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莉娜蝴蝶蘭
蓓莉娜蝴蝶蘭原生於婆羅洲及加裡曼丹、少數分布至蘇門答臘、爪哇,附生垂懸生長於婆羅洲陰暗、潮溼、低地和沼澤的河邊森林或附近的樹枝伸出河岸上升至200米高處,它的葉子下垂卵形肉質寬大而圓淺綠色所以又有大葉蝴蝶蘭稱呼,花梗彎曲如弓型或略直立,花梗約7公分長,總狀花序或因花柄短縮而似圓錐花序,少數花朵朝下開放,花梗軸具有小卵形苞片,每次開2~3朵花,花徑5~8公分,具續花性,夏天開花,新舊花梗可同時開花,相當壯觀。
3花萼的尖端形成等腰三角形,花瓣與萼片相似,花色以白色—黃綠色為基底,頂端略帶著蘋果綠的顏色或淺黃綠色,側萼片一半的內側具有紫色或紫紅色色彩,有時擴散至柱頭與唇瓣亦帶有洋紅色,隨著開花的時間久,花瓣與萼片會逐漸地的轉為黃色;唇瓣側裂片為黃色,在側裂片上也有著些許的洋紅色斑點;中央柱頭周圍一小圈也泛著相同色彩紅暈;部份個體的花瓣末端呈半彎鐮狀。花具有淡雅甜美香氣,香氣最濃是在白天早上10點到下午4點,這段時間可明顯聞到蓓莉娜香氣。
向來用來鑑別蝴蝶蘭的唇瓣的方法並不能區分Phal. violacea和Phal. bellina的差異,然而因為產區、花朵與育種遺傳表現來看,蓓莉娜蝴蝶蘭與紫紋蝴蝶蘭二者有明顯的差異,經常惹得蘭花育種者與分類學者的爭論;1995年,美國的植物學家艾瑞克克裡斯藤森 基於其獨特的香味,以及花色的分布,將婆羅州型重新命名為蓓莉娜蝴蝶蘭,成為一個獨立的新種,多年之後終於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協會的認可,獲得全面的支持。
1995年,蓓莉娜蝴蝶蘭獨立於後,分類學界曾經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紫紋蝴蝶蘭和蓓莉娜蝴蝶蘭二者為「姐妹種」。蓓莉娜蝴蝶蘭分布於婆羅洲,而紫紋蝴蝶蘭則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及明達威島。所謂的「姐妹種」即是:來自同一個祖先(具有親緣關係),型態非常接近但各自獨立的完全種。
坊間有人認為可用葉子的窄長、寬圓和葉片末端波浪型來分辨紫紋蝴蝶蘭和蓓莉娜蝴蝶蘭,一般認為蓓莉娜蝴蝶蘭葉片較寬圓和末端有波浪狀,曾有人發現有的山採株的葉子窄長,以葉片寬窄作為依據辨別方法並不準確,有人認花梗數較少是紫紋蝴蝶蘭但事實上紫紋蝴蝶蘭種壯,花梗也可觀,也有人提出用香味來辨別,這種方法更不可靠,因為人對香氣無法精確分辨。單從植株性狀來分辨蓓莉娜和紫紋蝴蝶蘭是有困難的。如上所述目前都用產區、花朵與育種遺傳表現來看有比較大的差異性來辨別。
蓓莉娜蝴蝶蘭栽培時,建議以水苔包裹根部,採用盆植或板栽。如果為長時間的栽培,板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板植時,蘭株要保持一個向下的角度,以滿足其原生時之生長姿態,而且可以讓葉心積留的水分流出。
春夏季節 是生長的旺季,成熟的健壯老株可以長出達40公分、 圓寬波浪狀且有光澤的碩大葉片。其實中國南方氣候蠻合適蓓莉娜蝴蝴蘭生長,但有些事項需注意,在生長期要保持溼潤,溼度需高溼度75%以上,同時要保持通風,不可悶溼,悶熱時,避免葉心積水,以防軟腐病,秋冬可以幹點但不於低於溼度50%,根部保持半乾狀態,不可完全乾燥,陽光需明亮偏陰,需遮蔭不可直接陽光直曬,否則容易生病,施肥需依正常濃度1/3~1/4即可。此品種很容易因鉀肥不足而葉面出現黃斑,需定期施用殺菌劑。
花期在夏天,單花壽命長,花朵是一朵接一朵開放,故整個花期可以延長達半年以上,花朵非常芳香 。具有續花性,花梗宿存,所以如果蘭株在花期過後依然強健翠綠,建議將花梗留著等到下次花期繼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