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仰望星空時,閃爍的星光會讓人感到驚喜。如果說星球是這幅畫卷的主角,那麼小行星和隕石就是點綴,它們並不發光,卻一樣是宇宙天體系統的一部分。不過說實話,這些隕石和小行星要是「安分守己」,我們還可以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它。當它們不安分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威脅,致命的威脅。
地球上的隕石坑就是證據,據不完全統計,大型隕石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20個,就連南極洲都有一個直徑超過300公裡的隕石坑。前幾年的衛星圖顯示,在大西洋的中心區域還有個直徑超過1000公裡的隕石坑。每一次隕石撞擊,都會有一批生命死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隕石是我們的敵人,它會威脅我們的生命。
有些科學家是專門研究隕石坑的,他們在全球各地進行考察。在我們看來那就是個坑,在他們看來卻是地質歷史的遺蹟。而就在他們到處追尋隕石坑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
有足夠多的證據表明,在8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超過1公裡的隕石撞擊了地球,然而科學家們卻找不到隕石坑在哪,只能拿著幾塊破碎的隕石苦思冥想。
隕石坑的形成
我們先來說說隕石撞擊的過程,大型隕石的速度基本都超過了10公裡每秒,撞擊過程了持續時間也不會超過1秒鐘。就在這1秒鐘裡,隕石攜帶的能量將全部釋放出來,衝擊波會進入地表。同時周邊地區會因為恐怖的高溫而發生熔融現象,成分單薄的物質不會被熔融,而是被直接汽化。
衝擊波帶來的壓強保守估計也是大氣壓的一百萬倍,熔融之後的物質受到衝擊,會四處飛濺。它們分散的區域,就是隕石撞擊的散布區。一般來說,隕石坑的規模都是隕石直徑的20倍,深度則由衝擊波的大小和隕石的速度決定。至於散布區的範圍,則由熔融物質的位置而定,有大有小。
這些熔融物質大多數都是些黑色的石塊,著名的澳大利亞散布區就有一百多萬個黑色石塊,有部分黑色石塊呈玻璃狀。澳大利亞散布區的範圍包括了印度半島、大洋洲和部分印度洋,正是因為散布區的範圍過大,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找到隕石坑的確切位置。
只能初步判斷在東南亞地區,他們開始了艱難的探索過程,花了不少錢借來了重力探測技術。終於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找到了隕石坑的大致範圍,就在寮國的波拉文高原地區,這個地方平均海拔較高,地下還有個熔巖床。熔巖床的內部,有明顯的隕石撞擊痕跡。
答案被解開了,隕石坑就在這裡,直徑在20公裡左右。一直沒找到它的原因也被解開了,這地方有座休眠的火山,曾經發生過大規模噴發。火山在噴發時,高溫熔巖物質會覆蓋大地,形成厚厚的熔巖床。隕石坑雖然大,卻被熔巖物質給掩埋了。
前面說過,隕石坑的規模一般都是隕石直徑的20倍,這顆8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隕石,直徑在1.9公裡左右。科學家調查清楚隕石坑的位置後,又建立了數學模型來推算當時的爆炸範圍,得出的結果是方圓400公裡。
這意味著被爆炸範圍覆蓋的動植物都遭遇了滅頂之災,也許那次火山爆發,就是衝擊波衝破地層,才喚醒了火山,算是連鎖反應了。值得一提的是,重力探測技術在尋找隕石坑的時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已經被科學家們視為寶貝,以後就指望它來尋找隕石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