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真正實現智慧城市數百項功能模塊的APP,背後是強大的數據互通和協調運行能力。
說起連雲港,很多人都知道那個因《西遊記》而名聲大噪的花果山,就在這片景區西南側的花果山大道上,悄然聳立起一片「連雲港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的大樓,作為城市大腦和數據中心,支撐連雲港在短短2年內成為了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後起之秀」。
11月28日,紫金山科技和一眾媒體走訪了這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
基於5G的高清城市監控、城建類實時數據顯示、精細網格化社區管理……在體驗了這些智慧城市功能模塊的同時,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匯集了政務服務、交通出行、健康醫療、便民生活、文化旅遊、普惠金融等8大功能板塊的一款APP,作為智慧城市直接觸達老百姓的埠,已經深度滲透到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在450萬常住人口中,「我的連雲港」這款APP下載總量已經超過250萬,實名註冊超過了188萬,累計為市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超過了2.5億次。
筆者也下載這款APP並進行了註冊,發現以往需要通過各種小程序、不同APP進行查詢、辦理、預約的很多功能,甚至只能去櫃檯辦理的業務,例如在北京通過醫院各自的小程序或APP才能預約掛號,專家號更是一票難求的問題,在「我的連雲港」APP上只通過幾步操作就能完成。
據統計,類似就醫掛號可以一站完成的,目前已有166個政務服務項和246個便民服務項可為註冊的百姓服務,提供了超過160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線查詢及申報。
不愧是孫大聖「老家」,智慧城市都搞的這麼與眾不同。那麼,在這款強大的APP背後,連雲港都做了什麼?
「數據+運營」打通智慧城市任督二脈
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政務辦副主任張名志的手機上,除了「我的連雲港」APP,還有幾乎一整屏的APP,都是國內其他城市的與便民服務相關的各類APP。
如他所說,信息化起步晚、數字基礎較薄弱,是連雲港在2017年建設智慧城市之前面臨的現狀。連雲港借著國內第三次數字經濟大潮開始大力投入數位化與信息化之際,去各地「取經」,並參考國內同類APP的特點和經驗,也成了連雲港政務APP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個能真正實現智慧城市數百項功能模塊的APP,背後是強大的數據互通和協調運行能力。
2017年,看中了紫光集團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強大的「朋友圈」,連雲港政府與紫光牽手達成了戰略合作,並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建設連雲港市大數據中心以及運營智慧城市。
據張名志介紹,為了避免花大力氣建設的智慧城市最後變成形象工程,連雲港政府一開始就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接地氣、可操作」的要求。
基於此,紫光集團從前期規劃入手,協助連雲港市政府完成了《連雲港市數字政府建設頂層設計方案》的編制,以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為抓手,搭建三個一(一雲、一端、一庫)、三平臺(政務服務平臺、共享交換平臺、網際網路+監管平臺)、三中心(大數據中心、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同城災備中心)的「333」政務大數據基本框架,推進「一網通辦」和數字政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基於這樣的頂層設計和架構,連雲港市把傳統上局限在各個部門的數據統統都遷移到政務雲平臺上,結合多重安全措施和保密協議,打牢了以數據共享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底座。
張名志坦言,「這個底座非常重要,決定了智慧城市上層應用到底好不好用,以及日後的功能升級是否順利。我們之前調研時也發現一些城市,不同政務部門各自為政,花費不菲建設的零散機房無法真正實現數據互通,調用數據需要走很多流程,所以連雲港的數據中心一開始就對各部門提出了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的要求,在真正打好這個底座的基礎上,才給智慧城市APP提供了全面的功能和保障。」
筆者實地走訪了解到,坐落在花果山旁邊的這個連雲港大數據中心總面積4.5萬平方米,共5層,按照業內T3+標準建設,可用性高達99.982%,整體規劃可容納5000個機櫃,是目前江蘇省內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這個高標準、大容量的數據中心,目前已成為連雲港市城市創新發展能力中心、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提供IT能力的重要節點數據中心。
向下管理著強大的數字基礎架構的同時,這個大數據中心也向上承載著各個部門的智慧應用。例如,政務指揮中心基於城市運行實時態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決策依據,該中心目前對接的氣象、環保等業務部門的數據,可為城市管理決策、實時調度提供數據上的支撐。
基於人口庫、法人庫、信用庫、宏觀經濟庫、電子證照庫、地理信息庫這六大基礎庫,連雲港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已經把65家市級部門的240個政務信息系統進行了打通。不僅為推進「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提供了最便利的平臺,為各業務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交換提供了支撐,也為「我的連雲港APP」的2.5億次服務調用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廣受好評的APP,取決於強大的「後臺」
如果說城市大數據中心和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心臟」和「大腦」,那麼政務便民系統便是觸達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城市「毛細血管」。
「信息化不是高大上的概念,應該是非常實用的能力」,在這種理念下,2019年5月上線的「我的連雲港」APP,一年半時間裡收穫了數百萬市民的認可和好評。
市民生活中高頻使用的服務事項如生活繳費、違章查詢、看病就醫、公積金社保査詢、不動產查詢、個人信用貸款等,已經都能在線上高效處理。掌上公交、學法免分、社保、公積金、電子卡包、個人信用貸款等貼近群眾身邊需求的應用,也得到很多市民認可和點讚,使用率高居榜單前列。
讓「數據多跑路,市民少跑腿」,這個一開始就為「我的連雲港」APP定下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例如該APP上的普惠金融板塊裡,某銀行推出的信用貸款服務,不再需要以往繁瑣的資產抵押、信用提交等流程,市民或中小企業提出貸款申請,在線提交相應證明,系統就可以根據申請者對應的各類信息確定其授信額度,最高30萬的個人信用貸款申請流程方便快捷。在普惠金融板塊裡,每個月提供的信用貸款額度就有3-5億元,解決了大量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周轉問題。
每天都「泡」在APP各類溝通群裡的張名志,從IT後臺建設到APP前端能力,都有著最直接的體驗。「以往人們買賣房子的這類不動產交易,也馬上就能通過這款APP提供給市民更方便的服務了,將省去到各種櫃檯提交各種材料的繁瑣過程,未來房產交易大廳很可能會變冷清,甚至房產中介數量也會大幅減少。」
這背後,是紫光集團與連雲港政府的通力合作。而且在與紫光的合作中,張名志感慨,「紫光是一個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的團隊,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響應我們的需求。」
今年春節前,疫情突如其來,紫光接到連雲港政府提出的需求後,在短短幾天內就開發出了相應的業務模塊。除了發布疫情信息,還提供了線上醫療預約和結算服務;在「疫情防檢」中實現了數十萬次的來連車輛人員線上信息登記;「口罩預約」功能也極大緩解了市民購買口罩難題;「連易通」健康碼為復工復產和市民出行提供服務超過8000多萬次;5000萬市政府電子消費券也通過該APP向市民進行了發放。
至今,在廣受市民認可的同時,「我的連雲港」APP還相繼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南京)國際軟體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的年度十大創新產品獎、江蘇省工信廳「騰雲駕數」優秀產品和融合創新發展案例、中國信息協會頒發的2020政府信息化管理創新獎等榮譽。
據張名志稱,下一步,在「我的連雲港」APP上,政府也將升級成具有24小時服務能力的「線上虛擬政府」,並將聯合紫光進一步推出更多「業務秒辦」的功能,成為連雲港市便民服務「總入口」,真正打通公共服務「最後一公裡」,把智慧城市真正落到實處。
「當然,這個前提就是我們有一個頂層設計足夠強大、功能模塊又靈活務實的智慧城市後臺系統。」
張名志特別提到的這個前提,是「花果山,不一般」背後的真正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