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把大轟炸相關知識寫入鄉土教材
本報訊 (記者 匡麗娜)為期6天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於7月25日在澳門落幕。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魏子博和李梓豪參賽的作品《探尋歷史遺蹟,發掘抗戰精神——重慶市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認知情況調查》獲得青少年項目一等獎。
本次大賽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以「創新、體驗、成長」為主題。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900名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參加比賽,帶來500多項科技創新作品。
據了解,獲得青少年項目一等獎的作品《探尋歷史遺蹟,發掘抗戰精神——重慶市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認知情況調查》,歷時9個月調查。該調查範圍覆蓋了重慶的17個區縣,調研人數近3萬人次。
魏子博告訴記者,最初他被黃哲編繪的漫畫《二戰那些事兒》深深地吸引,媽媽又告訴他,重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非常精彩動人的故事。「我十分好奇。給小夥伴打電話詢問相關情況,得到的答覆都是『不太清楚』。重慶怎麼會參加二戰呢?為什麼我和小夥伴都不太知道這些事兒呢?帶著疑問,我和李梓豪開始了調查。」
「我們先查閱了重慶部分高校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收集相關信息,然後到大隧道慘案遺址、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抗戰民用防空洞遺址群、北碚警報臺舊址等共7處(類)與大轟炸直接相關的遺址實地了解;設計出『關於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文化的認知和傳播』的問卷,通過網絡向南岸、渝中、彭水、秀山等17個區縣的部分學校發放問卷進行抽樣調查。」李梓豪說。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社會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關注度不夠。」魏子博告訴記者,例如,人教版的教材中並沒有涉及大轟炸的相關內容,很多小學生對大轟炸的認知不足;對「重慶大轟炸」的相關文化景點完全知道的只有1219人,佔總人數的4.7%;完全不知道的為10102人,佔總人數的38.95%,有近40%的學生回答成了渣滓洞,「他們將重慶的抗戰文化與紅巖文化混淆了」。
魏子博和李梓豪對如何弘揚抗戰精神提出了建議。獲獎作品寫道:「應該讓大轟炸相關知識進入鄉土教材,採用微信、抖音、微博公眾號等多媒體渠道向群眾推送重慶抗戰等歷史知識,在學生中開展大轟炸研學旅行等。」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