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資料來自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文末有全套高清版資料下載連結,敬請下載學習)
變形模量、壓縮模量、楊氏模量有什麼不同?
首先說「模量」的概念,模量是材料的應力應變關係曲線的斜率,表示發生單位應變所需要的應力,即應力的增量除以應變的增量,其量綱與應力的量綱相同。不同的材料(如土、混凝土、鋼材)、用不同的試驗方法(如靜力試驗、重複荷載試驗、動荷載試驗、壓縮試驗、拉伸試驗、載荷試驗、旁壓試驗等),在不同的應力條件下得到的曲線上(如單軸應力條件、三軸應力條件、側向自由膨脹條件、側限條件等)可以求得不同的模量,在曲線的不同部位求得的模量也不相同(如切線模量、割線模量)。
除了壓縮模量、變形模量、楊氏模量、旁壓模量外,還有彈性模量、回彈模量、體積模量等。
楊氏模量是指材料的彈性模量,《中國土木建築百科詞典》(建築結構分冊)的定義為:材料在單向受拉或受壓且應力和應變呈線性關係時(也即在彈性極限內),截面上的正應力與對應的正應變的比值。用符號E表示。對不存在彈性階段的建築材料,採用初始彈性模量E(應力應變曲線上原點處的切線模量)或割線模量E(應力應變曲線上原點與某點的連線傾角的正切)。混凝土以E0為其彈性模量,混凝土的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強度、配合比等有關,而鋼材的彈性模量(又稱楊氏模量)基本保持不變。
土是不同於混凝土和鋼材的材料,不同的試驗條件、不同的荷載所得到的模量性質及數值都是不一樣的。
壓縮模量是土在側向不能自由膨脹條件下豎向應力與豎向應變之比,由壓縮試驗求得。壓縮試驗的試樣處於單向變形條件,但其應力條件卻是三向的。
變形模量的定義是土在側向自由膨脹的條件下應力與應變之比,應力是單向的,而其變形卻是三向的。按其定義,應該是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時應力~應變曲線上的斜率。但一般是由載荷試驗求得;對於均質、各向同性的土,三個方向的變形模量是一樣的。
從理論上可以得到壓縮模量與變形模量之間的換算關係:
在側限壓縮試驗中,σz為豎向壓力,由於側向完全側限,所以:
(1)
(2)
式中:K0為側壓力係數,可通過試驗測定。
利用三向應力狀態下的廣義虎克定律,根據式(1)得:
(3)
式中:μ土的泊松比。
將式(2)代入式(3)得:
上式給出了變形模量與壓縮模量之間理論的關係,由於0≤μ≤0.5,所以0≤β≤1。
必須指出,上式只是E0和ES之間的理論關係,是基於線彈性假定得到的。但土體不是完全彈性體,而且,由於現場載荷試驗和室內側限壓縮試驗測定相應指標時,各有無法考慮的因素如:壓縮試驗的土樣受擾動較大,載荷試驗與壓縮試驗的加荷速率、壓縮穩定標準均不一樣、μ值不易精確測定等,使得理論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有一定差距。實測資料表明,E0與ES的比值並不像理論得到的在0~1之間變化,如我國上世紀60年代初期總結出的E0/ES平均值都超過1,土壓縮性越小,比值越大,下表給出了一些統計資料。同兩個指標間的理論關係相比可以看出,結構性強的老黏土等,相差較大。反之,結構性弱的土,如新近沉積黏土等,E0/ES平均值和下限值都是最小的,較接近理論計算結果。
變形模量與壓縮模量之間的理論關係和經驗關係有很大的差別。產生差別的原因在於土的結構性,結構性越強的土,差別越大。老黏性土和紅黏土的結構性很強,其E0/ES的經驗平均值都大於2;新近沉積黏性土和塑性指數小於10的粉土的結構性較弱,其平均值在1左右;而衝填土因年代最新,幾無結構性,其比值小於1,與理論關係最為符合,這說明在幾無結構性影響的條件下,壓縮模量確實大於變形模量,與理論推導的結果一致。為什麼結構性越強的土,壓縮模量反而越小於變形模量呢?這是因為在鑽探取土的過程中擾動了土的結構,在試驗切土時又近一步擾動土的結構,致使室內壓縮試驗的結果不能反映原狀土的壓縮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土的彈性模量要比變形模量、壓縮模量大得多,可能是它們的十幾倍或者更大。
E0/ES全國調查表
旁壓模量的性質是和變形模量一樣的,也是在側向自由膨脹的條件下應力與應變之比,而且是各個方向一樣的,其數值與試驗條件有關,不一定相等。
上面的三種模量都是在靜力條件下求得的,在重複荷載和動荷載條件下測定的稱為回彈模量和彈性模量。
全套註冊巖土專業考試輔導書籍,本系列書籍包括以下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註冊巖土考試專題講解」,發送「HNH」(建議複製後發送),免費獲取HNH編註冊巖土專業考試系列輔導書(含《專業案例一本通》2020年試看328頁無水印版)下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