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直徑5英寸CVD金剛石窗口製備技術再上新臺階—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我國直徑5英寸CVD金剛石窗口製備技術再上新臺階
直徑5英寸CVD金剛石產品厚度達到1mm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河北省雷射研究所獲悉,該所直徑5英寸CVD金剛石窗口製備技術再上臺階,其產品厚度達到1mm,比之前的0.7mm高出0.3mm。該所所長孫振路表示,這標誌著我國915MHz、75KW的微波CVD金剛石設備基本成熟,實現了趕超國外先進水平的目標。

據了解,CVD金剛石膜研究已有30餘年的歷史,不斷有新的亮點和新的研究方向出現。納米(NCD)和超納米(UNCD)金剛石膜及相關應用研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是國內CVD金剛石膜研究的熱點之一。

「基於金剛石膜的SOD、SAW,行波管和其它高功率器件,光學窗口(球罩)等高技術應用將有可能得到更大的重視,並有可能在未來5-10年內獲得實際應用,有可能形成小規模的市場。」河北省雷射研究所技術人員姜龍表示,隨著5G時代的來臨,高頻大功率微波器件的散熱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金剛石的熱導率是常用矽材料的15倍,採用CVD金剛石作為器件的襯底優勢非常明顯。河北省雷射研究所已經和國內多個研究所合作,進行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隸屬於河北省科學院的河北省雷射研究所,從1992年開始從事CVD金剛石製備技術的相關研究,曾先後承擔了「八五」「九五」「十五」期間的國家「863」科技計劃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承擔),多項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河北省自然基金等,研發了獨具特色的直流電弧等離子體噴射CVD金剛石設備及工藝,相關科技成果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四項,專利授權8項。

姜龍介紹,近年來他們分別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實現了CVD金剛石螢光靶成功應用於國家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中CVD單晶金剛石高壓窗口、應用於X射線小角散射測試線;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CVD金剛石成功應用於型號衛星載荷的探測窗口;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作CVD金剛石熱沉應用於碟片雷射器晶體散熱。

為發展CVD金剛石在光學、電子學等領域的應用,該所項目組和北京科技大學唐偉忠教授合作開發微波CVD金剛石沉積技術,驗證了多種諧振腔的高功率2.45GHz微波CVD金剛石設備,建立了國內首臺915MHz、75KW微波CVD金剛石設備。目前,直徑2英寸的多晶CVD金剛石窗口已經進入了中試階段,直徑5英寸的多晶CVD金剛石窗口也已經製備出了樣品。以2.45GHz設備為基礎,項目組還進行了同質外延單晶CVD金剛石的研究,主要應用於探測器、電子器件和珠寶等領域,目前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CVD金剛石在先進科研、航空航天、大科學裝置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甚至是唯一的選擇,例如研究核聚變的託卡馬克裝置上,大功率微波的饋入窗口只能選擇多晶CVD金剛石。」孫振路表示,河北省雷射研究所研究團隊和上海及北京同步輻射光源進行了多項合作,已經成功研製了CVD金剛石螢光靶探測器、刀片探測器,正在進行X射線位置探測器、X射線窗口、紅外窗口的研發;金剛石已經成功在衛星擴熱板、遙感衛星窗口、相控陣雷達收發模塊等領域成功應用。

孫振路介紹,項目組研發的915MHz微波CVD金剛石設備及5英寸CVD金剛石製備技術目前尚未見國內有報導,打破了國外壟斷,在國內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

據悉,在多年研發的基礎上,河北省雷射研究所項目組在石家莊市平山縣建立了佔地30畝的產業化基地,基礎條件完善,一期工程共有直流電弧等離子體噴射CVD金剛石設備60多臺,產業化規模行業內領先。目前4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將為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更好的條件。

相關焦點

  • 我國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實現產業化結構
    據析:由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863納米材料專項課題「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的應用與產業化」超額完成了合同規定的指標並實現產品的產業化,該課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硬質合金拉拔模具內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塗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研究得到了製備納米金剛石塗層的成熟工藝,完成了納米塗層結構和性能檢測工作,利用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研究開發出各種塗層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產品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該發現顯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這是第一次通過拉伸實驗顯示金剛石具有極大的均勻彈性。我們的發現證明了通過微加工金剛石結構的『深層彈性應變工程』開發電子設備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說。
  • 我國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實現產業化
    由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863納米材料專項課題「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的應用與產業化」超額完成了合同規定的指標並實現產品的產業化,該課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硬質合金拉拔模具內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塗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研究得到了製備納米金剛石塗層的成熟工藝,完成了納米塗層結構和性能檢測工作,利用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研究開發出各種塗層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產品
  • 鄒廣田院士:高速生長CVD金剛石單晶及其應用
    其中HTHP法可獲取的單粒尺寸相對較小,而且高溫高壓法合成的單晶可能含有觸媒等雜質,並且無法有效地進行半導體摻雜;而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是通過高溫將氫氣和碳氫氣體分解成碳氫活性基團,在一定條件下,在襯底材料上沉積出金剛石的方法,該方法理論上尺寸上不受限制,而且製備的金剛石單晶質量高,可做到完全無色透明,幾乎沒有任何雜質,同時如果在生長過程中有選擇性的通入摻雜氣體,便可以製備出多種有色金剛石。
  • 南工大新技術讓N95口罩生產提質增效—新聞—科學網
    「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緻密而且,我們的技術可以讓口罩的濾芯層更為緻密,無毒低阻、舒適性佳、防護效果更好。」參與開發技術的南京工業大學博士李晴說。 李晴所屬的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陳蘇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微流體紡絲和微流體氣噴紡絲工作的研究,前期通過紡絲參數的優化、紡絲體系的探索製備了一系列功能纖維材料,其成果日前在《先進材料》上發表。
  • 元素六:CVD金剛石在量子技術中的新應用
    這種特殊形式的碳現在具有許多實際的量子應用,正在與即將出現的鑽石量子新應用將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科學家們稱之為金剛石量子技術(Diamond Quantum Technologies)。 在接下來的十來年裡,科學家們利用這項技術,希望將金剛石用作量子信息設備,例如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比特或「量子比特」。同時,許多公司開始開發新技術,以利用微波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技術為工業應用生產高純度合成單晶金剛石,如下圖所示成批生產的4×4×0.5毫米的高純度合成單晶金剛石。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該團隊在對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熱量、動量和質量等輸運過程、固液界面形狀等基本科學問題的研究基礎上,通過裝置、方法和工藝的創新性設計,結合3-4英寸直徑、600mm超長和610×280×30mm3超寬晶體製備的豐富經驗,突破了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研製出5英寸直徑BGO晶體,實現1-5英寸直徑系列化BGO閃爍晶體的製備。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並在此基礎上首次開發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金剛石散熱襯底在GaN基功率器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製備金剛石襯底GaN基器件技術主要分兩種方式:基於低溫鍵合技術和基於GaN外延層生長金剛石技術。其中低溫鍵合的基本思路是將GaN外延層從原始的Si襯底上剝離下來,然後在暴露的GaN表面添加中間層,從而與多晶金剛石襯底結合,使GaN基器件的有源區與CVD金剛石襯底接觸,降低功率器件結溫;而外延生長技術則是在GaN基底上通過襯底轉移以及CVD生長方式直接生長出金剛石熱擴散層。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金剛石
    · 上世紀80年代,全世界掀起了CVD金剛石研究熱潮,開發了熱絲法(HFCVD),微波等離子體(MPCVD)以及直流電弧等離子體噴射CVD等多種製備方法,為後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金剛石具有優異的紅外光學性能,可以作為大功率雷射器的輸出窗口,使用壽命幾乎永久,並且熱透鏡效應極小。摻硼金剛石(BDD)具有寬電勢窗口和高析氧電位,可用於電化學處理有機廢水,尤其是難降解的有機廢水,是高效、節能、綠色、無二次汙染的環保技術。我國是開展人工合成金剛石較早的國家之一。
  • 礦物質重金屬鈍化劑製備技術及實施效果通過評價—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廣州訊(記者朱漢斌)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石林課題組和廣州康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礦物質重金屬鈍化劑的製備技術及在汙染農田的實施效果」於2017年12月26日在廣州通過科技成果評價。經專家評審,認為該項成果屬於國內首創技術,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全球金剛石最強嘉賓陣容,不容錯過!
    在新一代深紫外光電器件、高壓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等意義重大的應用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尤其是在5G通訊時代的推動下,金剛石單晶材料該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我國如何搶佔「芯」機,解決卡脖子技術清單?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應用如何突破應用瓶頸?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石墨烯晶圓亮相後,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國產晶片找到新賽道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目前,我國在矽基晶片領域,無論是材料、設備,還是製造、封測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落後。為了改變這一境況,一方面中國半導體企業奮起直追,一方面不斷探索可替代的新材料。
  • 一文讀懂晶體生長和晶圓製備
    又是如何製備的呢?本節小編將為大家一一道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2757.htm  本節的主要內容有:沙子轉變為半導體級矽的製備,再將其轉變成晶體和晶圓,以及生產拋光晶圓要求的工藝步驟。這其中包括了用於製造操作晶圓的不同類型的描述。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黃維院士團隊等製作新型鈣鈦礦薄膜
  • 我國石油提煉技術再上一層樓,核心設備問世:直徑5米的龐然大物
    特別是不久前,代表當今技術最高水平的國產鎮海沸騰床渣油鍛焊加氫反應器成功問世。這款石油提煉工業的核心設備重達2400噸,高達72米,有著近5米的直徑,這也標誌著中國石油提煉的設備國產化水平邁入了新的臺階。目前對於世界各國來說,石油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 科學網—煤層氣生產金剛石:一個論克拉賣的價值鏈
    於是,於盛旺開始嘗試用煤層氣來合成金剛石,這也是金剛石製備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 「企業的誘惑力確實比較大,但如果去了企業,做的可能只是一些技術改造工作,而在學校,我可以做一些原創性的研究。況且,我曾經在太原讀過書,太原理工大學擁有和諧包容的氛圍,在這裡我能做自己喜愛的科研工作。」於盛旺說。
  • 天然金剛石與CVD金剛石刀具性能對比
    隨著汽車、航空和航天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材料的輕質量化、高比強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有色金屬及合金、碳纖維增強塑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纖維增強金屬以及石墨、陶瓷等新材料在工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普通的高速鋼和硬質合金刀具在對這些材料進行機械加工時,其缺陷就明顯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