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2021-01-09 澎湃新聞
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2020-12-14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瑞金感染張金銘 瑞金感染科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侯金林教授帶來了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的報告,新冠疫情之下,網際網路醫療可以幫助病人和醫生跨越時空進行溝通,並且我國是B肝大國,然而對於B肝的診斷比例和治療比例遠遠不足。B肝如果沒有及時被發現進行治療,就可能進展成肝癌。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強有力的工具,可以對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進行監測,及時對病人進行隨訪,同時有利於構建合適的肝癌預測模型。

因此提出aMAP概念,aMAP模型的構建用於預測抗病毒治療時代肝癌的風險。起點是「小貝殼」APP,終點是小程序。消除病毒性肝炎改變人類命運。2016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2016-2021年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在該戰略中的基線是2015年病毒性肝炎的情況,提出到2030年,發病率減少90%,死亡率減少65%。中國政府在2017年11月也出臺了《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則》,開始全面實施病毒性肝炎各項防治措施。網際網路在B肝病毒的防治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小貝殼「B肝母嬰零傳播工程」,是2015年7月在北京啟動的一項前瞻性的研究,先後經WHO、巴西世界肝炎峰會的認可,2019年11月小貝殼APP獲得器械註冊證。

隨後,侯教授介紹了「終點」---小程序:aMAP模型的建立。建立患者隊列之後,通過數學建模整合生物標誌物來建立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當然,侯教授也指出肝癌風險預測模型需要新要求:需要構建一個適用於多種慢性肝病、多個種族、不依賴於病因學指標的肝癌預測風險的預測模型。

aMAP評分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

最後,侯教授總結了肝癌篩查的「金字塔」策略,在B肝、C肝、脂肪肝以及其它慢性肝病的人群中,aMAP風險預測評分利用性別、年齡、血小板、總膽紅素、白蛋白進一步識別出10%的高風險人群,再進一步通過生物標誌物識別出極高風險人群,密切隨訪,提高早篩早診斷率。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感染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據悉,這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或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肝癌佔全世界55%,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位。
  • 侯金林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在感染病領域傳染病防控及慢B肝優化治療臨床和科研方面有較深造詣與創新,享有國際聲譽。曾任亞洲和太平洋肝病學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 Journal of Hepatology刊發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侯金林主任領銜的三項...
    其中,低風險組佔總人群約45%,肝癌年發生風險小於0.2%,提示利用aMAP評分可使50%的慢性肝病患者免於肝癌篩查,可顯著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節省醫療資源(圖1)。這是全球首個跨病種、跨種族的慢性肝病肝癌預測模型;同時也是肝病領域首個由中國大陸研究者發起和牽頭的國際合作研究。2020年7月20日,該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epatology正式在線發表[1]。
  • 確診率達95.2% 肝癌診斷技術新進展
    特邀嘉賓和與會代表合影留念目前,人類對腫瘤的認識水平和採用的常規治療手段尚不能有效地治療肝癌,因此,闡明肝癌發生發展的關鍵機制,建立肝癌預測預警和早期診斷技術方法,建立特異的靶向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措施,對於臨床上有效治療肝癌、
  • Nature Materials|UCSD張康教授團隊破譯肝癌「密碼",ctDNA 甲基化...
    論文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駱卉妍博士和韋瑋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康教授和徐瑞華教授。張康教授及其團隊成員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癌症致死率最高的癌種之一。肝癌的早期診斷可以極大的降低死亡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檢測手段靈敏度較低。
  • 我會副會長侯金林教授團隊發表全球首個跨病因和跨種族的慢性肝病...
    侯金林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主任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肝病分會主任委員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了第一個全球病毒性肝炎戰略「到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然而肝癌作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死因之一,若能儘早地預測和診斷,將對降低肝癌死亡風險和達成WHO的宏偉目標有重要意義。
  • 研究:針對肝癌AFP陰性診斷和早期診斷血液非編碼RNA標誌物
    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陳磊團隊合作發表了針對血漿中的細胞外長RNA進行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一個可用於肝癌早期診斷的血液非編碼RNA檢測Panel,包括了circRNA, snoRNA和miRNA三種非編碼RNA,對臨床肝癌AFP陰性診斷有指導意義
  • 全球首個跨病種跨種族肝癌預測模型將落地社區
    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 夏燕,通訊員 楊芳 林丹青)「在我國,肝癌是導致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數達30多萬,給國家帶來巨大的醫療負擔。」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副會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侯金林教授表示。
  • 侯金林談學科建設:抬頭看與低頭幹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感染內科的羽翼日漸豐滿,但侯金林並未單打獨鬥,特別強調橫向協同。比如,圍繞肝病診治,他聯合院內多個科室,如肝膽外科、消化科、腫瘤內科、介入科、影像科、放療科、病理科,組建肝癌多學科協作組,結合隨訪管理、網絡平臺等,構建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臟腫瘤」為一體的臨床綜合預防診治體系。
  • 南方醫院侯金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侯金林事跡簡介侯金林,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教授、主任醫師,我國著名傳染病和肝臟病專家,曾擔任亞洲和太平洋肝病學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同時,他代表廣東科學家發聲,多次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變化、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等熱點問題做出專業回應,引導媒體和群眾科學、正確認識病毒。他帶領團隊成員常年開展義診和培訓,為政府獻計獻策,組建「心肝情緣」志願服務隊,開展義診、贈藥、免費體檢等服務超過5次/年,惠及民眾達1萬人次/年,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 侯金林分析死亡病例:第一代感染病人,付出的代價最慘重
    了解病人的年齡和CRP指標後,醫生不僅能評估病人短期死亡的風險,而且能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更好管理病人。在疫情早期,病人數量大,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導致病人無條件進行正常檢查,最終延誤病情。南方+:您說到,這兩個指標適用於疑似和確診病人。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致力於「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研究,利用微流控技術,楊慧團隊目前已在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儀器開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晶片實驗室」是如何工作的 據楊慧介紹,團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其目的在於利用微米和納米技術來解釋並解決生物醫學上的科學基礎問題,同時創造一些新方法,微流控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2020年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2019年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為了促進「規範」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發揮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作用,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攜手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了「衛健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在線教育項目」。希望以規範為指導原則,啟動全國範圍的規範推廣行動,讓醫生真正體會到規範對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讓患者在規範的診療中獲得更好的療效。
  • 38歲男子腹痛一個月,診斷肝癌,醫生:5大檢查可篩查早期肝癌
    醫生給做了一些檢查,最後確診是肝癌,還好,醫生說是早期肝癌,經過手術切除肝癌後可能治癒肝癌。 但即便如此,也把王先生嚇出了一身冷汗。這次腹痛,如果不留意不處理,那麼問題就大了。 1. 哪些人更容易發生肝癌呢?
  •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基因測序、生物大數據助力精準診斷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技術是以抗體為中心的檢測技術,通過標記物標記抗體或抗原進行抗原、抗體的反應。目前,標記物已從單一核素髮展到同位素、螢光素、酶發光劑、化學發光、量子點、膠體金和銀、微粒子與納米粒子等。標記免疫分析技術是覆蓋面廣、發展快的分析測試技術,目前常應用於疾病早期診斷、治療預後的判斷及評估,包括腫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
  • 「逆行者」侯金林:病毒感染以後會出現「冰山現象」
    網易科技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主任、廣東省肝臟疾病研究所所長侯金林在4月16日做客《理解未來》科學講座,帶來《從病毒感染臨床特徵及轉歸談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主題分享。據了解,侯金林教授剛剛從援鄂工作第一線返回到工作崗位,講述了中國疫情防控的新階段。
  • 肝癌早期,有什麼方法能檢測出來?
    導致人們憂心忡忡,調查發現,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60餘萬人,其中超過一半在我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於腫瘤譜的第二位。肝癌發病初期往往沒有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多數在明確診斷時已屬於中晚期。晚期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僅3—6個月。早期發現對於肝癌患者的預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要戰勝兇險的肝癌,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早期發現和診斷。
  •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一體化推進 助力健康寧夏
    寧夏作為全國首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區,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優勢,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多指標考核落實各項工作,全力助推健康寧夏行動。新華網北京11月23電(王蹊)近年來,寧夏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事業,重視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為健康寧夏行動方案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 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蛋白質晶片識別腫瘤抗原進程的能力使其能夠檢測出惡性腫瘤的發展、轉歸等生物學機制[1],因此蛋白質晶片可以在原發性肝癌中的早期診斷、篩查以及癌症分期等檢測中更為精準。1蛋白質晶片與肝癌血漿、血清、體液、組織裂解物以及冰凍的新鮮腫瘤組織等都可以作為蛋白質的檢測材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