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國際科技出版技術新趨勢2023的意義

2020-08-27 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

國際科技出版技術新趨勢2023,是由國際科學科技和醫學出版商協會(簡稱「STM出版商協會」)發布的。

STM出版商協會是學術和專業出版商的同業協會,旗下有來自21個國家的145名會員。STM出版商協會每年由30多個STM成員組成的討論組,基於技術預測的德爾菲方法,將預測可能在未來5年內影響學術交流的出版技術發展趨勢。

2019年STM出版商協會推出了對2023年國際科技出版技術新趨勢的展望,以「開放科學與跨界合作」為主題,主要圍繞「用戶體驗、誠信、共享」的理念,強調滿足多用戶生態下的多元化技術要求。

開放科學的關鍵意義,體現了為提高學術交流必須提高質量和有效性的原則。

開放科學的內容是: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實踐、開放合作、開放認證與獎勵。

開放科學涉及到的對象為:作者、讀者、醫生、工程師、公眾、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基金資助者。

開放科學設計的技術要求有:工作流程系統的搭建、開放出版平臺、開放同行評議、可重複性、客戶導向的實用性人工智慧、新內容形式的影響力(預印本、數據、人工智慧輸出、新圖書館服務、知識圖譜、虛擬實境、稿件的版本記錄、專家總結、敘事的力量等)、影響因子之外的影響力評價、源數據和數字映射。

開放科學中基於用戶體驗的要求:① 用戶是身兼多職的; ②了解用戶才能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和數位化的幫助;③ 適應多個用戶(買家或使用者、作者或讀者、科學家或大眾、真人或器); ④ 人機互動;⑤ 開放獲取、通用獲取、簡單獲取;⑥ 去中心化識別;⑦ 可訪問性;⑧ 解決用戶端知識碎片化的問題。

開放科學中基於誠信的要求:① 出版商倫理要求,包括研究成果的誠信檢查、數據真實性、使用他人數據的真實性、公司的社會責任;② 溝通與教育,包括真實與假的科學、科學與政治;③ 作者/研究者誠信要求,包括個人數據的真實性、保密與個性化設置;④ 機器誠信要求,包括機器學習倫理、在機器學習過程中保證人的參與、客戶導向的實用性人工智慧。

開放科學中基於共享的要求:① 跨界的雲端合作,保證更好的用戶體驗、雲端數據存儲、遠程平臺標準、同行評議的透明性、數據區塊鏈與開放;② 互相操作的開放基礎設施;③ 從內容創作到技術工具;④ 平臺合作;⑤整合系統;⑥分享平臺和用戶數據。

2019年STM出版商協會「2023年國際科技出版技術新趨勢」報告,重點描述了跨行業合作如何能夠改善學術交流,並確保研究的信任和完整性,以及開放出版平臺如何能夠增強協作和其他出版的最佳實踐。

相關焦點

  • 超臨界科技鞋底 會是高端運動鞋新趨勢嗎?
    筆者關注到,這兩款運動鞋以及去年的「李寧 」都屬於高端運動鞋,它們除了價格貴、顏值高,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均搭載了一項「黑科技」——超臨界發泡技術。超臨界流體工藝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首先提出,經美國Trexel. inc 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商品化。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2015年8月,中科院網絡中心成功申請並獲批我國首批試點網絡連續性出版物,創辦《中國科學數據》期刊,探索建立科學數據產權保護的新方法,推動科學數據出版與數據引用,進一步促進我國科學數據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在服務科研的同時,中科院數據云面向社會需求不斷加強產業化創新服務,提升拓展技術優勢。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在此之前,本書已經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正式向社會各界進行發布。
  • 自然出版集團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
    為助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切實促進我國科技論文的應用與傳播,「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於近期進行了升級改版,新版平臺充分依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資源,實現了論文引文數據融合,可即時展示期刊收錄和引用情況,動態查詢期刊的歷年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期刊評價指標,更好地服務全國學者公眾。據介紹,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將加快國內科技期刊覆蓋步伐,早日構建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期刊開放服務平臺。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正式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中國科協自2018 年開始組織開展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徵集發布活動,充分尊重科學家對科學前沿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發揮科學共同體組織優勢,引導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判趨勢識別問題,匯聚科學共同體戰略共識,探索出「全國學會主導、知名科學家領銜、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國際科技組織聯合支持」的重大問題難題凝練機制,在科技界引起強烈反響。
  • IET出版全新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能源轉換與經濟》
    2020年10月16日,中國北京——近日,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合作出版了一本全新的跨領域學術期刊——《能源轉換與經濟》(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期刊涉及能源工程、電氣工程和運輸工程等多學科的技術、經濟、管理和政策等相關研究,並採用了金色開放獲取模式。
  • 《科學》將有開放獲取雜誌
    與《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領域的大腕,《科學》雜誌在當前開放獲取的歷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為所動。不過,最近《科學》雜誌終於按捺不住,已經準備2015年啟動自己的開放獲取雜誌。
  • IET與Wiley宣布建立「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合作關係
    中國,北京2020年7月16日——近日,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John Wiley&Sons Inc.共同宣布,就開放獲取(OA)期刊的出版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從2021年1月開始,IET期刊將採用金色開放獲取(gold open access) 的模式出版。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引領世界經濟繼續開放發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分別與IEEE、愛思唯爾籤署閱讀與出版協議
    繼2020年與IOP和Springer Nature達成協議之後,2021年1月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信息服務部宣布,與IEEE、愛思唯爾
  • 推動開放科學和開源創新 共同建設世界科技共同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專項負責人巴努·諾伊帕內,OpenCV創始人加裡·布拉德斯基,RISC-V國際基金會首席技術官馬克·海美爾斯特恩,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喬納森·布萊斯,劍橋大學莎特沃茲基金會研究員珍妮·莫洛伊等外賓通過視頻連線出席論壇。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推介的方式之一,也是科學事業的組成部分。百年來,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研究成果都是以期刊論文的形式首先發表的。通過對《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研究發現,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發展先於科學中心的轉移。
  • 海內外專家雲集南財國際論壇 共商「疫後」經濟發展新趨勢
    本次論壇以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格局為背景,著重探討全球資本流動,以及如何抓住中國金融開放帶來的新機遇。圍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高培勇向與會嘉賓重點分析了在當前時點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層次邏輯。  而上市公司作為中國企業的精英主體,如何踐行雙循環戰略,提升發展質量,攻克核心技術壁壘,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也成為嘉賓熱議的話題。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專訪科技期刊《國際口腔科學雜誌(英文版)》主編周學東:入選領軍...
    2019年9月,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下發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該計劃瞄準國家創新發展關鍵領域和戰略方向,目前共遴選出22種領軍期刊。作為領軍期刊之一,《國際口腔科學雜誌(英文版)》主編周學東分享了辦刊觀點。
  • 年會看點丨國際科技期刊界專家共話大數據時代新使命
    來自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日本科技振興機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約翰·威利出版集團等組織機構的近二十名高層次專家學者參會,就出版傳播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開放科學中的技術和規則問題等話題作專題報告,並與線上線下的參會代表互動交流。應對新冠疫情時,國際期刊界總結出哪些一手經驗?中國近年來在期刊論文方面的影響力有何變化?
  • 《衛星導航(英文)》期刊上線出版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  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支持、發起創立,基於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信息平臺(Springer Open)和先進辦刊理念,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廣東出臺《廣州科學城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
    《行動方案》提出,廣州科學城要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總體定位,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引擎、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廣州科學城 李劍鋒攝發展目標2023年要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園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科協發布《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
    本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18家全國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參與編寫,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分為「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