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馮如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頭條正版圖庫)
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理偉士;
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
白雲山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冢的左側,一位年輕的愛國科學家的忠魂陪伴著革命黨人的英靈。這幅義深情切的輓聯,是當年人們對長眠青冢下的「偉士」不幸罹難的惋惜和悼念。
這位「偉士」,便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馮如。他是在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在廣州作飛行表演時犧牲的。年僅二十九歲。
這天的廣州。碧海藍天,驕陽似火。男女老幼頂著烈日,冒著酷熱,雲集燕塘。大家翹首仰望,等待著一個莊嚴的時刻。中午時分,一架雙翼飛機騰空而起,直插藍天。
人們頓時沸騰了!過去只聽到世上已經有了飛機的傳聞,可誰也沒有見過。如今親眼看到了,何況又在中國的大地上!而且聽說這架中國人製造的飛機,時速已達到一百公裡以上,比萊特飛機飛得還快,這怎能不令人歡騰雀躍!
正當人們如醉如狂地歡呼著、仰望著,突然,飛機左右搖晃起來,接著便朝下栽去,轟的一聲,飛機從二、三百米的高空摔到地面。
人們驚叫著,朝飛機奔去。只見這位年輕的飛行家,已經躺在血泊之中。
面對他的遺體,大家熱淚盈眶,悲嘆惋惜不已。然而,作為第一個飛上藍天的炎黃子孫,他的英名永遠以祖國的驕傲而載入史冊。
馮如,號九如,字鼎三。1883年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昌梅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馮如兄弟五個,數他最小。由於孩子多,日子過得很艱難。父親馮月倫和母親吳氏,儘管終年辛勤勞動,仍維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加之外寇擄掠,兵荒馬亂,四個哥哥先後都被飢餓和病患奪去了生命。
飯都吃不飽,自然談不上讀書。到了入學的年齡,馮如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背著書包去上學。但是,窮人的孩子自有自家的樂趣。村邊那片茂密的樹林,便是他兒時的小天地。那時,村裡人常到樹林裡捕捉雀鳥,馮如老是像尾巴一樣跟在後頭。他很機靈,從小就學會了爬樹、攀藤、掏鳥窩。他愛小鳥,更愛山鷹,常常一個人仰望著一隻只展翅長空的山鷹陷入遐想:自己若有一雙翅膀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那多美呀!
直到九歲,家裡人才省吃儉用送他到村裡的私塾念書。可小鳥兒也伴著他進了學堂。上課了,他抽屜裡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受到教師訓斥後,上課時雖然不再帶鳥了,課餘,各種各樣的小鳥卻仍然是他的忠實夥伴。還經常同小朋友一起粘紙鷂、放風箏。他常向教師提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鳥為什麼長兩隻翅膀?」「人能像鳥那樣飛上天嗎?」教師被問得張口結舌,只能給他講些孫悟空一跟頭翻十萬八千裡一類的神話故事。
馮如雖然愛好玩鳥,好幻想,但對學習卻從不馬虎。他勤奮用功,愛動腦子,不懂的問題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學習成績一直很出色。但是,天災人禍使他家的生活已難以為繼,十五歲時便失學回家務農了。不過,在繁重的勞動中,他還是擠時間讀書。他最愛看的是《西遊記》、《封神榜》這類神話小說,有的已讀了多遍,仍愛不釋手。看得越多幻想的翅膀飛得越遠。他心裡總在琢磨:人怎樣才能騰雲駕霧,飛上藍天呢?
那些年,馮如的家鄉有許多貧苦的農民,都由於生活所迫在海外謀生。他的一個舅父也在美國做工。1898年夏天,饑寒交迫的父親,也忍痛把17歲的馮如託給一個親戚帶到美國,投奔舅父,找一條活路。他們乘坐火輪,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漂泊了三個月,才來到美國的舊金山。但是,一踏上異國的土地,嚴酷的現實就把他推入了絕境:舅父失業了。原來美國正在掀起一股排華浪潮,許多華工都被解僱、被驅逐、被殺害。小馮如走投無路,流落街頭,挨凍受餓。不久在華僑們的大力協助下,他才到耶穌教會裡當了個小雜工。
後來,為了學技術,馮如又到紐約一家工廠當工人。工廠的勞動相當繁重,幹一天下來精疲力盡,但他始終堅持邊做工、邊學習。心靈手巧的馮如,經過幾年的刻苦鑽研,掌握了不少的機械修理和製造技術,懂得了許多的機械原理,還製造了抽水機、打樁機和無線電收發報機。這時,他已經不僅是一位技術熟練的工人,而且還有不少華僑青年向他拜師學藝。
公元1903年,馮如從報紙上看到了萊特兄弟製造飛機成功的消息,他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他想,萊特兄弟也沒有上過什麼大學,他們能辦到的我為什麼不能?我們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少鼻子少眼,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就曾經名揚世界!如今,這廣闊的天空,難道只有外國人才能展翅高飛嗎?他暗暗下定決心:「我不僅要用我這個中國人的手製造出飛機,而且還要比他們的飛得更高、更快、更遠!」
於是,馮如跑遍了舊金山的大小書店、圖書館,廣泛收集有關滑翔、飛行的資料,廢寢忘食地鑽研起來。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他終於弄懂了滑翔、飛行的基本理論,造出了飛機模型。
僑胞們聽到他的進展,非常高興,認為他給中國人爭了光,積極贊助他的事業。1907年,他建立了「廣東製造機器公司」,自任總機械師,正式試製飛機。不料,正在他研製並取得初步成果時,工廠卻發生了火災,把倖幸苦苦弄到的製造飛機的材料統統燒掉了。在這沉重的打擊之下,馮如毫不灰心。他在試驗場地當即支起簡陋的棚屋,繼續開展工作。經過艱苦的探索和無數次的失敗,終於在1909年2月製成了一架飛機。然而,這架用血汗換來的飛機卻在試飛時墜地撞毀。馮如從墜毀的飛機裡爬出來,抹去臉上的塵土,又一次投入了戰鬥。幾次大的失敗和挫折,用去大量的資金,經濟上已十分困難。眼看著研製工作將功虧一簣,馮如心急如焚。他一面請別人資助,一面節衣縮食,千方百計自己籌措,研製工作才艱難地維持下來。
正在這時,離別十年的父母思子心切,一封封信催他回國。馮如何嘗不想回到久別的故鄉,投入親人的懷抱,但他不願在這節骨眼上使研製工作中途停頓,於是堅決地向父母回信表示:「飛機不成,誓不回國!」
為了找出幾次試製失敗的原因,馮如食不甘味,寢不安神,日夜泡在工房裡苦思冥想。兒時喜愛的鳥兒,不時「飛」進他的心窩,於是他也像萊特兄弟一樣,跑到野外,仔細觀察起山鷹、海鷗的飛行來。還專門弄了一隻白鴿,精心測量它的身軀同兩翼之間的比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設計。就這樣,又經過一年多的艱苦鏖戰,一架機型新穎、操縱靈活、平衡性能好的飛機終於誕生了。
公元1910年夏,舊金山舉行國際飛行比賽。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世界性飛機製造大檢閱。二十九歲的馮如,駕駛著自製的飛機參加了這次比賽。他以飛行高度二百一十米、時速一百零五公裡、飛機距離三十二公裡的優異成績,一舉奪魁,國際飛行協會為他頒發了優等證書。
理想終於實現了。馮如,這個在苦水裡泡大、靠頑強自學在早期的人類航空史上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的年輕人,成了中國的萊特。
正在這時,孫中山訪問美國。他聽說中國人製成了飛機非常高興,親自觀看了馮如的表演。當馮如從空中返回地面,走下飛機,孫中山緊緊握著他的手,祝賀他的成功,並感概地說:「愛國救國大有人在!」
馮如的成就,震動了世界,美國人想以重金聘請他教授飛行技術,挖空心思想留他。但是,馮如的耳邊時時響起孫中山的鼓勵和教誨,毫不為金錢所動,也不留念那舒適的大廈高樓。他懷著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於公元1911年帶著兩架自製的飛機,乘船回到了祖國。他說:「我要把飛機貢獻給祖國。」
回國後,馮如在廣州郊區建立了「廣東飛行器公司」,把帶回的錢財和全部心血都投入了繼續研製飛機的事業上,而他的家人卻仍在鄉間務農,過著清貧的生活。
但是很不幸,由於他的飛機長期未曾飛行,以致部分零件鏽蝕,因此在1912年那次飛行表演中出了故障,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臨死的時候他還鼓勵他人說:「要飛行,難免總會有犧牲的。你們要繼續飛行!」
他死後,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從優照少將陣亡例」撫恤其家屬。在他獻身的地點建立了紀念碑,並按照他的遺志,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旁。
過去一百多年了,烈士的血跡早已被雨水打淨,而他的墓頭的黃花卻歲歲繁榮。人們永遠感念祖國第一個飛上藍天的飛行製造家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