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該項目由自然資源部東海監測中心承擔,是海洋公益科研專項「我國近海常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與信息提取及應用研究」項目子任務之六。據子任務負責人劉材材介紹,海洋底棲動物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生態關係最複雜的類群,在海洋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海洋底棲動物種類繁多,結構複雜,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分類體系和完整的檢測規程。底棲動物多數種類由於活動範圍有限甚至營固著生活,對逆境的逃避相對遲緩,受環境影響更為深刻。因此,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次級生產力的變化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出所處環境的長期、宏觀變化。建立統一科學的海洋生物分類體系、完善海洋底棲動物鑑定手段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海洋底棲動物分類研究是海洋研究、海洋調查和業務化監測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海洋科學發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評價和生態環境保護必需的基礎生物信息。」劉材材介紹,該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通過調查和採集我國近海重點海域、典型生態系統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海域(長江口海域、黃河口和渤黃海海域)的大型底棲動物樣品,為底棲動物資料庫建設和典型生態系統底棲動物圖譜製作提供了樣品和基礎資料,並將總項目的研究成果中國近海海洋底棲動物分類體系、常見種名錄、分類圖譜及資料庫應用於上述海域底棲動物種類鑑定和物種多樣性研究,檢驗了其科學性、實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有效規範了業務工作中大型底棲生物鑑定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示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