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動物在沉積物生態毒理學研究中能起到什麼應用?

2020-08-27 科學角

水體沉積物對水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沉積物一方面能為水生生物提供生活場所和營養物質,同時又是的貯藏庫和最終環境歸宿。不僅直接對水生生物(特別是底棲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以及整個群落結構等造成不利影響,而且沉積物通過水生生物的富集,再經由食物鏈的傳遞作用對整個水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在水生態系統中,沉積物具有汙染物的匯和源的雙重作用,水體環境質量的變化與沉積物的環境質量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USEPA,2004)。

沉積物

因此,研究汙染沉積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潛在環境健康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然而,如何進行淡水沉積物汙染的生態毒性評價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目前國外關注較多的是海洋沉積物的生態毒性,而淡水沉積物生態毒性評價主要借鑑海洋沉積物生態毒性評價的方法體系。

底層生物

我國沉積物生態毒性評價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亟待建立適合我國水環境實際的淡水沉積物生態毒性評價的方法體系。底棲動物是水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定居動物代表類群之一,可以反映其生境的大部分條件,影響著水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分解和營養循環;許多種類有較長的生命周期,佔據了幾乎所有的消費者營養級水平,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積累過程,這些特點使得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成為評價中的最佳選擇,並已經成功地應用到水環境評價研究中(Dauvin et al.,2007;Ma et al.,2008)。在野外現場研究中,通過調查底棲動物的分布和數量、汙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底棲動物的健康損傷可以有效地指示沉積物的健康狀況。在實驗室沉積物毒性測試中,選擇生活於沉積物中的底棲動物作為測試生物將可以充分反映沉積物毒性的生態相關性。

相關焦點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相對於傳統的理化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方法具有敏感性、穩定性、多樣性及長期性等優勢,可直接、有效地反映水環境面臨的生態風險。總結了生物監測方法的重要性、優勢及主要監測生物類型;基於國內外大量文獻,綜述了水環境生物監測的主要生物類型——微生物、浮遊植物、浮遊動物、著生生物、底棲動物、高等水生植物和魚類等監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對生物監測方法國內外的實踐和應用進行了探討,對生物監測方法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我國海洋底棲動物有了規範化分類資料庫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在淺水富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中,魚類群落調控是一種重要手段,其重點在於通過去除或降低雜食性魚類的生物量,達到改善水環境條件、促進沉水植物生長的目標。在熱帶生態修復湖泊中(如惠州西湖),雜食性魚類生物量會逐漸恢復至修復前的水平,其中主要以鯽、羅非魚等個體較大的雜食性魚類為主;而小型雜食性魚類逐漸發展為亞熱帶湖泊生態修復後(如蠡湖)魚類群落的優勢種(如麥穗魚、鰺、鰟鮍等)。
  • 南海所成功構建沉積物中金屬稀土元素對水生生物區系聯合生態風險評價方法
    、吳風霞博士等基於沉積物稀土元素生物可利用性,首次構建了稀土元素對水生生物區系聯合生態風險評價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 attempt to assess ecotoxicological risk of fifteen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their mixtures in sediments with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 蛟龍號取回海底沉積物 將揭開海底世界奧秘
    使用潛水器後,就能實現精確定位採樣,也能在海底現場對海洋生物進行觀察拍攝。    海洋調查用傳統的方法,是把各種採水器固定在船載絞車的鋼纜上,鋼纜攜帶採水器下放到達預定深度後,通過控制信號讓採集器關閉,這樣就封存了海水,然後再回收到船上供實驗分析用。不同的水層,分別包含著不同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信息,這些都是研究海洋環境特徵最基礎的調查內容。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第三屆全國沉積物環境與汙染控制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關於我國沉積物基準研究和標準建立問題受到與會者普遍關注,相關單位初步形成合作和參與環保系統這一相對專業的龐大研究計劃中的意願;與「水十條」有關的河湖黑臭汙染和環保疏浚議題首次為我國汙染底泥環境研究、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間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在沉積物有機汙染毒性研究方面,相關研究成果出現了井噴式湧現,有多個關於全氟化合物(PFC)、新用農藥和微塑料(Microplastic)等前沿性研究成果報告。
  • 生態環境部發布三項土壤和沉積物測定法
    土壤汙染到了一定程度,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土壤和沉積物中的汙染測定,生態環境部制定了三項土壤和沉積物測定法。
  • 兩棲動物生態毒理學研究獲進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在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人為或自然因素進入水體,對生活在其中的藻類、魚類、兩棲類等非靶標生物產生潛在的危害。兩棲動物由於複雜的生活史和較高的水體依賴性使得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
  •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砷含量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海洋生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宗興、研究員王保棟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期刊《水資源研究》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結果表明,與魚類相比,底棲動物(如軟體動物、甲殼類)存在著更明顯的砷生物富集效應。砷在軟體動物中,具有明顯的生物放大效應。在甲殼類、魚類中,出現了明顯的生物稀釋效應。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因此,探尋湖泊營養水平對沉積物砷分布和釋放特點的影響尤為重要,尤其在藻華爆發時,沉積物-水界面As的遷移轉化行為及機制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組(顏昌宙科研團隊)系統研究了湖泊富營養化對沉積物As的分布影響及其釋放特點,以及藻華期間沉積物-水界面As的遷移轉化行為特點。
  • 沉積物研究讓碳鍾更準確
    來自日本湖泊中的氣候記錄已經被用於改進測年技術的精度,從而為解開一些考古學之謎——例如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帶來了希望。 碳測年被用來分析有機物,實際上,是任何生物的年齡。這項技術以碳14的穩定衰減為基礎——作為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碳14與其他以更為穩定的形式存在的碳大不一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大氣中的碳14也進入植物體內積累,直至植物死亡後停止。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由於塑料垃圾具有難以降解和長距離遷移等特性,導致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從近岸到深海大洋,從赤道到兩極,從表層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蹤跡。
  • 藥渡專欄作者乾貨:「重複長毒」 臨床前毒理學研究的「驗金石」
    而在臨床前的諸多項試驗中,長毒試驗評價可以說是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核心,為毒理學研究的「驗金石」。 長毒試驗的概念 所謂長毒試驗(即重複給藥毒性試驗),是指反覆多次給予動物候選藥物,以觀察該藥物所引起的毒性反應。
  • 香港學者研發河流沉積物修復技術可淨水除有機物
    勞敏慈(中)與研究團隊開發兩種河流沉積物修復技術,以及可吸附重金屬的磁性粒子。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8月21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水汙染對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造成長期且不可逆轉的破壞,是全球急需解決的問題。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復原」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復原」了一個遠古奇幻場景:一條奇特的蟲子長眠在行進途中,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留在了埃迪卡拉紀的海底。這一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演化。
  • 20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
    2020江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招聘公告已公布,計劃招聘1人。報名方式:郵箱報名。報名時間:截止日期2020年9月20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江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招聘公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長期從事湖泊水體微囊藻毒素及其他有毒汙染物產生、食物鏈遷移/轉化與消除、毒理效應以及健康評價等方向的機理與技術研究,團隊負責人為謝麗強研究員
  • 海洋底質沉積物研究簡史及採樣技術簡述
    海洋沉積物,尤其是深海沉積物的研究對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古氣候學等等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872~1876年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考察,揭開了海洋沉積物調查研究的序幕,特別是有關深海沉積物的分類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晶片利用蛋白質之間的親和作用,對樣品中存在的特定蛋白質分子進行檢測。晶片實驗室是把化學或生物化學的實驗過程微縮到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是一個微而全的系統,它用量極微,速度極快,得到的信息量可以比常規實驗室多幾個數量級,不僅用於分析,也可用於反應,甚至細胞培養,在臨床診斷、藥物篩選和生命科學的其他領域都有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