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的後浪?深度扒皮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

2021-01-12 騰訊網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小馬哥的春天

作為四大天坑的勸退土博,深知後浪勇猛而前途岌岌可危,然而當看到這幾天沸沸揚揚的科創大賽獲獎作品如直腸癌、脂肪肝等高難度課題時,我的手指還是微微有些顫抖:難道後浪已經這麼浪了??!

於是我懷著膜拜的心情打開了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的網站,我承認,當我打開網頁的一瞬間,手指再次微微顫抖了一下:石墨烯,鋰硫電池,生物傳感器,螢光探針這些碩博們兢兢業業想要解決的課題中學生們竟然信手拈來?作為985的本科生,我們當年可是畢業時才對科研有了一知半解的概念啊!

更令我驚異的是,2019年獲得一等獎的作品,竟是利用同步輻射研究鎂硬度的熱處理過程,要知道,同步輻射全國也不過幾臺而已大多數高校教授排隊一年都未必能用上而來自東莞的高二學生竟然有大把的時間親自操作儀器進行原位研究(見官網相關圖片),這中學生有點不簡單啊。

在採訪中,這位高二的曾同學介紹道,該項目一年半完成四月立下課題,七月著手,九月結束學習參加比賽(新聞來源:東莞時間網)。what?這是什麼速度?這是在侮辱辛勤搬磚的廣大研究生們嗎!要知道,這裡面分析手段如XRD、TEM、同步輻射等以及相關材料學方面的機理,兩三年也學不完啊!然而,曾同學不僅圓滿完成,而且還發了一篇中文的文章,厲害不厲害?

有趣的是,這篇2019年發表於《航空材料學報》的文章除了曾同學,還有一名周姓的通訊作者,所以是周老師指導了曾同學?

非也,我在上海交通大學的網站搜素發現,上圖中的「周老師」,其實系在讀博士研究生很「巧合」,其導師也姓曾,根據學院介紹指出,其為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合金強韌化理論方法與鎂合金設計製備。

所以,

高二學生如何會對生僻的鎂合金時效研究產生興趣、並且從立意上敏銳地站到了同步輻射研究這麼高的層次?

曾同學「機緣巧合」來到了同姓曾的大牛課題組進行試驗,而發表文章時的通訊作者為博士生???

曾老師…為何不當通訊作者?

實在匪夷所思,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讓人腦補出一個此地無銀的故事啊。

無獨有偶,來自石家莊的範同學也輕而易舉的研製了一種高比能硫/石墨烯-鋰二次電池,這課題可是科研熱門研究領域、天坑專業研究生常見方向啊。

範同學敏銳地把握了這一點,她製備了硫/石墨烯複合材料,並得到了「在0.3 mA.cm- 放電電流密度下,電池首次放電比容量達1150 mAh.g- ,循環20次後容量仍保持在800 mAh.g- 以上」這樣的結論。不知何種原因,其主頁沒有實驗數據圖片,因此無法驗證更多實驗細節信息。

然而即使是如此看似正常的蛛絲馬跡,也有怪異之處。

中國知網顯示:在以河北科技大學為申請人的名為「一種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使用」專利中,第一發明人李老師,其技術主要內容與範同學的參賽作品基本類似,都是硫/石墨烯複合正極材料在二次電池中的應用,明明範同學的功勞不小,她竟然被排在了最後一位,實在是太奇怪!

如果說範同學沒有參與專利的研究,那後面的事情就再次自相矛盾了。

這一專利的第四發明人,是研究生李同學,據中國知網顯示,李同學師從河北科技大學李景印老師,其論文研究方向也是為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製備。巧合的是,在其發表的年會文章上,範同學並未在作者一欄中,李同學製備的硫/石墨烯複合材料測試後卻得到了與範同學一樣的容量(即使在循環20次後):「在0.3 mA.cm- 放電電流密度下,電池首次放電比容量達1150 mAh.g- ,循環20次後容量仍保持在800 mAh.g- 以上」。

所以,這兩個人完成的是一個實驗嗎?怎麼會得到完全一樣的電池測試數值?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我想只有範同學將其主頁上的實驗數據公開比對,才能大白天下、以正視聽吧。

好啦,如果你覺得前面兩位同學的事跡雖有可商榷、質疑之處,但也並沒有直接的實錘證據,有捕風捉影之嫌,畢竟移花接木之後產生的模糊邊界讓人很難分辨。那麼,下面這幾個例子,可以說是肆無忌憚膽大包天逆天而行了!看好了,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何同學,製備了高催化活性複合碳材料解決水汙染問題,我是真心佩服,高二的學生竟然知道熱解金屬有機框架(MOF)製備碳材料,這可是化材製備常見套路啊,後浪不給活路了!

這是官網上展示的圖片,左邊是用3d max做的示意圖,右邊是實物圖。

尷尬的是,這圖片怎麼跟發表在Dalton Transactions期刊上、署名為西北師範大學的一篇文章一模一樣呢?從實驗流程圖到實物圖片,可以說是完全一樣,第一作者為Zhi同學,何同學也並非其中的共同作者啊。所以為何西北師大化學院的文章與西北師大附中高中生的科創作品完全重複了?是巧合嗎?我不信!

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的徐同學,製備了一種金納米簇螢光探針,並取了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名字「天山雪蓮」,結論中指出:「所合成的BSA-AuNCs粒子平均粒徑為1.5 nm,在紫外燈下發出紅色螢光。在經45 ℃旋蒸,BSA-Au NCs激發波長與最大發射波長在處理前後無明顯變化。當NO溶液濃度為0.05 - 0.35 mM時,BSA-Au NCs溶液相對螢光強度(I0-I)/I0與NO溶液濃度之間存在線性關係,該BSA-Au NCs螢光探針對NO的檢測線性範圍是0.05 - 0.35 mM,其對NO檢測極限為0.017 mM」,多麼完美的數據!然而,這朵雪蓮的心有些黑啊!

項目相關圖片給出了一張上海交通大學的證明,其中指出徐同學是在上海交通大學萬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化工學院都給蓋章認證了呢!看到這,徐同學可以說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了,畢竟985高校都給證明了這還能有假?

然而,尷尬的事兒再次發生了,在萬教授指導的碩士生論文中,我驚奇的發現,流程圖幾乎一模一樣區別在於顆粒的顏色一個為灰色、一個為黃色(如果這也算實質區別),實驗數據中,螢光光譜圖兩者可以說是100%相同,還是巧合嗎?!

結論裡,除了部分句子換了語序,得到的實驗現象、粒子的尺寸、線性範圍及檢測限(標黃部分)等與徐同學的一模一樣,真的是科學史上的奇觀了。

來,繼續!

重慶第八中學的謝同學進行了電致化學發光比率型生物傳感器在次黃嘌呤檢測中的應用研究,該同學做實驗非常認真,有圖片為證哦!

然而,尷尬如約而至,在西南大學左同學的碩士論文中,找到了一模一樣的實驗流程圖和實驗數據!你還是從前那個數據,沒有一絲絲的改變!所以拿著移液槍細心做實驗的謝同學真的非常認真呢!

寫到這裡,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麼多中學生的數據與高校研究生的論文重複絕非偶然,雖然這只是冰山一角,但背後為了取得考試加分、保送資格等利益的黑心昭然若揭,而且操作地如此堂而皇之,實在是罕見,令人髮指!

聯想到前幾天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的後續,研究院爸爸的致歉毫無誠意竟然使用「過度參與」這一藉口來搪塞學術腐敗一事,央求大家的寬容和諒解,緩解孩子的精神壓力。我實在哭笑不得,有些科研人員真的是毫無底線、毫無廉恥之心!

當你用見不得人的手段為孩子謀錦繡前程的時候,你的精神狀態可好?孩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是否參與本課題了嗎?小小年紀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取得不義的榮譽,如不糾正,長大可還得了?如果詭辯可以導致大是大非的立場,可能這也是對我們科研體制的莫大諷刺了。

另一方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秘書處對於該事件的處理更是讓人意難平,通告指出該項目違反了「項目必須本人書寫」的規定,僅僅撤銷該獎項,那麼,對研究院爸爸的處理?研究院的聲明呢?有劣跡的研究者是否適合繼續擔任研究院的職位,如何指導學生?除了這一個事件,其它獎項是否有貓膩呢?如何讓機制在陽光下運行,避免更多的類似事件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可能也需要深入的思考。

同時,我仍然感到心寒,科研事件在公共輿論的空間中所佔比例本身已經甚小,也許過幾天風聲一過,一切又都是歲月靜好了。如果只能用這微小的輿論勢力來倒逼科創大賽揭示自身的造假醜聞,從而糾正一些陳年的錯誤,獲得一些討論空間,那這無異於螳臂當車,可悲至極。

作為底層的科研民工,我們普通的研究者每日如履薄冰、對實驗小心求證,不敢觸碰科研造假的紅線半步,對科學充滿了敬畏之心。誰曾想,在青少年科創大賽這個看起來光鮮、實則隱秘的角落裡,背後某些高校科研人員的黑手竟然裹挾著中學生進行著如此骯髒不恥的行為。

我們已經習慣了接受和自嘲,恰好我國體制中也沒有頗有影響力的「科研共同體」監督科研環境,針砭時弊。不發聲才是最好的立場,畢竟大家對「潛規則」已經心知肚明,司空見慣。可是,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善良的沉默才是助紂為虐,你的默許和不較真是學術腐敗一次又一次的免死金牌。

我想我們理應憤怒,也許正是由於沉默的大多數,才讓科研造假如此猖狂;我想我們值得憤怒,整肅不義和虛假,才能維護大多數科研者的利益;我想我們必須憤怒,只有增加試錯成本,零容忍科研腐敗,讓違反規則者如過街老鼠、名聲掃地,才能盼來風清氣正的朗朗乾坤。

青少年科技創新本身是孕育科技成果、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港灣,如果缺乏基本的公開公正,成為拼爹、拼資源人脈的名利場,也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衷心希望該大賽將來能弘揚正能量、越辦越好。

如何形成良性的學術氛圍、邁向科技強國,可能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江海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展太驚豔~
    11月6日下午,在第五屆江海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展現場,創作者新民小學學生黃明樂向參觀展品的嘉賓介紹道。>當天,由江海區科協、區教育局、區文明辦、共青團江海區委主辦的2020年第五屆江海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展及頒獎典禮在江海區科技館舉行。
  • 瓜州少兒科幻畫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中新網甘肅新聞9月7日電 據甘肅省科技廳網披露,近日,為期6天的全國第3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重慶市落下帷幕,瓜州縣選送的少兒科幻畫《蔬菜健康成分檢測儀》榮獲一等獎。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參賽國別最多的青少年科技賽事。
  • 實驗小學在全國青少年AIOT科技作品大賽中喜獲佳績
    近期,2020年全國青少年AIOT科技作品大賽落下帷幕,漳平市實驗小學選送的兩個作品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均榮獲小學初級組三等獎。據了解,2020年全國青少年AIOT科技作品大賽,是由北京大學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科技作品大賽,旨在響應國家支持人工智慧發展政策,推廣普及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科普知識,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科學素養、科技視野,支持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發掘優秀科技項目與技術創意。
  • 2012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少兒科幻畫獲獎作品
    合肥奧數網訊:2012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少兒科幻畫獲獎作品名錄如下,包括獲獎作品名稱以及學校等信息:(延伸閱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展示)   2012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少兒科幻畫獲獎作品名錄
  • 零陵區選送作品分別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科幻畫類...
    紅網時刻6月27日訊(零陵站記者 楊坤 通訊員 楊超 何嘉麗 楊贇)6月25日下午,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結果公布。永州市零陵區選送的作品《洩洪抗旱系統》《全自動空中消防隊》脫穎而出,分別獲科幻畫類全國一、二等獎。
  • 重慶兩位小學生調查作品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建議把大轟炸相關知識寫入鄉土教材  本報訊 (記者 匡麗娜)為期6天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於7月25日在澳門落幕。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魏子博和李梓豪參賽的作品《探尋歷史遺蹟,發掘抗戰精神——重慶市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認知情況調查》獲得青少年項目一等獎。
  •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向「成人化」說不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向「成人化」說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1:16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八月四日,第二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雲南昆明閉幕,各個獎項花落誰家均見分曉,所有選手經過公開展示
  • 看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結果,研究生畢業的我自閉了
    金磊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現在的中小學「後浪們」,到底強到了什麼地步?看了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結果,我快自閉了。但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規則中,明確指出參賽作品應該滿足「三自」原則,即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製作和撰寫。那麼,同樣的數據、同樣的結果,到底是誰的結果?若是張某的碩士論文結果,那麼彭某珊的研究是如何入圍這個獎項的?
  • 廬陽區2011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獲獎名單
    合肥市壽春中學在廬陽區第七屆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比賽中取得佳績!以下是合肥市廬陽區2011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獲獎名單: 廬陽區2011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獲獎作品名單
  • 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30個作品獲發明類一等獎
    惠州市第十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這裡舉行,來自各縣(區)和市直學校的8支代表隊607名師生,帶著621個項目前來參賽。經過評委評選,惠州市第一中學(初中部)的作品「一種方便攜帶的迷你保鮮袋」,惠州市實驗中學的作品「電鍍除油除蠟清洗水採用納米碳+陶瓷膜過濾回用系統」,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的作品「5G高鐵軌道螺絲警報器」,陳江五一小學的作品「防溺水救援箱」,仲愷中學的作品「智能語音沐浴房」等30個項目作品獲得惠州市第十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新項目作品發明類一等獎。
  • 中小學生全國競賽「白名單」公布,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未列入
    教育部近日公布2020至2021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分為自然科學素養類、人文綜合素養類、藝術體育類三類,活動總數由去年的29項增至35項,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以及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均入選,世界機器人大賽等14個項目為新增,去年還在名單之列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今年未列入
  • 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側記
    編者按:剛剛閉幕的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展示了我國青少年的「最強腦洞」,也讓我們發現了一大批具有科研潛質和創新天賦的青少年。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剛剛閉幕的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下稱創新大賽),展示了我國青少年的「最強腦洞」,也讓我們發現了一大批具有科研潛質和創新天賦的青少年。
  • 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頒獎 新型晾衣杆捕鼠神器這些小發明很接...
    記者 伊永軍 攝華龍網4月9日20時02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9)日,以「體驗 創新 成長」為主題的第32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西南大學附屬中學落下帷幕,並舉行了頒獎儀式。部分獲獎選手將參加今年8月在杭州舉辦的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tql:奔湧吧,後浪!
    這一來,可謂是引起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地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消息一出,網絡上對相關獲獎項目的質疑聲立即爆棚,更有知友直接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起了實名舉報。
  • 市小蘭若湉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少兒科幻繪畫一等獎
    龍泉新聞網訊(記者 嘯武 通訊員 黃冰梅)近日,從「第2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傳來喜訊,我市實驗小學蘭若湉同學的作品《太陽能空中停車場》獲得全國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一等獎,另有綠谷外國語小學鄭易洲同學的作品《未來學校》獲浙江省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二等獎,楊錦鴻同學的《機器人保姆》作品獲浙江省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三等獎。
  • 我州舉行第3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首屆機器人大賽
    科技點亮希望 創新改變世界我州舉行第3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首屆機器人大賽為獲獎選手頒獎。近日,以「創新 安全 綠色 成長」為主題的甘孜州第3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首屆機器人大賽在州民族體育館舉行。
  • 海南省「全國科普日」青少年徵文大賽舉行複評
    近日,2020年海南省「全國科普日」青少年徵文大賽複評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舉行。2020年海南省「全國科普日」青少年徵文大賽活動一經發布就得到了全省中小學生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他們放飛想像的翅膀、展現科技創新的思維,利用課餘時間撰寫科技幻想、科技活動感悟等各類科普文章。
  • ...九江市鶴湖學校在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獲得...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張彩雲報導:多日的陰雨連綿終於迎來今日的朝陽,11月30日利用晨會時間,九江市鶴湖學校體衛藝處為剛結束不久的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中獲得佳績的同學進行了頒獎。  晨會上,由體衛藝副主任夏紫君依次宣布獲獎學生名單及獲獎作品等級。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得科技創新大賽獎
    2020年7月13日,也就是今天,各大網站紛紛刊登了一個轟動全國的新聞——我國昆明市的一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真是厲害了,如此高深的課題,就是重點大學生畢業出來的,從事科研工作幾年要寫出來也是很不容易吧?
  • 「探知未來」2017年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北京站完美收官
    千龍網北京12月4日訊  12月3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主辦的「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來2017年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北京站複賽圓滿落幕。來自北京、內蒙古等地的5支隊伍從複賽中脫穎而出,拿到了進入決賽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