PBSA進行了結合自由能的計算,結果顯示Fmoc-二肽中胺基酸殘基的序列及親疏水性及會影響Thermolysin催化位點的結合能力,進而影響催化效率(圖1)。


圖1


進而,作者研究了亮氨酸醯胺衍生物(L-NH2)與Fmoc-X結合使用(其中「X」=Y,L,T,S),以探究Thermolysin引發短肽衍生物的縮合反應。當Fmoc-X與L-NH2的摩爾比為1:2/1:4時,隨著時間的延長,Thermolysin催化的縮合反應效率將達到一個恆定值,且Fmoc-胺基酸的疏水性越高,Fmoc-二肽的轉化率越高(圖2)。因此,可以推測Thermolysin在縮合反應中對疏水性胺基酸有更強的動力學偏好。


 圖2


最後,利用Thermolysin的雙向催化作用,通過一個兩步反應可實現一鍋法改變Fmoc-二肽序列(圖3)。第一步,在Thermolysin的催化作用下Fmoc-YL逐漸分解為Fmoc-Y和L-COOH;基於Thermolysin催化的縮合反應,第一步反應產生的Fmoc-Y與後續添加的Y-NH2反應生成Fmoc-YY-NH2。酶催化的兩步反應完成了從Fmoc-YL-COOH到Fmoc-YY-NH2的分子結構轉變,。從宏觀上來看,這個兩步反應經歷了凝膠-溶液-凝膠的變化。相應地,這種酶觸發的二肽自組裝體系的形貌、二級結構及力學性能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圖3)。


 圖3


在文末,作者指出通過對二肽底物的分子設計,胺基酸的序列和疏水性對Thermolysin的催化反應類型和催化效率有很大影響。通過控制Thermolysin催化水解和縮合的雙向反應,設計並進行了一鍋-兩步反應以實現Fmoc-二肽序列的轉變。此研究對於通過Thermolysin在分子水平精確設計和控制肽序列、二級結構、組裝形態和力學性能,並進而調控肽自組裝水凝膠性質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該工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並在官網「Just Published」欄目上線。


文章詳情:

Role of Thermolysin in Catalytic-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Fmoc-Dipeptides

Meiyue Wang , Qiansen Zhang , Honglei Jian , Shijie Liu , Jieling Li , Anhe Wang , Qianqian Dong , Peng Ren, Xin Li & Shuo Bai*

Citation:CCS Chem. 2020, 2, 317–328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0.201900116




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獨立出版的旗艦新刊,所有作者讀者免費發表和閱讀(Diamond Open-Access)。

CCS Chemistry網址: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journal/ccschem

Facebook: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

Twitter:  CCS Chemistry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CCS Chemistry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CCS Chemistry發表的最新傑出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底物不同催化模式也不相同——嗜熱菌蛋白酶對短肽的雙向催化研究
    短肽自組裝水凝膠的製備主要有兩種方法:化學合成法和酶催化法。其中,酶催化誘導自組裝策略可通過選擇性的短肽催化反應,協助短肽分子合成及有序排列,從而對組裝過程產生高度控制。嗜熱菌蛋白酶(Thermolysin)是一種具有熱穩定性的金屬內肽酶。
  • CCS Chemistry | 新型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義豐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餘志祥課題組合作,利用氮雜卡賓-硼自由基的獨特反應性能,實現了一類新型的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為喹啉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通過機理研究,證實了該轉化歷經了一個罕見的碳-碳三鍵重組的過程。
  • CCS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課題組使用本組發展的手性螺環胺基膦配體SpiroAP成功實現了鎳催化芳基硼酸對芳基烯烴和1,3-共軛二烯的不對稱氫芳化反應,為手性1,1-二芳基烷烴和手性烯丙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 CCS Chemistry | 聚集誘導首次實現可見光催化芳基端烯[2+2]環加成
    然而受制於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以及三重激發態能量,芳基端烯,尤其是貧電子端烯,很難通過可見光催化活化。近日,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課題組首次報導聚集誘導端烯分子發生高效的光催化[2+2]環加成反應。作者通過詳盡的對照實驗、動力學分析以及光譜數據揭示了芳基端烯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的聚集體擁有比單體更低的三重態能量。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酶催化生物體內化學反應是維持生命代謝有序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
  • CCS Chemistry | 西南大學鄭鵠志:你不知道的ATP——雙酶活性催化...
    細胞內H2O2的過量積累會引起細胞損傷,西南大學鄭鵠志課題組通過研究證實了ATP具有pH依賴的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雙酶活性,可發揮催化作用消除過量H2O2,協助維持細胞穩態。
  • 生物酶催化技術行業研究
    1.生物酶的定義生物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部分為蛋白質,也有極少部分為RNA。生物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像其他蛋白質一樣,酶分子由胺基酸長鏈組成。其中一部分鏈成螺旋狀,一部分成摺疊的薄片結構,而這兩部分由不摺疊的胺基酸鏈連接起來,而使整個酶分子成為特定的三維結構。
  • ...衣藻中去甲基化酶CMD1催化以維生素C為底物的5mC去甲基化修飾機制
    DNA甲基化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是表觀遺傳學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與基因組印記、X染色體失活、轉座因子抑制、衰老和癌症發生等密切相關,因此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Cp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在甲基化轉移酶(DNMTs)的催化下,發生甲基化的形成5mC。目前發現5mC廣泛分布於原核與真核生物中。
  • 生命起源研究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9月25日的Science雜誌刊載了一項研究,科學家構建了以水、氮氣、硫化氫、氨氣、氰化氫、甲烷作為起始反應物的自主催化網絡。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 生命怎樣起源?從基底反應物到整個網絡的迭代過程 6種反應底物之間首先相互組合反應,形成第一代反應產物。第一代反應產物和原始底物一起,開始下一次迭代。經過這樣的多輪迭代,就形成了複雜的反應網絡。經過7代反應,已經形成規模龐大的網絡。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當質子化狀態從結構中不清楚時,可以明確考慮這兩種情況,並可以評估其對反應能譜的影響。雙核鋅酶雙氫乳清酶就是很好的例子,考慮了Asp殘基的兩種質子化狀態,分布計算建模,研究不同的反應機理。研究人員通過建立280個原子的模型來探究StEH1對映體形成原因。觀察活性位點的結構發現,SO底物可以兩種不同方向結合,即芳香環指向酶內部(稱為「內」方向)或指向外部(稱為「外」方向)。計算得出底物的兩個對映體的兩種結合模式之間的能量差異非常小,因此,對於機理研究,必須將它們全部視為起始酶-底物結構。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雖然TET蛋白與包含5mC修飾鹼基的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已經被報導,但TET蛋白識別和區分胞嘧啶C5位不同修飾基團以及催化5mC發生連續氧化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因此,研究T7H的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機制可以增進對TET蛋白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氫...
    過渡金屬催化的烯烴不對稱氫芳基化反應是一種簡單、高效合成手性芳香烷烴化合物的方法。目前此類反應按機制分主要有兩種類型:經過芳烴C–H鍵活化的氫芳化反應和採用負氫試劑的還原氫芳化反應,但均存在局限性。前者需要難以脫除導向基團的芳烴作底物,後者產生廢料比較嚴重,反應不綠色。南開大學周其林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發展簡單、高效、高選擇性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
  • 曹睿/王博:MOF限域空間催化-晶體工程助力鎖定催化位點
    水解反應,並利用不同pH值下催化活性研究和晶體工程方法確定了限域通道和通道中的吡啶基團均對催化水解反應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pH條件下KLASCC-1的催化活性研究結果如下:在pH≥9.0時,底物沒有發生水解;在pH = 8.3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根離子和醇;pH在7.0-8.3之間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酯,甲酸根離子,和醇;在pH = 7.0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酯和醇。
  • 生命起源研究的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揭示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9月25日的Science雜誌刊載了一項研究,科學家構建了以水、氮氣、硫化氫、氨氣、氰化氫、甲烷作為起始反應物的自主催化網絡。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生命怎樣起源?從化學網絡中找線索生命起源問題的關鍵挑戰,是追蹤少數幾種原始的基底反應物怎樣構建起重要的生命組件並湧現出自生成主體。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與實驗室試管燒瓶中的化學反應不同,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多由酶催化,酶作為生物催化劑促進化學轉化,具有環境友好、催化劑負載量低、選擇性高、可持續性、條件溫和、可進化性等特點。因此,酶催化在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不過,天然酶也存在容易失活、底物範圍窄等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Frances H.
  • CCS Chemistry | 新發現:MonM,原來你是這樣的一個酶
    生物合成研究揭示參與mononaridin生物合成的MonM是一個具有豐富催化多樣性的N-甲基轉移酶。利用MonM的催化特性,張琪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溫和高效的多肽抗生素螢光標記方法。南京大學梁勇課題組通過DFT計算,解釋了烯丙基轉移反應更具優勢的化學機制。
  • 有吸引力的非共價相互作用實現自由基反應的對映選擇性催化
    有吸引力的非共價相互作用實現自由基反應的對映選擇性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0:41 劍橋大學Robert J.
  • CCS Chemistry | 分散催化、聚攏回收, pH就能調節!這個催化劑真是...
    可以通過簡單調節催化體系的pH值,實現單金屬原子單分子膠束催化劑的可逆聚集與再分散,從而實現了催化活性的「開關」功能和便捷的回收再利用能力。一直以來,聚合物自組裝及其在催化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備受關注。一般聚合物組裝體通過負載金屬納米粒子,形成金屬納米粒子-聚合物雜化組裝體,實現對多種反應過程的催化作用。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不過酶催化反應研究相當複雜,無論實驗還是計算模擬都充滿挑戰,這主要是因為酶反應過程的多尺度特性[1]: 如圖1所示,反應底物化學鍵斷裂與生成、蛋白局部胺基酸殘基的運動往往在飛秒到皮秒的時間尺度,若要描述溶劑分子例如水的動力學行為至少需要皮秒時間尺度,蛋白a-helix、b-sheet等二級結構運動周期在納秒級別,而蛋白(酶)摺疊等高級結構形成的時間尺度則更長,位於微秒到毫秒之間。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