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去過哪兒?小行星龍宮表面顏色玄機與現在迥異,其運行軌跡曝光

2021-01-18 環京津網

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費時6年,派遣探測船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成功採樣,JAXA上周五(5月8日)公布研究報告,證明龍宮在數十萬年前的運行軌跡與現在截然不同。

綜合外媒報導,本月7日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根據隼鳥2號回傳的龍宮拍攝圖象進行分析,發現這顆小行星在距今30萬至800萬年曾在與太陽近距離處掠過,導致行星表面的砂石呈現紅色,而其餘地區的砂石則呈現藍色,這是源自其軌跡逐漸遠離太陽所致。

科學家發現,小行星龍宮表面的砂石暴露在攝氏600度以上高溫後會轉為紅色,而在較低的溫度下則會保持在偏藍色,科學家按龍宮現今的軌道推測,即使在距日最近處也不可能加溫到600度以上,故認為龍宮曾擁有與現今截然不同的移動軌跡。

JAXA指出,龍宮在30萬年前的軌跡可能在太陽與距日最近的水星之間,此後才逐漸轉移到目前的軌道,目前仍不清楚何者導致了軌跡的改變,不過最有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星體間的引力。

相關焦點

  • 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
  • 龍宮小行星表面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  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這些圖像便於我們深入觀察龍宮小行星表面對探測器著陸時產生的物理幹擾反應,包括:取樣拋射碰撞和太空飛行器推進器氣體噴射等。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近年來,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國際國內對太陽系小天體的探測和研究越來越多,生命之源的奧秘,永遠吸引著我們去探奇、去想像、去實踐。一顆多瘤的花生,我國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早在2012年12月,我國就進行過小行星探測任務。當時,「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以10.73公裡/秒的相對速度,與國際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
  • 小行星紅色物質之謎——日本探測器著陸「龍宮」的瞬間
    現在,我們就來目睹這一切。 這短暫的一刻讓天文學家得以更近地觀察「龍宮」的表面,更好的了解它的年代和地質學歷史,同時也幫科學家解開了一個關於小行星表面顏色變化的謎團。探測器早期觀察顯示兩種顏色不同的物質構成了「龍宮」的表面,其中一種有點紅色,另一種則有點藍。但科學家還無法預測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小行星表面這種奇怪的顏色差異。隨著「隼鳥2號」著陸到小行星上,它自帶的相機也捕捉到了採樣過程的諸多細節,展示了探測器從「龍宮」上採樣的過程中對小行星表面造成的幹擾。
  • 龍宮小行星在聚集形成之前或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當作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 最新研究:龍宮小行星聚集形成之前失去大量水分
    本文轉自【新浪科技】;目前,最新研究表明,日本「隼鳥2號」飛船最近勘測「龍宮(Ryugu)」小行星上的巖石時,發現其表面的巖石在聚集形成小行星之前,似乎已失去大部分水分。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作為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解釋了為什麼龍宮小行星不像其他小行星那樣含有大量富水礦物質。
  • 價值800億美元的「龍宮小行星」或將揭曉太陽系起源
    6月27日,隼鳥2號太空探測器抵達龍宮小行星附近,在距離小地星表面大約20公裡處進行了高空拍攝,然後下降至距離表面不足6公裡的高度。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最新圖像顯示,近距觀察龍宮小行星可發現其表面存在斑點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組成成分。在圖像中心位置是一個巨大隕坑,依據JAXA的觀點,這是龍宮小行星表面最大的隕坑。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上運行。龍宮於1999年被發現,由美國宇航局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LINEAR)項目發現。根據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的考察結果,龍宮是一個直徑約900米的小行星,外形像鑽石,7.6小時自轉一周,474天繞太陽公轉一周。龍宮公轉的運動軌跡 照片顯示,龍宮小行星外觀近乎全黑,被認為這或許是由於龍宮富含大量碳元素所致。
  • 日本「隼鳥 2 號」飛船採集巖石發現:龍宮小行星聚集形成之前失去...
    北京時間 1 月 11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研究表明,日本 「隼鳥 2 號」飛船最近勘測 「龍宮(Ryugu)」小行星上的巖石時,發現其表面的巖石在聚集形成小行星之前,似乎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 小行星「龍宮」的秘密即將揭曉
    」表面的假色影像,圓圈標記為隕石坑。「龍宮」與太陽的相互作用改變了我們對小行星歷史的了解。2019年2月和7月,「隼鳥2號」號太空飛行器曾短暫降落在近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上。當時研究人員通過各種儀器得到了這個寬達1公裡小行星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數值。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龍宮」、其他小行星、甚至整個太陽系的歷史。
  • 小行星「龍宮」可能由天體碎片組成
    新華社東京7月20日電(記者華義)記者20日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獲悉,最新觀測表明,小行星「龍宮」表面有大量巨大巖石,顯示「龍宮」可能是由宇宙中破碎天體聚集而成。  據該機構介紹,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6月27日抵達「龍宮」上空20千米處後,開始按計劃在這一預定觀測點進行拍照調查。
  •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的著陸揭示了地表的秘密
    在追逐「龍宮」四年之後,「隼鳥2號」終於在2018年與潛在危險的太空巖石約會 。從那以後,它一直在忙著與小行星旋轉,兩年前甚至將兩輛「流浪者」扔在巖石表面上,並將第三輛機器人放在上面。 日本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和合作者的一項新研究於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該研究使用了2019年2月與「龍宮」的近距離相遇期間拍攝的高解析度圖像,揭示了小行星的一些秘密。
  • 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較新巖石 命名其為「龍女」
    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較新巖石 命名其為「龍女」據日本共同社10月28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的團隊通過探測器「隼鳥2號」的觀測發現,位於小行星「龍宮」南極的巨大巖石表面與其他部分相比,暴露在太空的時間較短,可能比較新。
  • 「龍宮」小行星的真實面貌:黑暗、乾燥又古老的碎石堆
    圖源:wikipedia他補充說,它的陀螺形狀可能是它年輕時的遺留物,當快速旋轉將其變形為具有突出赤道脊的扁平形狀時,即使其旋轉現在已經減慢至7.6小時,該陀螺形狀仍持續存在。渡邊說,為什麼這個山脊還沒有慢慢變平,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他認為這是因為「龍宮」星上的表層材料不會輕易崩落。
  • 小行星龍宮極度缺水,隼鳥2將炮轟龍宮
    中國嫦娥5號,成功從月球表面挖回2000克月球土壤,再次展示了人類徵服月球的決心。而日本的科學家,卻避開了登月這個熱門路線,選擇比較冷門的小行星帶的探測,隼鳥2探測器成功捕捉到了小行星龍宮,這則消息引起了國際天文界的高度關注。地球的水源到底從哪裡來的?
  • 天文小知識 龍宮小行星:一個部分乾燥缺「水」的巖石天體
    圖解:一個藝術家關於隼鳥二號繞龍宮星軌道運行的設想(圖片來源:DOTTEDHIPPO/GETTY IMAGES)同時,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也很小,這意味著它的內部充滿了多孔氣體,就像一塊塑料泡沫或者瑞士奶酪。為了確定龍宮星的形狀,科學家們根據傳回的不同角度的照片,並利用雷射測距測繪地形,建立了三維模型。
  • 剛剛,小行星龍宮被偷親了一口!
    這是繼隼鳥1號2005年之後,人類史上第二次進行小行星樣品採集任務。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一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旨在對近地小行星龍宮展開探測,屬於隼鳥1號的後續計劃。2014年12月3日,隼鳥2號從種子島宇宙中心大型火箭發射場升空。在太空中經歷三年半的長途跋涉後,於2018年6月27日進入龍宮軌道。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周六上午(2020/12/5),當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接近地球時,它釋放了一個裝有這個小行星樣品的膠囊。周六下午,樣品膠囊應該會啟用降落傘並在澳大利亞腹地著陸。隼鳥二號是從小行星龍宮(Ryugu)上抓取的這些宇宙寶藏,龍宮是我們太陽系原始構成要素的小行星之一。小行星是幾十億年前的遺物,那時候地球正在成形。
  • 巨大的凹坑數量,傾角極大的運行軌跡,智神星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最新的觀測影像為我們揭示了智神星不僅僅擁有奇怪的運行軌跡,它還是小行星帶中表面撞擊坑最多的天體。圖1:兩個角度觀測到的智神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表面巨大的凹坑,形似一個高爾夫球。圖源:NASA1802年,智神星首先被發現時,它當時只是第二個被發現的小行星,並被發現它的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伯斯最初歸類為行星智神星長久以來因其古怪的運行軌跡而聞名,它的軌道傾斜角度異常的高,而且在圍繞太陽的同時不斷地進出小行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