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史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每個事物都應該儘可能的簡單,但不能簡化。
範德堡大學的約書亞·巴克赫茲(Joshua Buckholtz)指出,心理變態的特質與大腦中多巴胺的大量釋放有關,過量的多巴胺會帶來對獎賞的欲望。
通常認為,杏仁核內的CRM幫助造成刻骨的思念、失落和焦慮的感覺。當摯愛的人離去,大腦就會釋放CRM,讓人陷入永恆的思念中去。當人戒除某種成癮行為,CRM也會分泌,所以戒除上癮也是另一種「與愛人分離」的體驗。
只要沒有暴力虐待和極端的基因,孩子們都不會出問題。早教音樂和早教遊戲讓商人們發了大財,一些家長甚至給孩子制定特別的飲食,以期控制孩子的發育過程。但長期的跟蹤研究顯示,這些額外的改變對孩子的行為,例如空間任務處理、注意力集中時間、眼手配合協調上幾乎沒有作用。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會溺愛孩子,想讓他們生長在無壓力的環境中,這同樣是種徒勞的做法。任何一個成年孩子的家長都應該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長大,而且我們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比如說,是夢遺這個行為誘發了我們稱之為春夢的睡眠思維,而非春夢導致夢遺。
朋友越多,關係越淡。
要成為一個領導者,你必須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
人類喜歡打仗,至少認為戰爭是必須的。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就一直以各種維護生存的名義打打殺殺個不停。不管你對戰爭持什麼樣的看法,都不必否認人的這種本能。
女性們常常會說,壞男孩[做人不能只看眼前,要關注以後的生活是否能順利。]身上有種可愛、有吸引力和性感的氣質。這種氣質可能對一個適婚女性來說極具性吸引力,但往往會成為她日後想要和丈夫離婚的原因。
真正優良的教養可以戰勝先天不足的基因。
書中指出導致心理變態的三個因素是:腦損傷、基因病變、(精神、身體或性)虐待。
孩子的成長由父母的基因決定,後天的教育影響不大。聰明的父母會生育聰明的孩子,愚蠢的父母會生育愚蠢的孩子,身材、顏值的好壞,對基因沒有任何影響。所以,想要孩子聰明,不是買學位房,上最好的小學,而是娶一個聰明的老婆,最好是找一個聰明的富婆。身材、顏值都可以後天改變,只要有錢,塑身、整容輕鬆改變外形。但是,有內涵、內在美是改變不了的。
心理學對生物反應(酶、蛋白質等)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生物製藥上應用推廣,在驗證藥效的同時,還能得到經濟的收益。
作者以自傳的形式來寫作本書,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人有代入感,吸引人持續閱讀下去。作者以自身為問題起點,一點點探索下去,花了十多年,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點哲學的味道,但是也證明了,只要努力奮鬥,一定有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