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掉隊星」是什麼星?科學家難以解釋的恆星有哪些!

2021-01-09 探尋知識海洋

銀河系螺旋臂處兩顆恆星的撞擊機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但在球狀星團兒裡,恆星比銀河系其他地方密集一百萬倍。在銀河系「大家」都朝一個方向運動,但球狀星團裡全是無規律運動,它們都繞著一個中心轉。它們的軌道方向各不相同,有些朝一個方向運動,另一些正好反向。

球狀星雲

在這種無序混沌的情況下恆星撞擊機率,平均一萬年發生一次。星團內部的恆星,大概是在相同時間段誕生的,所以當天文學家觀察一個老齡星團時,別指望能發現任何年輕的恆星。

但奇怪的是球狀星團通常掩蓋著一些神秘的陌生人——巨大的藍色恆星;

巨大的藍色恆星遠遠比周圍那些小小的昏暗恆星年輕,這些不可思議的恆星,被稱為「藍調隊星」。「藍調隊星」的神秘之處是,比它們本該有的年齡小。擁有如此質量和光亮的恆星,在這些星團兒裡本該幾十億年就消失了。所以,謎團是它們從何而來,當初如何進入球狀星團?

藍掉隊星

天體物理學家約書亞-巴恩斯認為自己的知道答案!他認為「藍掉隊星」是兩顆老大昏暗主序恆星相撞後的產物。兩個主序恆星的撞擊,比如兩顆太陽那樣的恆星撞擊其實相對輕微。恆星互相間的引力,把自己鎖在自螺旋內,它們會失去動能,然後會回歸,再然後會多次相遇,溫度上升變得紅腫,有點互相繞著對方旋轉,相遇幾次,每次相撞距離被拉近,直到最後融合成一顆恆星。

恆星

最後,並非引爆一場大災難!兩顆恆星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更大質量的恆星。要做的就是把兩顆小體積老年恆星,把他們捆在一起並成一棵二倍質量的恆星。因此,質量更大、亮度越高、更藍,比起星團內其它恆星而言。

所以它似乎沒跟上其它恆星的腳步,「藍掉隊星」之謎似乎被解開了。天空中還有許多很多不同尋常的天體,大膽的科學推測也難以解釋,黑洞、中子星、白矮星都代表著風光一時的恆星消亡。

但有些天體一輩子也沒機會發出光亮,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這些是——灰矮星。灰矮星是一顆報廢的恆星,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劉-麥可探尋著這些難以捉摸的物體。只要恆星能放出大量光線,它們就能在很遠處被觀察到。灰矮星的溫度非常低,所以只發出一點光線。正因為它們如此暗淡,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近距離才能看到它們。

灰矮星

灰矮星的物質成分和恆星一樣,只不過它沒有足夠的物質維持核聚變。它誕生之初質量就不到太陽的百分之一,所以不能給自己創造足夠的能量,本質上就是「報廢」的恆星。沒有核聚變,這些報廢的恆星更像是行星。假如你乘坐太空飛船飛過灰矮星表面,你不會看到任何像是雲、山之類的景物。當你進入灰矮星一切就變了!

我們認為灰矮星的大氣層類似於大質量行星,比如:木星的大氣層。

行星

要是你熟悉木星的照片,你就會看見木星帶狀結構及其表面滴雲層。雖然,我們從未拍攝到灰矮星表面的照片,我們認為灰矮星有著類似的雲層結構。這些不是我們地球上那種通常的雲層,鐵蒸汽組成了那些雲層。然後,雲層的厚度到達一定程度,這些雲竟然會下鐵雨!顯然,沒人願意住在那裡,因為那可是融化的鐵。

至今為止,科學家們僅僅發現了二百多顆灰矮星,這些難以捉摸的星體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問題是科學家知道有些灰矮星周圍環繞著碟狀的塵埃和氣體。這些碟狀物是否會演化成行星?這還只是眾多未解之謎的冰山之一角!隨著我們繼續探究恆星,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宇宙是一個「魔幻領域」,裡面有著矮星、巨星、掉隊星和超新星。隱藏在恆星爆炸的歷史中。他們已經發現了宇宙歷史許多篇章,以及探尋我們起源的鑰匙。

參考文獻:《宇宙探秘》

科學家: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劉-麥可;天體物理學家約書亞-巴恩斯

感謝你的瀏覽,我們會陸續更新!關注《認識宇宙》一專注的平臺!

相關焦點

  • 科普系列:什麼是變星?恆星是固定不變的嗎?
    科普系列:什麼是變星?恆星是固定不變的嗎?什麼是變星?人們長期觀測星空,發現有的恆星的亮度會在一個不十分長的時期內發生變化,或變亮,或變暗;有的有規律可循,有的卻變幻莫測,發生變化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 「星團」就是一團星星嗎?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如果周圍遇到其它氣體雲或者什麼擾動,很容易就被瓦解。研究疏散星團主要有什麼用呢?它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之一。但是這個時候它們還能夠保持相似的運動方向,此時這群恆星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星協」。球狀星團中會存在像地球一樣的有生命的行星嗎?雖然球狀星團內恆星很多,但是目前來看,這裡並不適合真正的生命形成,或者說現在的球狀星團內,可能不會有傳統意義的生命存在。
  • 「星團」就是一團星星嗎?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疏散星團疏散星團一般由最多幾千顆恆星組成,由於恆星數量比較少,密度很低,它們之間僅僅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著,如果周圍遇到其它氣體雲或者什麼擾動,很容易就被瓦解。研究疏散星團主要有什麼用呢?它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之一。首先,大部分恆星最初都來源於疏散星團;其次,因為同處於一個「搖籃」,這裡的恆星無論是年齡還是化學成分都差不多。
  • 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我們想要了解這些形態各異的星系最初是如何產生並演化的,但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始終沒有取得清晰的認識。比如說,星系形成的宇宙學模型無法給出我們今日所見恆星究竟如何形成的合理解釋。但是了解星系的形成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星系形成機制的存在,宇宙中將不會出現恆星,也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就在最近,科學家們終於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磁星是具有宇宙中最強磁場,但它們的起源仍有爭議。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這些恆星最強大、最明亮的爆炸開闢了新的途徑。
  • 合併可能形成超磁性星
    其他先前的工作表明,合併的恆星(由另外兩個恆星融合產生的恆星)可能產生強大的磁場,並且預計有10%的大質量恆星是合併產生的。希望合併的恆星具有強磁場的原因之一是,正如人們可能期望的那樣,當兩顆恆星相互碰撞時,結果是產生了很大的湍流。
  • 哈勃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 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
    本文轉自【cnBeta.COM】;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一張圖片,顯示了「大量的恆星」。據航天局稱,這是一個由成千上萬顆顏色各異的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 「年邁」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圍繞地球運行了幾十年,捕捉到了我們周圍宇宙的驚人觀測結果。雖然它的壽命已接近尾聲,但它仍能拍出令人矚目的圖像,其中最新的一張照片已被NASA重點報導。
  • 哈勃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 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
    來源:cnBeta.COM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一張圖片,顯示了「大量的恆星」。據航天局稱,這是一個由成千上萬顆顏色各異的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年邁」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圍繞地球運行了幾十年,捕捉到了我們周圍宇宙的驚人觀測結果。
  • 【E.N.】每周一星(21) | 角宿一:最熱最藍的1等星
    (又來…)在第10期中,菌菌介紹了夜空中最紅的星,那麼最藍的星是哪一個呢?這就要在最熱的恆星中找一找了。藍色的恆星不如紅色恆星那樣鮮豔,看上去更像是白色恆星微微發著藍光,因此不好說哪一顆最藍。但有一顆明亮的恆星十分熾熱,是最藍恆星的有力爭奪者。
  • 科學家找到了恆星爆炸後遺留的中子星
    但當科學家找不到該恆星的證據時,他們開始懷疑它是否隨後墜入一個黑洞。極高解析度圖象揭示,在1987A號SN核的塵埃中,有一個熱的「腫塊」,比周圍更明亮,與中子星的可疑位置吻合。卡迪夫大學的Mikako Matsuura說:「我們很驚訝看到它是由超新星遺蹟中厚厚的灰塵組成的。雲中有某些東西使塵埃升溫,使其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猜測在塵埃雲中隱藏著一顆中子星。」
  • 色彩斑斕的天體圖 令人矚目球狀星團
    據外媒9月14日消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名為NGC 1805的「球狀」星團。華麗的星團,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哈勃網站解釋,這個星團是一個密集的恆星集合。
  • 什麼是磁星?
    來源:NASA如你所知,當比我們太陽更大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它就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當這些恆星死亡,他們向外對光線的壓力將無法抵消光線受到的向內的強大引力。這種巨大的向內的力十分強大,超過了原子內部粒子間的斥力,以致於原子發生塌縮,使得質子和電子被強行壓縮到一起,成為中子。這就是中子產生的過程。
  • 有恆星,銀河系大的「球狀星團」是遠處的一個亮點
    歐洲航天局說,用肉眼觀察,半人馬座和歐米茄看起來像一顆暗淡的星恆星,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藍色球體實際上是一個1000萬恆星的集合,你不能把他們全部數出來,但是在清晰的張美麗中,你可以看到幾個亮點,他們構成了這個獨特的星系團,歐洲空間局歐洲是空的,師範維文天文中心的先生有機會在南美上拍攝這張張和難以置信照片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而關於變星的研究,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定領域,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測量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表現的亮度變化來研究,並在被稱為光線曲線的圖形上繪製變化。什麼是變星?當恆星的行為之一亮度發生變化,便會被稱為變星,並且這些亮度的變化是由該恆星內部、表面或周圍發生的事情所引起的。變星的種類繁多,會涉及到恆星演化的各個階段。
  • 宇宙中的死亡之星,恆星超新星爆炸後的產物
    宇宙中含有有很多的不同組成部分,像是,恆星、行星以及衛星,星雲等等,那麼這個脈衝星是一種什麼星,這種脈衝星是怎樣形成的,估計很多人都會比較好奇吧。人類最早發現宇宙中存在脈衝星是在1967年,當時英國科學家埃赫維什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中,探測到了一種從來沒有被發現的射電輻射,這種輻射的出現很有規律,每過一定的時間都會出現一次脈衝,也就是說每過大約是1.34秒就會出現一次脈衝,科學家就將這種脈衝的輻射源叫做脈衝星。
  • 什麼是磁星?(視頻)
    來源:NASA如你所知,當比我們太陽更大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它就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當這些恆星死亡,他們向外對光線的壓力將無法抵消光線受到的向內的強大引力。這種巨大的向內的力十分強大,超過了原子內部粒子間的斥力,以致於原子發生塌縮,使得質子和電子被強行壓縮到一起,成為中子。這就是中子產生的過程。
  • 白矮星是個什麼星
    2016年4月5日,科學家發現充滿純氧大氣層的罕見白矮星。那麼,你可知道白矮星是什麼星?你聽說過白矮星嗎?
  • 磁星和快速無線電爆發有什麼關係?科學家似乎有了答案!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發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短暫和奇怪的射電能量爆發,它就是快速射電爆發(FRBs)。迄今為止,天空中已經檢測到超過100個frb。但是不管它們是什麼,它們幾乎肯定來自我們銀河系之外,則科學家會看到它們集中在我們銀河系的帶上,而不是遍布整個天空。除了幾個顯著的例外,frb不會重複。它們一次性發揮,代表著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裡,大量的能量散落到宇宙中。
  • 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著比鄰星運行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這顆行星幾天前才被確認。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證實了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的存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最小的,也是離我們最近的。
  • 磁星是什麼類型的行星?
    磁星是一種特殊的脈衝星,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則是大質量恆星爆炸後形成的超新星:爆炸時恆星的外層被拋射入太空,而其核心塌縮成脈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