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到這瓶中裝的綠色液體可不是什麼飲料,而是電子線路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蝕刻液,屬於工業危險廢物,有強腐蝕性和刺激性。人體接觸必須做好防護,一旦誤食會造成重金屬中毒,危及生命。可是,去年,根據公安部掌握的線索,一些不法之徒手握幾千噸的廢蝕刻液,在全國多個地方進行地下交易。那麼,這夥人隱藏在何處?他們的危險廢物從何而來的呢?
2017年的5月16號,鉛山縣環保警察進行日常巡查中,在這處隱蔽的簡易作坊裡,發現了大小不一的桶子有上百個。
採訪: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 大隊長 湯暉 00:45當時他們是擺了幾個桶,好大的那種大型的塑料桶,桶裡面裝了液體,當時不知道是什麼液體。
每個桶裡面都有各種味道刺鼻的,黑色的,褐色的,各種顏色的物體溶液,一個桶連著一個桶非常難聞,辣眼睛的那個,當時那味道明顯很濃。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民警張琦說:「我們在現場發現附近那個樹木山林全都死了,當時那個場面還是蠻震撼的。」
這些桶裡裝的究竟是什麼?這個作坊又是做什麼的呢?姍姍來遲的地下作坊經營者是這樣答覆民警的。
現場:就是做銅,做了多久了?「銅水」就是拿那個「銅水」來做,你這個「銅水」是什麼?是鐵絲燒出來的。
沒有礦石,沒有高爐,就是簡單的用鐵從所謂的「銅水」中置換出銅,據經營者交代,他從浙江到這裡生產才幾天時間。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 大隊長 湯暉 他是拿來腐蝕廢銅鋼鐵鐵絲這些東西,來把它淨化沉澱過濾,一個桶接一個桶,每個桶之間都連著一個管子,最後一個管道是從一條溝裡面直接排入信江河。
在觸目驚心的事實面前,作坊經營者承認,因利益的驅使,他們躲在這破破爛爛的作坊裡生產,廢水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旁邊的信江。而對作為生產原料「銅水」究竟是什麼?經營者只說是電鍍廢水。那麼,當地公安和環保部門為何會依法搗毀這個作坊,對涉案人員還進行了處罰呢?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湯暉說:「他們有所隱瞞,現在回想起來,那東西就是(廢)蝕刻液。」
那麼,廢蝕刻液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人用它來提煉銅呢?
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吳代赦介紹說:蝕刻液可以這樣理解,腐蝕雕刻溶液,它基本上是氯化鐵或者氯化銅,氯化鐵和氯化銅是強酸性的。
吳代赦教授告訴記者,生產電子線路板時,在一塊塑料基板上覆上銅薄皮,再按照線路設計刷上保護塗層,然後將其放入蝕刻液中,經過化學反應,線路之外多餘的銅就被溶解在了蝕刻中。
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代赦解釋說:「銅箔上面去把多餘的銅全部溶解到溶液裡面去,所以溶液裡面低價的銅就越來越多,之後再加上別的雜質比較多,他就不能做蝕刻液了,所以就要丟棄掉,這就是廢棄蝕刻液的由來。」
廢蝕刻液具有極強的毒性,對生態環境危害極大。
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代赦說:「因為它含有大量的銅,大量的氯離子,還有大量的氨離子,還有大量含硫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所以這些東西在環境中毒害是很大的。」
吳代赦教授介紹說,作為工業危險廢物,廢蝕刻液如果處理不當,那可是貽害無窮。
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吳代赦說:「對重金屬的修復可能不是多少年的問題,可能幾百年幾千年的問題,不是短時間的。」
正因為這樣,國家對廢蝕刻液的交易、儲存、運輸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要求回收處理廢蝕刻液必須是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那麼,鉛山縣的這個地下作坊裡的廢蝕刻液又是哪裡來的?
去年上半年,公安部通過警情研判,發現了一張非法販賣,加工廢蝕刻液的犯罪網絡,涉及數個省份,於是將其列為部督案件。去年11月,江西區域內的案件偵辦工作交由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負責。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湯暉說:「當時(公安部)給了我們兩個名字,兩個手機號,還有身份證號,確定這兩個人。」
在這之前,浙江警方根據線索抓獲了一名叫尹輝(化名)犯罪嫌疑人。此人家在江蘇,據了解是這個犯罪網絡當中的關鍵人物,處在中間人的位置。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 大隊長 湯暉說:「在全國各地來講,他的量都是很大,是一個總的紐帶,他專門做這一行。」
根據尹輝(化名)的交代,他在江西有兩個下線,一個叫陳勇,一個叫楊慧宇。很快,鉛山警方除了對這兩名犯罪嫌疑人的情況有了更詳細的了解之外,還獲得了一條線索,尹輝(化名)倒賣的廢蝕刻液有部分來自吉安市的一家工業廢物回收公司。
一家具有正規資質的專業公司,對廢蝕刻液的危害有著清楚的認識,怎麼可能將這種工業危險廢物轉賣他人呢?是尹輝(化名)在擾亂警方視線,還是該公司在私底下做手腳呢?根據已掌握的線索,鉛山警方很快抓獲了尹輝(化名)的兩名下線。
犯罪嫌疑人陳勇一直從事有色金屬行業,之前,通過業內的貨運司機介紹,與尹輝(化名)建立了交易關係。
廢蝕刻液買過來兩千塊錢左右一噸,因為這東西根據行情來的。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 大隊長 湯暉說:「他是從吉安直接拉到鉛山去的,並沒有什麼所謂周轉這一塊的,所以他們都知道從吉安有源廢物出去的。」
犯罪嫌疑人尹輝(化名),陳勇,以及負責送貨的司機,押運員的供述都指向了這家有源工業廢物回收處理有限公司。
在該公司處理廢蝕刻液的工區裡,隨處可見有關廢蝕刻液的標識牌和警示語,上面清清楚楚的寫明了廢蝕刻液對人體,對環境的危害,似乎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著周邊的人。
既然是回收處理工業廢物的專業公司,不就是靠處理廢蝕刻液產生經濟效益嗎?那為何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將到手的生意轉手他人呢?這裡面究竟有何隱情?
原來,在電子線路板的生產過程中,蝕刻液當中積蓄了大量的銅。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院長吳代赦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每立方米廢蝕刻液平均含有145公斤的銅。而採取化學置換的方法,可以用鐵去回收更具經濟價值的銅。
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吳代赦介紹說:「從原理上講一噸鐵能夠置換出將近1.15噸銅,而鐵的價格不超過兩千塊錢一噸,而銅的價格最近好像是5萬4千一噸,也就是講它的利潤是非常非常的高。」
廢蝕刻液的回收利用存在很高的經濟價值,但對其無害化處理同樣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只有形成一定處理規模的專業企業,才能實現盈利,而小作坊根本不可能有配套的環保設備。
利慾薰心,昧著良心賺錢,明知廢蝕刻液的危害,可這些經營地下作坊的不法之徒就是不管不顧。那麼,對於這家專業處理公司來說,他們非法販賣廢蝕刻液為的又是什麼呢?
江西有源工業廢物回收處理有限公司 生產主管說:「 因為上遊工廠產生不止這麼多,我們一年只能處理兩千噸左右,相差一千噸左右,每天最多處理十噸左右。」
據了解,上遊的電子元器件企業源源不斷的將廢蝕刻液交由江西有源工業廢物回收處理有限公司進行處理,但其自身處理產能有限,又不想失去客戶。於是該公司就明知故犯,轉手他人,賺取不法利益。
警方看來,這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並不是不懂法,但面對唾手可得非法利益,他們心存僥倖,認為就算被發現,也會像過去一樣接受罰款了事。
犯罪嫌疑人 陳勇說自己對於有毒有害這個性質是知道,但不知道後果也這麼嚴重。
鉛山縣公安局環境和資源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湯暉說:「可能是這樣想吧,無非是罰點錢或者怎樣,停產整頓這一塊,有這種想法吧。」
事實上,在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將原重大環境汙染事故罪改為了汙染環境罪,擴大了汙染物質的範圍和犯罪行為發生的空間。目前,經過公安機關的偵查,這張涉及五個省份和多家企業的非法販賣、運輸、加工廢蝕刻液的犯罪網絡已經被徹底摧毀。涉案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汙染環境罪等罪名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江西有源工業廢物回收處理有限公司 現任負責人說:「不應該把這些不良品流出去外面,去威脅公共環境,然後我們做企業的應該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不能讓有毒有害的材料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