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怎麼來的 ?
再說這個之前先要了解一些概念,不慌,一個一個的來。
第一,應力的概念:見上一篇學習筆記。
第二,應變的概念:物體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以後,幾何形狀和尺寸發生相對改變的物理量。以正向力改變物體長度為例:
應變是一個變化率,是一個量綱為1的物理量。
第三,彈性模量:
先看應力應變的一個關係曲線
在Oa 階段應力和應變是完全的線性關係,我們把這一階段的物體變形稱為彈性形變,就是物體拆除外力後可完全恢復的形變。後面就是塑性直到破壞的形變啦,不研究了!
那麼彈性模量就是O到a 這段線的斜率,量綱和應變一樣。
在彈性限度內滿足這樣的線性規律是胡克同學發現的,所以叫胡克定律。
第四,楊氏模量:
楊氏模量其實是彈性模量的其中一種,縱向模量就是楊氏模量,還有切向模量,體積模量。楊氏模量是由一個很牛逼的科學家託馬斯楊提出的,所以叫楊氏模量。
第五,泊松比:
材料沿載荷方向上受力產生伸長(或縮短)變形的同時,在垂直於載荷方向上會產生縮短(或伸長)變形.
在材料彈性變形階段內,泊松比是一個常數,因為是泊松同學發現的,就叫泊松比。 是泊松比建立起來了楊氏模量和剪切模量之間的關係。就是開頭提到的那個公式。
這個公式怎麼來得呀?苦苦尋覓,百度知乎都沒查到具體推證,在各種檢索中知道了一本蓋爾寫的材料力學書上可以得到答案,然後淘寶下叉買了電子版還只有英文版的,天!真的是和我這個學渣徹底過不去麼,555555。硬著頭皮看了,感覺太需要想像力了,當理性說服不了自己的時候,就用想像力吧。
好了好了。進入正題
假設一個正六面體受到一組純剪切力,被夾成了一個橫截面為菱形的六面體
這個結論超出我的認知,不是說好了的,應變沒有量綱嗎是個比值麼?怎麼就變成角度了呢?我嘗試用Tan(r)=r由於r無限小所以在0點泰勒級數展開,他們就相等,這樣至少是近似於一個比值呢。但是沒有找到相關的說法。好吧,那麼就接受書上的說法吧,由於這樣的變形並沒有造成邊長的變化,而只有角度的變化,而且這個角度很小,我們用弧度來表示它,把它當成應變。根據胡克定律它可以用切應力除以切向彈性模量G得到。Ok. 接下來 再看圖。既然只考慮兩組稜面的純剪切力。那麼我們就給它放到xy平面上。
雖然受到剪切力的影響,四條邊的長度不會有影響,但是對角線db是會變化的,這個力的方向是變長。 腦子不好使特地用小孩的水彩筆擺了擺,嗯! 確實是這樣子的。那麼把這個力旋轉45度,正方形朝相反的方向也旋轉45度。這個圖是不是很熟悉呢?就是介紹泊松比出現過的。這是一個近似值,在db方向上的最大應變。
下面接著看圖,這次算的是真正的db對角線變化
那麼經典的公式出來了(๑>ڡ<)☆
,發現我高中大學都沒有這麼如此勤奮過,("▔㉨▔)汗 ,奔四的我居然半夜三更還在看材料力學這麼高深而且從來沒接觸過的書。越來越體會到小時候學的那句經典詩詞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