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班牙國立研究中心宣布,部分衰老症狀的潛在原因或許在於DNA端粒(Telomere),而且他們順勢找到了預防這種衰老症狀的有效方式。
該中心的科學家解釋,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結構,保護DNA免受損害。此前有研究對比了老鼠、山羊、海豚、大象和人的端粒,結果表明,染色體末端縮短速度越快,平均壽命越短。
當無法再縮短時,細胞會逐漸凋零,端粒也因此被稱為"生命時鐘"。
曾使實驗動物生理壽命延長約1/3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頒獎機構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方面稱,這三人"解決了生物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如何進行完整複製,如何免於退化。
此外,2019年,貝勒醫學院發現,通過補充NMN(β-煙醯胺單核苷酸)維持端粒長度的小鼠,預期生理壽命得到延長。之後,這種物質很快就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在西班牙科學家的實驗中,給小鼠補充端粒酶基因後,這些端粒得到延長的小鼠,直至實驗結束,都沒有表現出衰老徵兆。同時,小鼠體內的DNA損傷減少,體內衰老細胞數量也得到了降低。
註:基因療法有效預防了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發生
有望復刻NMN市場
有媒體認為,假如通過人體臨床實驗安全性認證,端粒酶基因技術將在抗衰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有望復刻近年來NMN市場的井噴。
京東資料顯示,由於在抗衰應用上的前景,這種物質近年來已成為抗衰科研、延壽消費群體的關注對象。自2017年商業化以來,市場規模三年間超過1000億美元。
據WIND預測,到2050年,65歲及以上的全球人口比例將從10%增加到20%。千禧一代進入收入高峰年的同時,全球老年人口將超過16億,這一技術的應用市場潛力巨大。以艾沐茵為例,僅2020上半年,利潤同期增長幅度達600%。
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基因療法成本高於口服型NMN,存在先天劣勢,商業化道路並不理想。相較之下,NMN頭部企業如基因港等,在江蘇常熟、浙江餘姚各設有百噸大型原料工廠,產能基礎良好。端粒基因酶技術能否實現商業化並獲得市場認可,還是未知之數。
多運動對維持端粒長度有益
此外,楊百翰大學研究人員還發現,久坐的成年人端粒較短,他們的端粒比身體活動水平較高的成年人少了140個鹼基對,身體活動水平較低的成年人端粒長度與久坐人群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相關論文發表於Preventive Medicine。
"就算你今年已經40歲,但這也並等同於你的生物學年齡是40歲,"研究對應文章的作者Larry A. Tucker說。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身體活躍度越高,我們的身體就會發生越少的生物學衰老。"
註:今年五十多歲的NMN研究者大衛·辛克萊
研究人員以每周五天女性每天30分鐘慢跑與男性每天40分鐘慢跑的運動量對參與人員身體活動水平的高低進行了評估。發現與身體活動水平較低的成年人相比,身體活動水平較高的成年人在理論上可以多活七到九年。
評論界認為,和端粒酶基因技術、NMN技術相比,運動是更加健康的長壽方式。不過,考慮到時間成本,在其中做出選擇可能並不容易。
保護端粒,你選擇哪種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