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鮭魚種類之間的驚人差異,可以幫助消費者決定要吃哪種更美味的鮭魚,哪種鮭魚成為盤中餐。
史蒂芬妮·科倫坡(Stefanie Colombo)是戴爾豪斯大學農業園區水產養殖的助理教授。她希望她的研究最近發表在《農業與食品研究雜誌》上,以消除對養殖鮭魚的一些誤解。
她在News 95.7的Rick Howe節目中說:「我們都知道鮭魚確實對人們有營養好處,但是我聽到很多人只吃野生鮭魚而不是養殖鮭魚,因為他們認為養殖鮭魚的營養價值沒有野生的高。我決定對此進行調查。」
這項研究涉及到的鮭魚品種有養殖的大西洋鮭魚(farmed Atlantic),養殖的有機大西洋鮭魚(farmed organic Atlantic),養殖的大鱗大馬哈魚(farmed organic Chinook),野生大鱗大馬哈魚(wild Chinook),野生太平洋粉紅鮭魚(wild Pacific pink)和野生紅鮭(wild Sockeye),這些都是加拿大人普遍可獲得的。科倫坡比較了每種類型的營養價值,特別側重於omega-3和汞含量。
她說:「消費者不能依靠營養標籤來做出決定,因為加拿大和美國的海鮮都很新鮮。」
科倫坡說,就營養質量而言,主要發現是它取決於鮭魚的種類,而不取決於它是野生捕撈的還是養殖的。她說:「這實際上與野生與養殖無關,因為即使在野生類別內,也存在很大差異。與物種有關。」
科倫坡說,這項研究表明,經常吃的大西洋養殖鮭魚是最佳選擇,因為它的汞含量最低,營養成分密度高,而且在加拿大和加拿大的兩岸都更便宜和可以買到。
她說:「汞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養殖的大西洋鮭魚飲食中所吃的食物,如今,他們的飲食越來越以植物為基礎,而植物中卻沒有汞的積累。野生鮭魚會吃別的魚,這就是汞的儲存方式。」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授予科倫坡的「發現補助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