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在今年眾多代表委員的提案中,如何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焦點,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交通、政務、社區、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積極獻言獻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設面臨重大考驗。一方面,健康碼、防疫地圖、政務服務「網上辦」等功能的推出為復工復產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基層社區的很多防控措施仍然依賴於人力,智慧城市並不「智慧」也引發人們的反思。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藉助數字解決方案和「新基建」來提升治理能力,補足智慧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薄弱、「數據孤島」等現實短板,既是兩會熱議的話題,也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成效與問題並存 城市智慧化水平待提升
當前,我國城市正處於新舊治理模式交替、城鎮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階段,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成為多地政府的一致選擇。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20年4月初,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規模發展已初見成效。但此次疫情考驗下,智慧城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兩會前夕,百度智能雲在發布的《百度城市大腦白皮書》中,對疫情暴露出的過往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不足進行了詳細解讀。據白皮書分析,由於城市數據未能充分的縱橫向貫通,智能化技術未得到大規模的應用,政府的很多防控措施仍然大量依賴於人力,無法做到精準施策。迫切需要動態時空數據的高效支撐、智能的技術響應手段普惠賦能、與城市域內域外大數據的全方位協同。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也把智慧城市暴露出的問題指向了「數據」。他在今年提交兩會的《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的建議》中總結了五點問題:一是數據實時採集能力不足;二是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等協同支撐方面仍然不夠;三是數據開發利用水平不高;四是數據配套機制不夠完善;五是數據處理能力不強;這些問題一度導致調度混亂、治理失當的局面。
對於智慧城市當前出現的種種問題,浪潮集團副總裁、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姜振華表示:「當前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還處在早期階段,還需要沉澱,把基礎搭建好,將各項信息化應用和數據融合好,只有把問題找準,才能把智慧城市貫穿下來。」
向數據要效率 智慧升級打造「城市大腦」
經此一「疫」,人們充分認識到,一個城市的正常運轉必須依賴一個像「城市大腦」的統一控制中心和指揮決策中心。
杭州是第一個啟動「城市大腦」的城市,今年2月11日上線的杭州健康碼就是「城市大腦」的重要產物。為什麼杭州可以在幾天內就推出健康碼並全省推廣?參與健康碼研發的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指出,浙江已經建成了全省統一的大數據平臺,省內橫跨二十幾個委辦、廳局的數據完全打通。目前,杭州「城市大腦」已上線包括警務、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統和48個應用場景,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
在北京海澱區,一套完整的數據共享機制也已經建立。從去年海澱發布的《海澱城市大腦總體規劃(綱要)》中可以看到,海澱「城市大腦」建設總體架構為「1+1+2+N」模式,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雲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前期聚焦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環保、人口監測5個示範應用)。
與杭州「城市大腦」由阿里巴巴來主導不同,海澱「城市大腦」的核心是突出共建,併集合40多家科技企業組成了「海澱城市大腦科技產業聯盟」。
百度智慧城市為海澱「城市大腦」提供了全局協同的決策依據支持管理與服務。如在渣土車綜合治理中,實現對渣土車精準識別,每天處理100萬張過車數據,高峰時期發現渣土車9000多輛,識別準確率95%以上。
同樣全力參與海澱「城市大腦」建設的還有千方科技,在海澱「城市大腦」項目中,千方科技依託算力與機器視覺智能技術,融合重貨監管與網際網路浮動車的全量交通數據底盤,基於交運和交管領域的全面行業算法智庫決策能力,打通了「雲-邊-端」之間的信息傳遞壁壘,並在落地應用中貢獻了其中最重要的應用——交通大腦、安全大腦的場景化落地方案。目前,該項目在緩解海澱區城市交通擁堵、保證良好交通秩序、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提高出行服務體驗、規範交通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主體協同作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智慧城市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和企業之間協同運作。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王愛華表示,目前智慧城市的治理過程中,存在「依賴政府整體推進,社會化主體參與不足」等問題。她認為,要突出政企合作、企企聯合,加大創新供給能力,進一步擴大智慧城市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促進更多主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新冠疫情發生後,千方科技在北京市經信局、順義區經信局大力支持和指導協調下,針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小區進出人員基本信息掌握不全面、入戶調查難度大、體溫檢測易發生交叉感染等難點痛點,充分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科技手段,形成了體溫檢測、視頻預警、人員精準管控於一體的千方社區疫情防控雲平臺。平臺以阿里云云基礎設施為依託,以宇視科技熱影66系統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為支撐,結合大數據挖掘與智能AI技術,搭建了「感知—傳輸—分析—決策—行動」為一體的疫情防控協同體系。目前,泰和宜園社區1700餘位居民已全部完成人臉信息錄入,本地社區防疫資料庫初步成型。
千方科技總工程師付長青表示,「新基建」賦能,智慧城市發展與建設箭在弦上。在加強政企合作、企企聯合的前提下,千方科技將深化與阿里合作,重點打造「城市大腦」的推廣應用,充分藉助杭州「城市大腦」的示範作用,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等多緯度展開應用,有效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
總體來說,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如英國學者約翰·裡德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展現了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相信在新一輪技術重塑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認知也將被再次重構。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