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朱筱珊
年近六旬的李永基是香港一名的士司機。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和眾多香港市民一起擁堵到東亞銀行分行門口提取現金。當時市場傳言東亞銀行投資雷曼兄弟債券和美國保險巨頭AIG失敗,財務出現困難。
「當時我們很怕,銀行本來就沒利息,怕到時候養老的本金都拿不回來。」很多排隊提款的市民想法都和李永基類似。當天,東亞銀行被提走的現金超過20億港元。
岌岌可危的東亞銀行最終挽回了儲戶的信任。究其原因,除了東亞銀行宣布採取不設提款上限的措施以及東亞主席李國寶迅速增持公司股票外,時任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更明確向市場傳達了一個信息:香港有存款保障制度。
香港儲戶8年的等待和守望,才迎來了香港存款保障計劃的今天。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宣布倒閉,其香港子公司——香港國際商業信貸銀行也宣告結業。受到國商香港事件影響,多家香港本地銀行出現擠兌。當時,國商銀行只允許儲戶提取25%的存款;直至8年後,儲戶才終於通過清盤程序拿回餘下的75%存款。雖然儲戶最終拿回100%的銀行存款,但8年時間的通脹率早已讓儲戶的存款價值打了不小的折扣。
經歷過此次銀行破產事件,香港政府於1992年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建立存保制度,然而出於對成本、公平及道德風險的憂慮,設立存保計劃的建議遭到否決。
「遭到否決的原因是很多大型銀行對計劃不熱衷,認為存款保障計劃實際上增加了他們的成本。」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解釋說。
作為過渡計劃,香港政府在1995年修訂《公司條例》,規定存款人在持牌銀行清盤時可獲得最高達10萬港元的優先補償。
就在修改條例不久,1997年金融危機席捲亞洲。一時間,恆指暴跌、樓市暴跌,關於銀行資金危機的傳言四起。香港港基銀行即為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儲戶紛紛湧來引發擠兌潮。
香港政府和監管局聯合擁有港元發行權的三家銀行——滙豐、渣打和中銀香港隨即表態:香港銀行資金穩健!這才結束了擠兌潮。最終,香港政府和金管局認為儘管很多謠言並無事實依據,但市民反應依然很強烈,於是,在金融危機次年,金管局得出香港有推行存款保障的必要,先前不熱衷存保制度的大型銀行也開始反思,在意識到擠兌潮下即使再穩健的銀行也有倒閉的危險後,業內普遍贊同設立存款保障制度。
漫長的諮詢和立法活動開展了6年。2004年5月,香港《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終於獲得通過; 兩年後,存保計劃於2006年9月25日正式推行,規定每個帳戶可在本地銀行倒閉後獲得最高10萬港元的保障計劃。
(責任編輯:蘇小靜 HF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