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基礎部分核鹼基可能來自太空 有助闡釋生命演化

2020-12-03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日本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高真空反應室內的模擬環境(如圖)。他們將一種由水、一氧化碳、氨和甲醇組成的氣體混合物注入一種模擬宇宙塵埃的材料中,其溫度為-263℃

新浪科技訊 9月30日消息,一項新研究發現,組成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基礎部分很可能來自星際氣體雲的核心。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超低溫真空中進行的模擬發現,核鹼基可以在太空中形成。核鹼基是在DNA和RNA(核糖核酸)中起配對作用的雜環化合物,是組成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單位。這一發現或許可以幫助闡明地球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以往的理論認為,是一塊來自太空的巖石給地球帶來了生命的基礎物質。我們今天看到的自然物種都是從這些基礎物質進化而來。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更複雜的化合物,包括胺基酸,這些化合物會繼續形成蛋白質。

「我們的發現表明,實驗中重現的過程可能會導致生命分子前體的形成,」北海道大學低溫科學研究所的大場康弘(Yasuhiro Oba)說,「這些結果將提高我們對太空化學演化早期階段的理解。」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學家在彗星、小行星和太空氣體雲中都發現過基本的有機分子。一些科學家將這些分子與40億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聯繫起來。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學家在彗星、小行星和太空氣體雲中都發現過基本的有機分子。一些科學家將這些分子與40億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聯繫起來

從人類到細菌,DNA和RNA是所有生命形式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是由磷酸基團、糖類和核苷酸這三個獨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相比DNA,人們對RNA的認識較少,但二者卻極其相似,只是RNA沒有標誌性的雙螺旋結構。RNA的主要作用是幫助DNA轉錄,即讀取儲存在DNA中的信息,使其被身體使用,合成蛋白質。

RNA通常是單鏈的,其核糖的2位碳連接的是羥基。這個羥基降低了RNA的穩定性,使其更易被水解。如果RNA的2位碳原子上失去氧,其組成糖分子就變成2-脫氧核糖,由此產生DNA。如果這個特定的原子與氧結合,那就會形成核糖,組成RNA。

這種單個原子的簡單改變就能改變遺傳物質的整個結構,但核鹼基才是組成核苷酸(核酸的單體結構)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以往模擬星際分子雲條件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糖類和磷酸鹽,但沒有發現鹼基。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這項最新研究改變了這一狀況。

大場康弘說:「這一結果可能是解開人類基本問題的關鍵,比如在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存在哪些有機化合物,以及它們如何促成了地球上生命的誕生。」

日本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了這項超高真空反應室內的模擬實驗,並分析了實驗結果。

他們將一種由水、一氧化碳、氨和甲醇組成的氣體混合物被注入一種模擬宇宙塵埃的材料中,其溫度為-263℃。這一溫度已經接近絕對零度,對於模擬分子和化合物在寒冷的太空中如何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兩個氘(氫的同位素)燈被連接到真空室,為其提供啟動反應的紫外光。實驗結果顯示,缺氧的超低溫真空室中形成了一層冰凍的膜狀物,研究人員對其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了核鹼基。胞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均存在於該物質中,三者都是組成DNA的基礎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如尿嘧啶、黃嘌呤和次黃嘌呤也有出現。

 DNA和RNA有什麼區別?

脫氧核糖核酸(DNA)是在我們所有細胞的細胞核中存在的含有遺傳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它的形狀像一個雙螺旋,由核苷酸組成。每個核苷酸包含一個含氮鹼基、一個五碳糖和一個磷酸基。

DNA的五碳糖成分稱為脫氧核糖,構成了DNA中的「D」。這是一種環狀碳基化合物,由五個碳原子組成五邊形。脫氧核糖的第二個碳原子上附著的是一個氫原子。這個碳原子也可以再附著一個氧原子,即附著一個羥基。在這種情況下,脫氧核糖就變成了核糖,即RNA中的「R」。

RNA和DNA的形狀

RNA主要負責DNA遺傳信息的翻譯和表達,為單鏈分子,分子量比DNA小得多,但它也能編碼某些細胞和有機體的遺傳信息。

氧的存在會徹底改變化學物質與其他分子的結合方式。RNA的核糖含有氧,使其可以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狀,甚至可以摺疊並擁有類似蛋白質的結構,像酶那樣催化化學反應(這樣的RNA被稱為核酶)。與RNA相比,DNA分子呈現標誌性的雙螺旋結構。

利用RNA

為了翻譯和轉錄遺傳密碼,使蛋白質和其他分子成為生命所必需的分子,DNA經常被分解成RNA,並被細胞讀取。

RNA具有與DNA相同的三個鹼基對:胞嘧啶(C)、鳥嘌呤(G)和腺嘌呤(A)。另一個鹼基對,胸腺嘧啶(T),在RNA中被替換為尿嘧啶(U),它比胸腺嘧啶少了一個甲基。

RNA通常也存在於更簡單的生物體(比如細菌)中。RNA在細胞中廣泛存在,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中都有RNA。此外,一些病毒也以RNA作為遺傳物質,它們被稱為RNA病毒。

線粒體基因組

所有的動物細胞都使用DNA作為遺傳物質,但有一個明顯的例外: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來源,通過三羧酸循環,線粒體將葡萄糖轉化為丙酮酸,然後通過氧化磷酸化轉化為三磷酸腺苷(ATP)。三羧酸循環由英國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發現,因此又稱為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克雷布斯本人因此榮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這個過程都是在細胞的線粒體中完成的。ATP在生物化學中是一種核苷酸,是需氧生物細胞內能量的普遍形式。線粒體中存在規模很小的基因組,遠小於細菌基因組。人類線粒體DNA擁有37個基因,編碼了兩種rRNA,22種tRNA和13種多肽。由於線粒體DNA幾乎不發生重組,因此遺傳學家長期將其作為研究群體遺傳學與演化遺傳學的信息來源。不過,儘管線粒體DNA在遺傳學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但其序列中的信息只能反映群體中雌性成員的演化進程,不能代表整個種群,因為線粒體只能由母體遺傳給後代。(任天)

相關焦點

  • ...生命演化-DNA,太空,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科技改變...
    一項新研究發現,組成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基礎部分很可能來自星際氣體雲的核心。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超低溫真空中進行的模擬發現,核鹼基可以在太空中形成。核鹼基是在DNA和RNA(核糖核酸)中起配對作用的雜環化合物,是組成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單位。這一發現或許可以幫助闡明地球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 科學家說DNA的部分組成物質可能來自外太空
    1969年9月28日上午11點左右,在澳大利亞東南部一個小鎮的上空,天空被一個飛過火球分為三個部分,留下一團煙霧。半分鐘後,可以聽到所謂的公平的默奇森隕石撞擊地球的聲音。巖石破裂成許多碎片穿過一個屋頂,降落在某個地方。已經發現的所有隕石碎片的總重量大約是220磅。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雖然進化論告訴了我們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揭示了物種多樣性的來源,但是關於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一直都是個謎。不過也有很多的理論猜想,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兩個:本地起源說和生源說。本地起源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地球的生命是在我們這顆星球上獨立出現的,跟宇宙空間中的其他星球沒有任何關係,地球上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 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
    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
  • 突破生命法則極限!8鹼基DNA誕生,會是外星生命遺傳密碼?
    ,為了維持生命的延續生命也在不斷自我演化。而演化的基礎就是DNA了,DNA用4個鹼基的排列組合完整地保存著遺傳信息,並利用RNA至蛋白的方法進行解碼,構築起整個生命體的基礎結構。這種DNA的4鹼基模式被認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但是DNA只有4種鹼基才能存在嗎?Science上的最新文章給出了答案:8種鹼基的DNA也能存在。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空間站一項實驗或許告知:地球生命來自太空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雖然說進化論告訴我們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但是卻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卻一直是個謎,或者存在巨大爭議,對於生命起源的爭議無非兩種,一種是本地起源說,另一種則是生源說。,正經八百的地球生物,和其他星球、隕石等並沒有任何聯繫,而生源說則是恰恰相反,地球生命並不是地球本土特產的,而是來自於其他星球、隕石等傳播到地球上的,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支持者。
  • 金星有生命出現「新說法」,哈佛專家:如存在,可能是來自地球
    確實在以前就有理論指出,宇宙之中的生命可能會以某種方式進行傳播。而這次哈佛大學科學研究人員認為,從對流星的理論分析來看,流星在進入我們地球大氣層之後,並具有返回太空的情況,而從過去的37億年中記錄研究數據顯示,至少已經出現了60萬次的太空巖石掠過地球並且與金星相撞,這樣如果金星上面真的存在生命,那可能就是來自地球。
  • 生命起源畫上句號?日本科學家:可能來自太空,隕石撞擊形成元素
    而根據《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新論文指出,我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是來自「外太空」,這可能對生命起源的爭議畫上「句號」。地球生命起源於外太空?這項研究報告是來自日本科學家給出的結論,是通過實驗模擬給出的結果。當然本身來說,在之前就存在一個假說,那就是最初的「生命之源」來自太空,隕石中存在胺基酸和其他生物分子也能證明這一點。
  • 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
    有東西阻礙了地球氧氣的上升。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發現,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發表在6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這項研究重新提出了大氣氧進化的經典假設,"主要作者、UW地球和空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Shintaro Kadoya說,"數據表明,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多細胞生命需要集中供氧氣,因此氧氣的積累是地球上氧氣呼吸生命進化的關鍵。
  • 生命的種子來自太空
    科學家指出作為生命形成的一個關鍵要素,磷在外太空形成而後由彗星或者隕石帶到早期地球。彗星67P/C-G「羅塞塔」號飛船拍攝根據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一種來自地外源頭的關鍵要素,地球孕育生命將成為不可能。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是地球的嬌子。終有一天,人類必將長大,走出搖籃,飛向浩瀚的宇宙。」孩提時的我們,可能都曾聽老師朗誦過這類極富想像力的語句,能夠靈活運用這樣的句式,作文往往就可以拿高分。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生命體演化到原核細胞形態時,已經與非生命物質徹底劃清了界限。雖然演化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有機化學的基本規律,但這種建立在海量隨機偶然基礎上的最終必然,我們哪怕能夠明了其中的作用機制,但以現有的科技能力,卻仍然無法真正還原細胞生命形成的完整過程。前文還曾提到過,任何細胞生命體的細胞內部環境都是流動液態的,這實際是對原始生命體最初所處生存環境的維持。
  • 科學家在隕石中有了重大發現!外星生命很可能遍布整個宇宙太空!
    文/仗劍走天涯科學家在隕石中有了重大發現!外星生命很可能遍布整個宇宙太空!如果說人類所生存的地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那麼可能就是生命了。雖然如今的人類已經科技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了,可以去探索宇宙太空中的這些未知之謎,但是很顯然人類並沒有在太空探索當中得到什麼。
  • 四十億年前原始DNA有序自組裝:成生命基礎
    ,形成重複的長鏈分子,並最終成為原始生命的基礎。儘管對古礦物質組成的研究已經為35億至38億年前(地殼穩定之後約5億年時)的細菌演化提供了部分證據,但在這些單細胞出現之前發生的事情,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 俄羅斯在空間站外表面發現微生物,部分可能來自地球
    俄羅斯在空間站外表面發現微生物,部分可能來自地球 在生存條件嚴酷的太空中究竟有無生命體存活?
  • 基因丟失可能會使生命演化得更加複雜
    來源:新浪科技有機體往往會在演化過程中失去看似重要的基因,但它們能夠生存下來,甚至茁壯成長,靠的就是找到新的方法來應對舊的挑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近期的一些研究顯示,基因組複雜性的降低——包括關鍵基因的丟失——可能成功塑造了地球歷史上的生命演化。
  • 生命是什麼?生命體的演化
    強調通過大分子的有序性來克服小分子和原子的無序性所構成的系統是生命,生命的演變過程叫負殤。1970年的時候,數論發展成了離散體系,認為生命是一個有範圍的離散體系。從化學的角度看,生命其實更多的是一些生化反應的一個組合。我們經常開玩笑,生命的本質是化學,化學的本質是物理,物理的本質用數學描述,數學的本質是由我們的某種語言寫出來的。經典的物理統一在原子上。量子物理統一在量子上。
  • 通過月壤也能研究太陽歷史和生命演化進程
    新華社華盛頓6月2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日前宣布,其科研團隊發現月壤可以成為人們了解早期太陽活動的窗口,從而為地球何以能夠孕育生命提供證據。  研究人員此前發現,月壤中鈉和鉀的含量遠少於地球土壤,但一直不明白為何如此。
  • 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認為,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於6月發表在開放存取雜誌《自然通訊》上。「這項研究為復甦的一個經典假說演變大氣中的氧氣,」主要作者太郎門屋,在地球和空間科學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說。「數據表明,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作者:馮偉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自誕生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經歷了大約四十億年的漫長演化,這段歷史曾被稱為隱生宙,寓意沒有生命顯現的時代。化石記錄表明,35億年前的藍藻就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它們釋放氧氣,使大氣逐漸有了游離氧,並在高空形成臭氧層,減少紫外線對生物的威脅。同時,大氣和海洋開始變得氧化,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並引發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生物演化事件,尤其是發生在距今23億年前和距今8億年前的兩次大氧化事件,為真核生物登上歷史舞臺和晚前寒武紀至寒武紀早期的一系列生物輻射事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