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36屆浦東新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進才北校落下帷幕。這個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科創盛會,今年採用線上線下同步結合的方式開展,共收到來自全區青少年申報的1846個項目。經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領域專家的評審,177個項目喜獲一等獎。
十中取一,這些一等獎項目勝在何處?閉幕式上,參與評審的專家詳解評審過程,透露了獲獎秘笈。
帶著親手製作的手持式強吸力飛蟲捕捉器,上海民辦張江集團學校初三學生楊家懿走上閉幕式的舞臺,面對觀眾和專家分享了發明過程。疫情期間宅家在線學習,他開始研究怎樣能把家裡的小蟲子輕鬆消滅。他發現,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類捕蟲器,但無論是誘蟲補殺、飛蟲網拍還是捉蟲網兜,都有各自的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用起來比較費力,且飛蟲容易逃脫。於是,這個愛思考的男孩獨闢蹊徑:利用家裡的吸塵器改裝成捕蟲器,使它產生吸入氣流,從而大大提高捕蟲效率。經過兩次拆裝實驗,第二版捕蟲器獲得了成功。在學校老師的輔導幫助下,他進一步改進這一發明,最終拿下了此次大賽發明創造類一等獎。
「獨特、有效、匠心、簡單。」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韓正之在點評中直言:這個項目之所以能評上一等獎,正是因為它具有這四個特點。所謂「獨特」,在於楊家懿改變了捉蟲的思路,想到了吸力這個新方法;所謂「有效」,是因為評審現場見證了這一發明的實際效果;所謂「匠心」,在於發明改進的過程中,楊家懿不斷改進閥門的設計;所謂「簡單」,是因為發明創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解決方案並非越複雜越好,簡單就是美。韓正之教授的精彩點評,激起了熱烈掌聲。他總結:「這一發明沒有用到看似高大上的技術,但它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探索特點,切合大賽的宗旨:擁抱生活、熱愛科學。所以,這個一等獎當之無愧!」
無獨有偶,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秦浩正,也在閉幕式上談到了他對科學論文一等獎評選標準的理解:選題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善於學習和思考,能夠得出一定的成果。他認為:「社會科學在中學裡並非強學科。相比成就,我們更看重學生在創新科研過程中獲得的成長。」
從小小發明人到真正的科學家,孩子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不久前舉辦的主題圓桌論壇上,幾位科學界大咖和浦東小發明家面對面時寄語,真正的探究學習,需要懷著好奇心、多問幾個為什麼,需要在思考中培養邏輯思維及批判性思維。他們強調:青少年參加科創活動不用太在意比賽結果,要好好享受研究過程。
「創新·體驗·成長」,正是第36屆浦東新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主題。區教育局副局長陳強表示,浦東新區是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科創中心的主戰場。浦東的每一所學校,都肩負著培育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大賽推進了新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的發展,成為激發浦東學子創新能量的平臺。他期待,通過大賽這一機制,在更多孩子心中點燃科學夢想。
文字:符佳
攝影:倪竹馨
編輯:張紫薇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來源:浦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