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超音速武器,目前最為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DF-17,其滑翔型彈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也是只是國內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究的成果之一,還有很多之前都沒有出現過的飛行器,而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天地往返、全球到達和全球打擊上面衍生出很多成果。
而根據最近媒體的公開報導,我們就有幸看到之前一些在測試過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這些飛行器的學名則是寬域飛行器,也是對這一系列飛行器的統稱。
從視頻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次出現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分別有三種型號分別是D18-1S和D18-2S,以及D18-3三種。三種飛行器的氣動外形都有明顯區別,而從其主編號都是D-18來看,外界猜測雖然同樣都是利用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彈道遠離,但是依然要測試在具體條件下最優模型,因此才會有多種測試型號。
那麼到底什麼叫做寬域飛行器呢?一般飛行器都是飛行在特定高度或者軌道上,比如近地衛星、洲際武器等,而寬域飛行器其實這是指一種寬飛行包線、寬飛行空域、寬飛行高度的「三寬」飛行器,因此完全有別於目前操常見的任何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具有很強加速性能、爬升性能,同時可以兼顧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穩定的可控飛行能力,因此氣動外形不僅強調各飛行面融合,而且曲面設計難度很大。設計成品要求最大起飛重量、翼載荷、推重比、燃料係數等參數有重大提升。
而根據媒體曾經的公開報導得到,這三種飛行器在2018年9月曾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浮空裝置搭載,升上預定高度和區域後,將這三種飛行器進行依次的投放,進行氣動布局測試和飛行數據的採集。當然了,這三種飛行器的大小只是等比例縮小後的模型,實際的飛行器是是可以載人或運貨的大傢伙,而採取模型驗證飛行,在氣動布局設計的初期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畢竟這一階段的布局還會根據實驗情況進行很多趕緊,是非常初始的一種設計。外界猜測,在實驗中對飛行器的下落,加速,跨越聲障以及氣動彈起開傘落地回收進行了記錄,這應該也是首次寬域飛行器的投放實驗。
那麼搞寬域飛行器到底有何用處呢?其實我們之前看到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只是其中一個應用方向。該飛行器作為天地往返的重要運輸工具,同樣意義重大,可以大幅度提升進出外層空間的效率、成本和控制方式。從民用上來看,低成本的航班式進入太空有望成為可能,軍事來看則可以實現快速窗口期內實現軍事資源的運輸,就像目前的運輸機一樣方便。如果放在戰略投送方面,那麼就可以實現之前的全球2小時達到,堪稱擁有全方位的打擊能力。
而且這種飛行器和洲際武器有本質不同,反射準備時間短響應速度快,而且靈活機動突防能力強,目前無法防禦,是一種全新的戰略威懾武器,遠超於目前任何的現役戰略打擊手段。
而這種所謂全球2小時達到,在美國冷戰時期的星球大戰計劃中就出現過,當時計劃由衛星搭載鎢芯彈(棒),從太空中直接發射,部署多個衛星後即可實現上述打擊。不過隨著冷戰的技術,這種遠超當時的技術,以及完全無法覆蓋的高昂成本,導致美國最終放棄。而目前應用錢學森彈道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可望用較低的成本通過氣動布局的革新應用解決,這就是下一個50年內大國重器,要想不受制於人,就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通過這次公開報導,說明相關技術已經有較大進步,因此這種初步試驗方案才得以露面。換言之,更成熟的型號甚至是下一代方案已經有所突破了,在這個技術上我們毫無疑問是擁有話語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