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 DNA低於20IU/mL可有效降低肝癌風險

2020-12-04 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訊(記者 郭秀娟 姚倩)7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編印,吉利德科學支持的B肝科普教育手冊《關於慢性B型肝炎,我們需要知道的事》即將發布,手冊中提到,HBV DNA低於20IU/mL,可以有效降低肝癌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醫務處處長、肝病中心一科主任胡中傑表示,目前HBV DNA高敏檢測能夠早期發現低水平病毒複製患者,從而儘早調整治療方案,以降低患者肝癌發生率。

慢性B型肝炎是一種B肝病毒持續感染引起的肝臟慢性炎症性疾病。這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是有B肝病毒的持續感染;另外是要有肝臟的慢性炎症。只存在B肝病毒的持續感染通常被認為是慢性攜帶狀態,包括慢性B肝病毒攜帶和非活動性B肝表面抗原攜帶。

胡中傑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有部分患者沒能很好地認識慢性B型肝炎,在這部分患者看來,沒有出現相關症狀便不去定期檢查身體狀況,認為自己是一個「健康攜帶者」,但部分患者可能已經出現轉氨酶升高、或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肝臟組織學改變。所謂的『健康攜帶者』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以確保真實地了解個人身體的實際情況。」

在治療方面,隨著醫學的不斷進展,血清HBV DNA檢測愈來愈被廣泛使用,通過這一檢測,可以了解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載量,也就是B肝病毒在體內的複製水平,這也是臨床醫生評估病人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

通過抗病毒治療,將HBV DNA控制在20IU/mL以下,甚至更低的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B肝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複製,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臟纖維組織增生,延緩並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肝癌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在改善患者生命質量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據胡中傑介紹,此前國內常用的HBV DNA定量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在100-1000IU/mL之間,已不能滿足臨床對慢性B肝患者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醫院都引入了高敏檢測,檢測下限可到20IU/mL。去年,佑安醫院的HBV DNA檢測下限已經達到10IU/mL,有利於指導醫生更好的管理患者。

在用藥方面,胡中傑表示,目前慢性B肝的治療,有注射的幹擾素類藥物和口服的核苷(酸)類似物。「這些藥在相對專科的醫院裡面都可以獲得,並且已經進入醫保目錄,價格也有了大幅度下降。但患者在用藥的過程中一定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複查,以便更好的評估療效,並監測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相關焦點

  • 男朋友有B肝,hbv dna定量值是6.4E+06copies/ml,傳染性強不強
    B肝的複查項目有多個,不同的複查項目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可用於臨床用藥指導,也可以作為病情監控。例如,常規的肝功能檢查可了解到目前肝臟炎症是否在持續進行,肝臟B超檢查可以初步判定肝臟的損傷程度,是否出現明顯的肝硬化等。當然,hbv-dna也是B肝複查項目之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hbv-dna定量為10的3次方,肝功能和B超都正常,為什麼還要抗病毒
    通過查看,晏秀蘭的肝功能檢查結果中除了谷丙轉氨酶41IU/ml外,其他均正常;腹部超聲提示中,肝臟的形態大小等一切參數正常,膽囊壁稍厚,其他無異常;hbv-dna定量結果值為4.62E+03IU/ml。通過綜合的檢查結果來看,晏秀蘭的所有檢查結果確實正常。也就是從血清檢查指標以及超聲檢查指標中,不能確定晏秀蘭需要抗病毒治療。
  • B肝複查項目,為什麼要查B肝病毒定量,hbv dna定量結果怎麼看
    如果B肝病毒定量檢查低於檢查下限,表明基本無傳染性。2、評估攜帶者的發展趨勢:B肝病毒定量,結合B肝兩對半結果,可以有效評估B肝病毒攜帶者發展趨勢,是否容易向著肝纖維化或者肝硬化發展。如果B肝兩對半e抗原陰性,且HBV-DNA定量檢查處於臨床標準下限,說明病毒量低,且基本無複製,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療。
  • 小三陽沒吃藥,病毒量從4次方降低到500以內,肝功能轉氨酶在升高
    hbv-dna定量檢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血液中B肝病毒的含量,一般需要進行連續監測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通常來說,B肝hbv-dna定量數值的明顯升高和明顯降低都應該得到關注,可能均是B肝肝炎進展的標誌。
  • 【期刊導讀】HBcrAg可預測HBV相關早期肝癌的生存率
    以往研究認為NA治療可降低慢B肝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但實際降低肝癌發生風險的能力有限,且效果顯著低於PEG IFNα(相關連結)。多項研究認為HBcrAg水平與肝內cccDNA顯著相關,而cccDNA與肝癌發生風險和肝癌預後復發顯著相關,在cccDNA無法進行有效檢測的今天,HBcrAg可更好地替代cccDNA對慢B肝患者和HBV相關肝癌患者進行預後預測。
  • 丙酚替諾福韋更能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風險
    至此,在我國臨床可獲得三種一線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B肝:丙酚替諾福韋(TAF)、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和恩替卡韋(ETV)。這三種藥物抗病毒作用顯著,但是對B肝患者治療後的長期結局影響如何呢?近期一項對100,000例中國慢B肝患者使用TAF、TDF或ETV治療後的健康結局的研究表明,使用TAF治療後,患者的5年、10年肝臟併發症風險低於ETV或TDF治療。
  • 運動可降低肝癌發病風險
    運動還可以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癌症協會和哈佛大公共衛生學院對超過75萬成年人的研究顯示,運動與7種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可降低女性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腎癌、骨髓瘤、肝癌和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風險。
  • 第6期 HBV DNA高敏檢測「駕到」 B肝病毒無處可逃!
    近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病科就引進了「HBV DNA高敏檢測」技術,同樣是抽血送檢,它卻能更精準檢測B肝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幫助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實現精準治療與管理,降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風險。
  • B肝患者如何降低肝癌風險?
    不少病例報導提示,有些依從性很好的患者,經過了長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肝酶一直正常、DNA一直陰性,連表面抗原都清除了,但最終還是發生肝癌了。為什麼不能完全杜絕B肝相關肝癌的發生呢? 其實,這些依從性很好的患者是經過了長期的抗病毒治療。這個長時間就是問題所在。
  • 哈佛大學:減肥可有效降低乳腺癌風險
    哈佛大學:減肥可有效降低乳腺癌風險 2020-11-22 0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eGFR降低、蛋白尿可增加癌症風險?
    慢性腎臟病(CKD)指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60 ml/min/1.73 m2或蛋白尿,發病率不斷增加,已成為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CKD最為常見的併發症,但CKD還可增加傳染病、骨折、貧血等其他臨床病症風險。而癌症是CKD的另一潛在併發症,據報導,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癌症風險增加。
  • B肝患者抗病毒,吃TAF比TDF更能降低肝癌風險嗎?
    B肝患者抗病毒,吃TAF比TDF更能降低肝癌風險嗎? 近日,今年的美國肝病研究會年會(AASLD)正在波士頓召開,又為全世界帶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科學家們的出色的成果讓我們看見了智慧的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