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可以有效減輕癌症等病患的疼痛——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士張敬楊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鉤吻,又稱「斷腸草」「大茶藥」,是一種具有極高毒性和生物學活性的馬錢科鉤吻屬藤本植物,在我國廣泛分布於浙江、福建、湖南等地。
數據表明,約30%~5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癌症患者中,經歷癌痛的比例高達60%~90%。因此,癌症疼痛的控制與治療是醫護人員和醫藥研究工作者所面臨的具有挑戰的重要課題。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藥理學家聯盟會議上,張敬楊報告了有關中藥鉤吻鎮痛尤其是癌症疼痛的作用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成果,榮獲大會優秀展示獎。與此同時,根據報告內容撰寫的研究論文,已經在國際疼痛領域權威雜誌《疼痛》上發表。
據介紹,鉤吻的主要活性成分為生物鹼類,鉤吻素甲是其中重要成分。研究結果表明,鉤吻素甲對骨癌疼痛具有強效的鎮痛作用,且與嗎啡不同,長期給予鉤吻素甲不產生耐受。這一結果有力支持了鉤吻素甲在臨床上治療癌症疼痛的有效性,為開發鉤吻治療疼痛提供了臨床前研究基礎。(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