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是中國勞動人民五千年的智慧結晶,由於現在城市的發展,許多民間的俗語慢慢的推出了歷史舞臺,有些俗語甚至被人遺忘,但是在近幾年,俗語因為其豐富的知識和內容,再次受到了大家的重視,並且因為俗語在科學上看,也擁有起碼幾千年的數據積累,按現在的話來說,俗語的大數據資料更多,更靠譜。
將近中秋節佳節,許多地方的氣溫慢慢轉冷,由於秋天的來臨天空變得比之前更加得晴朗,月亮更加皎潔和明媚,所以中秋通常都是民間賞月的最佳日子。
其實過中秋的習俗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更具歷史記載最早在周代,當時的周天子,就有了過中秋的拜月的相關禮制,後來周朝禮崩樂壞,許多的周天子身邊的人才,又流傳到民間。將這個傳統有散播到民間,
距現今1600年前,當建鄴(今南京)為東晉都城時,有出現樂一個「牛渚玩月」的傳說。這個故事的內容就是說,當時的名人謝尚中秋之夜在牛渚河上劃舟,出現的一個傳奇故事,慢慢的中秋的故事越來越多,到唐宋,更是文人墨客的創作源泉,更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至於到了明朝,還出現了月餅的傳說,種種故事,都說明中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視的佳節。
中國民間俗語中,有一句關於中秋的俗語,就是雲遮中秋月,雨打狀元燈,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說第一句,雲遮中秋月
其實,這句俗語是和天氣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天氣對農業的影響非常的重要,特別是中秋時節,在中原地區已經是收成的季節,天氣的因素就特別的重要,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說中秋當日,如果雲遮掩了中秋的明月,會如何。
通常來說,我們過了許多個中秋,都感覺中秋是明月高掛,很少有雲霧遮擋的,其實在天氣學來說,這是由於當時的地球和太陽到達了一定軌道造成的,但是這只是常規情況,許多地方的不同,天氣也不同,比如高一點的山,沿海等,這裡更應該說這句俗語,應該中原地區更適合。
那麼中秋如果雲遮住了月亮,造成的後果,就是雨打狀元燈。
大家就非常奇怪了什麼是狀元燈呢?
狀元燈其實就是農曆正月十五的花燈,古代這天呢,都會在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古代沒有電燈,燈會的燈都是蠟燭燈作為照明,那麼天氣的影響特別重要,並且許多地方會在正月初十和十四之間開始準備花燈,當然除了會下雨,還有一些會下雪,就會有另外一個說法,雪打狀元燈,
不過意思都一樣,就是中秋如果那天天氣出現了雲遮月亮,那麼來年的正月將會十個雨季或者下雪,天氣會寒冷,其實這就是古代的天氣預報,因為古代中國極少系統的天氣預報知識,都是靠大家不斷多年的積累,在多年的積累中,大家也總結出了一些規律,其實這就是最原始的大數據。
可是這樣的說法到底是否靠譜呢?
科學家分析,天氣的變化其實雖然有一定規律,但是受到了影響也很大,可能某地非常準,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就不行,所以這句俗語,更多的大家怎麼看待,畢竟現在有了天氣預報,大家可以把上年的中秋和今年的正月十五對比一下,看看是否吻合便是了,實踐才是出真知。
當然,雖然許多的俗語在現在科學面前會有點落伍,可是並不阻礙俗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德的傳承,還是有許多的俗語在教育我們如何更美好的生活,對社會向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一點比許多西方童話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