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針對肝癌AFP陰性診斷和早期診斷血液非編碼RNA標誌物

2020-11-11 測序中國

細胞外RNA(exRNA)又稱為cfRNA,作為生物標誌物有很多優勢,如高敏感性、組織特異性、動態性和低檢測成本等。最新研究表明,血液中exRNA有望成為液體活檢中生物標誌物新的組成部分。但是,目前exRNA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RNA如miRNA上。與小RNA測序數據相比,長RNA測序數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更多的RNA種類、差異剪接、基因融合等信息。因此,整合血漿中的細胞外長RNA測序數據有望發現新的生物標誌物,進而應用到液體活檢中。

近日,清華大學魯志課題組、海軍軍醫大學殷建華和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陳磊團隊合作發表了針對血漿中的細胞外長RNA進行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一個可用於肝癌早期診斷的血液非編碼RNA檢測Panel,包括了circRNA, snoRNA和miRNA三種非編碼RNA,對臨床肝癌AFP陰性診斷有指導意義。該研究結果發表在Theranostics上,文章題為"Integrative analysis of long extracellular PNAs reveals a detection panel of noncoding RNAs for liver cancer"。

文章發表在Theranostics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搭建了針對血漿中的細胞外長RNA轉錄後調控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流程,並將計算分析方法應用於細胞外 RNA 測序數據中,在癌症病人的血液中檢測到了和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RNA 水平的變異事件,包括RNA差異表達、可變剪接、可變多聚腺苷酸化和RNA編輯。通過功能分析和 KEGG 通路富集性分析,發現這些RNA水平的變異事件富集在與腫瘤發生和轉移、免疫以及代謝相關的通路中,說明在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可以檢測到和腫瘤相關的變異事件。

同時,研究人員結合血液中cfRNA的高通量測序和獨立樣本上機實驗驗證,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篩選,發現了由血漿中3個非編碼RNA(circRNA, snoRNA和miRNA)構成的肝癌檢測Panel,在特異性96.2%和AFP陽性準確度100%的條件下,對 AFP陰性患者的檢出率仍可達到 79.2%,對早期肝癌患者的檢出率可達到 77.1%。

研究概要圖

該研究方法表明在血漿中可以檢測到與癌症相關的不同類型的RNA變異,並確定了針對肝癌的非編碼RNA(circRNA, snoRNA和miRNA)檢測Panel,尤其對AFP陰性和早期患者更具有臨床價值。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志研究員、海軍軍醫大學殷建華教授和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陳磊研究員為文章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昱敏、王思琦、郗曉宸和東方肝膽醫院張敏峰為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

參考文獻:

Zhu Y, Wang S, Xi X, Zhang M, Liu X, Tang W, Cai P, Xing S, Bao P, Jin Y, Zhao W, Chen Y, Zhao H, Jia X, Lu S, Lu Y, Chen L, Yin J, Lu ZJ.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long extracellular RNAs reveals a detection panel of noncoding RNAs for liver cancer. Theranostics 2021; 11(1):181-193. doi:10.7150/thno.48206.

相關焦點

  • 循環細菌DNA有望成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標誌物
    探索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在循環遊離 DNA(cfDNA)中可檢出細菌等微生物 DNA。然而,結直腸癌患者的循環細菌 DNA 是否存在特異性改變,及其能否作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仍有待探索。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點擊查看 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自愈率可大幅度提高。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2020-12-14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新型潛在生物標誌物——MicroRNA | MDPI
    目前迫切需要尋找乳腺癌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以降低其死亡率。當前,乳房X射線仍被認為是檢測乳腺癌最權威有效的方法,然而,乳腺X射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年輕女性和乳腺組織密集的女性中可能較低[2]。因此,迫切需要鑑定可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準確診斷信息的生物標誌物。
  • 確診率達95.2% 肝癌診斷技術新進展
    肝癌的早期診斷與肝癌的治療及預後密切相關,肝癌相關血清蛋白腫瘤標誌物可以客觀地、特異性地反映肝癌的發生和發展進程,其精準和高靈敏的定量檢測對於臨床診斷、治療過程和預後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血清標誌物檢測是目前能夠進行肝癌早期診斷的可行性方法,然而,現有肝癌血清學診斷標誌物在極早期肝癌患者診斷和預警方面的特異性、敏感性仍然存在不足,患者早期漏診率較高。
  • 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新型自動化、微型、高通量的新型生物晶片,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的檢測上有很強的臨床應用價值,蛋白質晶片以蛋白質為研究基礎,來分析腫瘤產生及轉移。蛋白質晶片的出現為探究腫瘤相關的蛋白質、特異性標誌物、藥物治療靶標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本文針對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作用做出如下綜述。
  • 生物技術與新型生物標誌物助力多種疾病的診斷
    2017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新型生物標誌物或生物技術應用於疾病診斷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新型檢測技術可「兩分鐘」診斷肝癌發生風險
  • 禮來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有望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症
    編譯丨範東東日前,禮來研究人員在11月初舉行的阿爾茨海默症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表示,公司旗下研究的磷酸化tau(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方法有望實現更早期、更準確的檢測。為此,禮來及其致力於發現和開發放射性藥物和影像學方法的全資子公司Avid Radiopharmaceuticals正在進行P-tau217作為AD病理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 血液檢驗法診斷痴呆症:助力痴呆症的早期診斷及有效防治方法的開發
    ,在使用血液檢查方法進行痴呆症的診斷和痴呆症未發病患者發病風險的預測是否可行方面,已著手開展產學聯合的多機構共同研究項目--「基於血液生物標誌物的痴呆症綜合層次化系統開發」(簡稱BATON項目)。名古屋大學的勝野等正在致力於一項在發病前捕捉到路易小體型痴呆的大規模研究,因此,本項目對有助於路易小體型痴呆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誌物的開發也備受期待。並且,東麗株式會社也在報告中稱,血液中MicroRNA分析,有可能對鑑別腦血管性痴呆以及預測從輕度認知障礙向痴呆的發展有所幫助[5]。
  • 研究人員檢測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誌物來發現和診斷人體內的癌症
    由於在早期發現癌症更容易成功地進行治療,因此癌症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開發新的方法,以便在腫瘤開始擴散之前及早發現它們。一種正在研究的方法是液體活檢。這些測試旨在通過​​檢測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誌物(腫瘤滲入血液的物質)來發現和診斷人體內的癌症。
  • 清華發現全新廣譜腫瘤標誌物 「捕捉」肝癌靈敏度提高一倍
    其實,它就是一個腫瘤標誌物,就像個「偵探」一樣能夠在癌症發生早期捕捉到信號,從而讓患者贏得更多救治機會。今天上午,清華大學宣布,該校羅永章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明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於肝癌患者的檢測,並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在臨床中使用。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據悉,這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或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肝癌佔全世界55%,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位。
  • 《細胞》:液體活檢再獲突破 全新生物標誌物可早期診斷多種癌症
    頂尖學術期刊《細胞》近日在線發表了一項有關液體活檢的新研究,為癌症早期診斷帶來了潛在的全新方法。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和威爾·康奈爾醫學研究所(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團隊報告說,由腫瘤和免疫細胞釋放的細胞外囊泡和顆粒(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cles,簡稱EVP),攜帶可靠的生物標誌物,可用於癌症檢測,並確定癌症的類型。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CEA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決定簇的酸性蛋白,成年時期,胃腸道可將合成CEA分泌至腸腔,當發生消化道腫瘤時,CEA返流至血液或淋巴中,致使血清CEA升高。因此,CEA最初被用作消化道腫瘤,如結直腸癌、胃癌等輔助診斷。隨著研究的開展,在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甲狀腺癌、頭頸部腫瘤、宮頸癌、卵巢癌、肝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多種腫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
  • 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孫教授就「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做了精彩演講。原發性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新型表觀基因組平臺或有望實現對早期胰腺癌的準確診斷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藍星基因公司(Bluestar Genomics)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證實了其所開發的新型平臺在檢測早期胰腺癌方面的強大潛力,這或有望幫助解決目前僅在美國每年都有超過6萬名被診斷為胰腺癌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斷的需求
  • 科學網—DKK1蛋白可作為肝癌早查早診血清標誌物
    《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發表題為「血清DKK1蛋白作為肝癌診斷標誌物的大規模臨床多中心研究」的生物標誌物Ⅱ期試驗研究論文,證明DKK1蛋白可作為腫瘤標誌物用於肝細胞癌的血清診斷。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多種癌症中的circRNA進行了編目,並進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這些穩定的結構可能作為血液或尿液中的癌症生物標誌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7日的Cell期刊上。circRNA是一種非編碼RNA,它們形成閉合的環狀結構而不是線性結構。新的RNA測序方法曝光了這些circRNA,但是人們對它們起作用的原因或方式知之甚少。
  • 確定適用於床畔診斷系統的生物標誌物-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篩查
    在AD早期,這些診斷措施並沒有很高準確率,同時過高的花費也為早期診斷帶來了諸多不便,降低了早期篩查的可能性。2016年,普利茅斯一課題組利用阿爾茨海默氏病神經影像學倡議(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ADNI)資料庫篩選出最適合的血液生物標誌物共計6種,以便早期篩查設備的設計者選用其中之一或多個作為目標檢測物(組)。
  • 幾滴血就能檢查出肝癌|異質體|蛋白聚糖_鳳凰健康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全球發病率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而我國肝癌發病人數約佔全球的55%,在腫瘤相關死亡中僅次於肺癌,居於第2位。如果能夠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將極大改變目前的肝癌現狀,北京佑安醫院研究開發的肝癌標誌物蛋白診斷晶片技術,也許就是這個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